病例11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52岁。因咳嗽、咳痰、咯血1月余于2015年4月12日入院。患者1个多月前出现咳嗽、咳痰,少量白色黏痰,早晨有鲜红色痰血,量不多。个人史:吸烟史30余年,约30支/日。有糖尿病史,血糖控制不佳。入院后进行胸部CT检查考虑右上肺结核可能性大,予以HREZS抗结核治疗,并止血治疗20余天,咳嗽好转,痰血一直存在。5月4日复查胸部CT示结节病灶增大,不排除肺癌,到外院做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取材活检示少量尘细胞及碳尘。继续原方案抗结核治疗,5月26日复查胸部CT病灶结节稍缩小。
二、辅助检查
痰找抗酸杆菌:(-);血沉:25mm/H;血清结核抗体:(-);结核菌素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真菌G试验:(-);空腹血糖:15.6mmol/L。
三、影像资料
图11-1为2015年4月11日胸部CT平扫肺窗图像:右肺上叶后段斑片、网片状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清,其内见有泡状透亮影及小空洞,周围局部呈磨玻璃网样改变,病灶与邻近胸膜紧贴,上叶后段支气管壁稍厚。
图11-1 胸部CT平扫肺窗图像(2015-04-11)
图11-2为2015年5月11日胸部CT平扫肺窗图像:右肺上叶后段斑片、网片状影,边缘不清,密度不均,部分致密,见有透亮影,病灶与邻近胸膜紧贴、稍厚,病灶较前实变有增多、空洞变小、网片状改变减轻。
图11-2 胸部CT平扫肺窗图像(2015-05-11)
图11-3为2015年5月26日胸部CT平扫肺窗图像:右肺上叶后段斑片、网片状影,边缘不清,密度不均,部分较致密,见有透亮影,邻近胸膜稍增厚,病灶较前致密灶稍有吸收、周围出现斑片灶。
图11-3 胸部CT平扫肺窗图像(2015-05-26)
图11-3(续)
图11-4、图11-5分别是2015年5月26日胸部CT平扫纵隔窗、增强CT静脉期图像:右上肺后段斑片状致密阴影,边缘不规则,有分叶,密度不均,增强CT扫描图像可见轻度强化。
图11-4 胸部CT平扫纵隔窗图像(2015-05-26)
图11-5 增强CT静脉期图像(2015-05-26)
四、微信讨论
医师A 胸部CT肺窗见空洞,有局部播散,仍应考虑肺结核可能性大,病灶好转不明显可能与引流不畅及血糖未控制有关。
医师B 中年男性,咳嗽、咳痰、咯血1月余,胸部CT示右上肺后段斑片状阴影,边缘有毛刺和分叶,密度不均,内有透亮区,其周围有磨玻璃样阴影(ground glass opacity, GGO),主要靠外侧(考虑可能为肺泡积血)。GGO内似乎有蜂窝状改变。5月4日至26日病变无明显改善,之后斑片状阴影似乎有所改善,结构松散。考虑:①感染性疾病:侵袭性肺真菌病(曲霉菌)还是肺结核?②肺癌:腺癌;③肉芽肿性血管炎还是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建议:①完善真菌、结核、肿瘤相关检查,血管炎相关指标;②气管镜检查。
医师C 诊断考虑支气管扩张并感染、肺结核、2型糖尿病。诊断思路:中年男性,患者3月初出现咳嗽,咳痰,少量白色黏痰,早晨有鲜红色痰血,量不多。4月11日行胸部CT提示肺结核。有长期吸烟史,无低热、盗汗、消瘦等中毒症状。血沉不快。多年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多项检测阴性。鉴别诊断:肺尘埃沉着病、肺囊肿、肺结核、肺癌。
医师D 抗结核治疗后,病灶缩小,首先考虑结核,第一次胸部CT靠近胸膜下见到斑片状卫星灶,结节周围磨玻璃影考虑出血改变或结核周围浸润改变,真菌感染需要排除。间质改变伴肺气肿,这样的影像改变,肺结核可以出现,真菌感染也可以。这个是不是空洞存疑,前后片子上大小变化明显,若是空洞,内壁光整,支持炎性病变。周围间质性改变,可见于肺癌、间质浸润、真菌感染,结核瘤少见。
医师E 从治疗经过和动态变化来看,可以不考虑真菌病(假如没有抗真菌治疗),动态变化来看不符合肿瘤,感染性病变与坏死性肉芽肿性病变鉴别。
医师F 右肺结节伴间质改变,抗结核治疗病灶有缩小。糖尿病者,病灶在肺结核好发部位,先考虑肺结核。如若考虑肺癌,主要病灶变小不好解释。
医师G 不像结核,虽是好发部位,但无支气管播散,是均质性肺气肿,渗出病变的影响,咯血、渗出、空洞,首先考虑革兰阳性菌所致肺脓肿,比较可惜的是缺乏增强CT,抗结核治疗有一定效果或许是由于利福平的抗感染作用,但后续病灶有所增大,两种可能:①血糖控制不好,利福平单药治疗效果欠佳;②渗出炎症病变逐渐吸收,非感染病变可能性增大,特别要注意排除肿瘤。检查:①肿瘤标志物;②增强CT; ③肺功能;④必要时穿刺,气管镜已经做过一次,且位置较高,不易活检,不建议再做。患者存在明显肺气肿,均质型,合并感染,容易如此表现。糖尿病合并结核,特别是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下,病灶范围,严重程度,大多更厉害些。
医师H 初步考虑:①肺癌(腺癌可能性大),中年男性,咳嗽、咳痰、咯血1个月,长期吸烟,血糖升高,肿瘤标志物未给出,给予强化抗结核治疗不到两个月没有明显疗效,右上肺病灶有所增大。气管镜检查无阳性发现。影像学表现,右上肺可见结节状阴影,周围有磨玻璃样影,结节边缘模糊不清,见长毛刺,结节内可见空腔影,未见支气管播散和扩张,未见肿大的淋巴结;②仍不能除外结核。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时间还不足两个月,常见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效果会比较慢,有的患者3个月后才看到病灶明显吸收,且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也符合结核的表现;③鉴别诊断:真菌感染,症状和影像学动态表现都不符合;细菌性肺炎,患者没有高热,脓性痰,病程表现为慢性过程,影像学上没有肺脓肿和肺炎性实变征象;④建议再强化抗结核治疗1个月复查胸部CT,无好转行肺穿刺,或外科手术切除。
医师I 诊断及鉴别诊断:①肺炎型腺癌,依据:中年男子,咳嗽、咯血,有长期吸烟史,CT显示病灶中心偏心小空洞,周围磨玻璃样间质改变较僵硬,考虑癌性淋巴管炎;②肺结核,病灶位于右肺上叶后段,是结核好发部位,临床症状也符合,PPD(+),血糖高,可能合并糖尿病,需进一步明确,抗结核治疗效果不明显可能与合并糖尿病有关,但糖尿病合并结核病多数痰菌阳性,不太支持该诊断。处理:再次做支气管镜检查超声小探头引导下肺活检,深部痰送检,查肿瘤标志物等。
医师J 虽然毛糙及厚壁小空洞的结节有增大,但是周围渗出不符合癌性浸润的形态,而且短期内变化稍大,患者有糖尿病史,更倾向于感染,根据咯血的情况,想到病灶对支气管的侵犯破坏,可能为曲霉菌感染。
医师K 中年男性,以咳嗽、痰血为主要表现,有糖尿病,结合长期吸烟史,肿瘤一定需要重点考虑。影像学特点及短期变化来看,符合感染性疾病,就如大家考虑的真菌病。不支持点:真菌病最容易咳痰血的应该是曲霉菌感染,没有抗真菌治疗的情况下,动态变化不会有部分增大又再吸收。影像表现不符合结核。那么肿瘤呢?实体瘤短期内变化大了一点,周围的“晕征”似乎是肺间质浸润,因此需要注意是否是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另外,糖尿病患者的感染不典型,感染性疾病中除了真菌外也要注意不典型肺炎,类似球形肺炎。
五、诊断结果
支气管灌洗液培养: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药敏试验:非结核分枝杆菌对HRES耐药。调整治疗方案,给予抗非结核分枝杆菌治疗后好转。最后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六、专家点评
(一)病史小结
病史较长,咳嗽、咳痰伴痰血;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真菌G试验阴性;抗结核治疗两个月,病灶先增大,后吸收;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肉眼所见无异常。
(二)影像分析及点评
右肺上叶后段斑片影,病灶中心致密,周围浅淡,伴小空洞。周围磨玻璃影合并网格状改变,可能与患者长期吸烟、存在明显的肺气肿以及在此基础上合并渗出或肺泡积血有关;病灶治疗过程中短期内形态变化较明显;临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结合以上几点,基本排除肿瘤性病变,考虑病灶为非肿瘤性疾病,其中又以感染性病变可能大,如肺结核、真菌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等。而最终结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多少有些意外。我们知道,NTM病最近这些年发现率和发病率都有增加趋势,特别是NTM肺病,常常误诊为肺结核,经过长时间,甚至是多年抗结核治疗不好才想到这个疾病。NTM肺病多发生于原有慢性肺部疾病,如COPD、支气管扩张、肺尘埃沉着病、肺结核等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病理组织所见与结核病变相似,即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干酪样坏死为主的渗出性反应,以类上皮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性肉芽肿形成为主的增殖性反应,以及以浸润细胞消退伴有肉芽组织的萎缩、胶原纤维增生为主的硬化性反应三种病理变化。与结核相比,NTM肺病的干酪样坏死较少见。故而NTM肺病在影像学上也容易形成结节、斑片影(实变、磨玻璃影)、空洞、支气管扩张、纤维条索影等CT表现。NTM肺病CT征象常包括:①形态多样,常跨叶分布:斑片影、大结节、小叶中心性结节、磨玻璃影、线状及纤维条索影;②常伴多发空洞,通常较大而壁薄;③常伴支气管扩张,多见柱状支气管扩张;④可伴有肺气肿。肺结核和NTM肺病单从影像上鉴别困难,二者主要通过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来区分和确认,且应满足目前“NTM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
七、小结
(1)NTM肺病与肺结核的胸部影像学有一些特点可供二者鉴别:气管扩张和薄壁空洞较肺结核更为多见,而树芽征、磨玻璃影、胸腔积液、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钙化较少见。当影像很像结核,但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时,除了考虑到疗程不足、耐药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到NTM肺病可能,积极完善分枝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来明确诊断。
(2)NTM肺病的诊断标准有多条,满足以下其中1条即可诊断:①至少2次痰标本NTM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病原菌;②1次支气管冲洗或灌洗液NTM培养阳性,阳性度++以上;③1次支气管冲洗或灌洗液NTM培养阳性(不足++),同时抗酸染色涂片阳性++以上;④支气管或肺组织活检标本NTM培养阳性;⑤肺活检病理结果与NTM改变相似的肉芽肿,同时痰或支气管灌洗液或活检标本NTM培养阳性。
(供稿医师:潘玉齐;点评专家:谢青;编辑整理:唐佩军;审阅:王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