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是最好的食育课堂
真正的食育从厨房和餐桌开始
你们家里谁在做饭?
第一次和孩子的家长见面时,我往往喜欢问家里做饭的情况:是爸爸做饭还是妈妈做饭?不经常做饭的是协助做饭还是不参与做饭?经常做饭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在做饭的时候允许或者邀请孩子来帮忙?
孩子是否参与做饭,也能基本表明他是否参与家务劳作。凡是参与家务劳作的孩子,总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从而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尤其是做饭这件事,只要是懂得节俭的家庭,每天都少不了开火做饭,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孩子便有了经常学习的机会,也能锻炼他们的一些基本意志和品质。
爸爸妈妈一起做饭,双方就会有很多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无论是家里的大事小情,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有充分的时间沟通。反之就可能会缺少这样交流的机会,导致因各种沟通不畅所带来的隔阂。一起做饭,其实也是一种团队合作,一家人往往缺少这样一起工作的机会,而做饭这件事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爸爸经常做饭还是妈妈经常做饭,可以大致了解到谁有更多的时间负责家庭的工作,而孩子的家庭教育其实也是家庭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做饭和教育孩子往往有着有趣的关系。负责家里做饭的人,要么就是自己喜欢吃,要么就是自己擅长做饭,而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会生活且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和家人的人。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也会为孩子提供一些成长的特殊支持。
其实还有一种近些年越来越普遍的一种情况,也是让我开始担忧的一种情况,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再在家做饭,而是通过代餐品、营养素、外卖、在外就餐等来满足一日三餐,当然其中也有相当比例的家庭不吃早餐。在家中吃饭,并不是只为了填饱肚子而已,不在家做饭,可能会随之引发许多家庭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中详细聊聊。
问完开篇的三个问题,家庭成员的关系和孩子的教育情况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个大概。甚至可以说,一个家庭的饮食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能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基本面——关系和传承,而关系和传承恰恰代表了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忽略的厨房与烹饪
很多人觉得搞艺术是有关天赋的事,其实不然。学习钢琴十年算是略有小成,绘画也要从素描画线开始。精通一切艺术的基础在于对某种艺术表达形式的基本元素的掌握,往往这种基本功的积累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烹饪这一技能也是如此,对刀工、火候、温度、味道的变化和食材属性的了解,都是需要不断地亲身体验从而不断改进的过程。
任何一道带有“妈妈的味道”的菜肴,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妈妈多年厨艺的一种浓缩的精华。作为食育中最核心的烹饪技能,确实是对这些基本功有要求的,所以想在家中开展食育,首先要清楚,即使孩子对烹饪充满了十分的兴趣,也不可能上来就能独立完成一道美食,并且把厨房收拾得整洁如新。所以这个锻炼基本功的过程,恰恰也是一个孩子了解食材、锻炼自己手眼协调能力、体会不同口感与味道关系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成人在一旁进行指导,并且帮助他们去寻找适合其烹饪水平的食谱。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心生疑问,我们是在把孩子培养成一名厨师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不是我们让孩子听古典音乐、学乐器就是希望他们成为音乐家呢?我觉得并不是,学习艺术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审美,学会发现美,而非要求孩子必须成为一名艺术大师。学习烹饪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一门生活技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而非要求孩子成为一名烹饪大师或者职业厨师。
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不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未来的前途,这样教出的孩子可能确实在某些方面有所特长,但在“成为一个人”上,是否存在某些基本方面的缺失呢?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毫无疑问的是,审美与生活是启蒙的必要内容之一。在烹饪的整个过程中,就像我们承担的任何一项家务工作一样,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而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收拾,在制作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机会通过触摸、挤压、调制、观察的方式与食材进行亲密的交流,最终再通过火、水这些自然中常见的元素,让食物变得美味而诱人——这难道不是厨房里的魔法吗?
而更神奇的是,食材的魔法最终被装在风格各异的容器中,而品尝的人不必有任何学识、经验、智慧,便可以在品尝之后感叹盘中之物的美味。还有什么体验比这更美妙吗?烹饪的人就像一个手艺人一样,用灵巧的双手制作作品,过程缤纷多彩,最终把原始的材料变为成品,就像一场盛大的魔术,使原本平凡的食材变得香气迷人、秀色可餐。这样一个过程,竟然不需要品尝的人了解与参与任何制作,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用舌头上数以万计的味蕾感受到那或轻薄或厚重,或浓烈或清淡的美味。还有什么比这盘美味更适合去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呢?
所以,会烹饪的孩子,不光会照顾自己,更擅长结交朋友。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给你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都可能会让你放下戒备,不禁食欲大增,更不用说当一个平常就交谈甚欢、志趣相投的好友端出一盘精心烹制的佳肴款待你,那种内心的温暖与感动会瞬间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相信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下,聊什么都能聊得十分开心吧。
我们常常以安全、怕捣乱为由拒绝孩子进厨房。但实际上,这样的阻止不但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恰恰也给家庭教育堵住了一条捷径。通过学习烹饪,孩子会在与食材大量的接触中建立基本的自然认知与思考,在观察、加工、烹饪食材过程中去积累厨房里的基本功,在一次次帮厨的过程中养成准备与收拾的习惯,在一次次选择容器与布置餐桌的过程中培养美感……而厨房往往又是家庭中最易被低估的教育场所。我们会在书房教孩子阅读与学习,会在客厅中教孩子谈吐与待人接物,会在院子里教孩子运动与劳作,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孩子进入厨房,与家人一起共享有趣的烹饪“魔法”。你难道不期待孩子学成之日,独自从厨房端出一盘精心烹制并且蕴含满满感恩之情的菜肴吗?
如何让餐桌充满吸引力?
我是一张木桌子,我的木匠父亲在制造我的时候和我说,我的出生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使命——我将成为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每一天,家里的每个人都会在我这里相聚,一起享受美好的食物,我会见证一个家庭其乐融融的时光。
我满怀着期望等待着,有一天,有个看起来很斯文的男士决定带我走。我走进了一个三口之家,刚进门就看到女主人一脸开心地拥抱男主人,把我仔细地擦干净,并且在桌面上摆放了一个花瓶,又认真地在花瓶里插上一枝花。一家三口愉快地在我这里享受了一顿晚餐。此时,我想起了木匠父亲说的话,我觉得我会在这个幸福家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直到,家里来了一台超大的平板电视机。
电视机几乎和我一样大!刚开始我还不以为然,只是到了饭点,需要女主人把大家的注意力从电视机那儿转移到我这儿。可是,慢慢地,女主人再也不把一盘盘好吃的食物放在我身上,而是径直端到了电视机前的茶几上。其他人也会径直走向沙发,围坐在茶几旁,享受着电视节目带给他们的快乐,而非盘子中的食物。甚至吃完了好久也都窝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不断变换的画面。
这跟木匠父亲曾说过的不一样,我像是多余的,既大又占空间。女主人每次路过我身边,总是轻轻地皱一下眉头,让我不知所措,买回来的东西也经常随手就放在我身上。我忘了是哪一天,女主人路过我身边时,原本紧皱的眉头突然舒展开了,眼睛一亮,还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难道她终于记起了快要被遗忘的我,又要想一家人围坐在我身旁享受美好的食物了吗?我突然感觉既紧张又兴奋!
然后她把花瓶放到了茶几上,把一些平时用不到的箱子、盒子塞到了我下面,然后把热水壶、微波炉一股脑堆在了我身上,还边堆边说道:“这样餐桌就能用起来了,嗯,感觉家里清爽多了!”
为什么不在餐桌上吃饭?难道真的是电视机把我们的家庭成员吸引走了吗?我认为并不是。真正把我们的家庭成员从餐桌上赶走的恰恰是餐桌本身,或者说是餐桌旁的人造成了这一切。
首先,因为我们成人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与孩子身上越来越重的课业压力,所以餐桌上的话题永远围绕着孩子有没有好好学习,有没有认真完成作业等话题。这些话题本身并不是问题,但也恰恰暴露了父母与儿童之间共同语言的匮乏。父母觉得不能和孩子聊工作,孩子也不想和父母聊学习,好像除了工作与学习之外,并没有其他可聊的内容。而对于人来讲,最重要的“生活”,却并不在谈话范畴内。餐桌变成了制造压力的地方,而茶几前的电视机往往可以让家庭成员忽视这种冷清。
其次,基于成人工作的繁忙、压力大等问题,成人也越来越倾向选择速冻品、快餐以及现在很流行的送餐服务,所以出现在家庭餐桌上的食物多是深度加工的食品——不但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形状,而且味道也因为重盐重糖而掩盖殆尽。我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快速填饱肚子,简单粗暴的味蕾刺激,便于制作与收拾。其结果就是餐桌上的食物再也没有了“妈妈的味道”“家传的做法”与新鲜期待的感觉。一个让人感到压力,又没有故事、趣味与期待的地方,当然会驱使我们离开。
最后,茶几就餐本身,其实也是有着大量难以预见的隐患的。已经有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食量会有明显的提升,这是因为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更容易忽略胃部的感受,从而造成过量进食。在很多家庭中,这样的过量进食每天都在发生——高盐、高糖、高刺激的饮食与过量摄入同时发生,大大增加了我们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而当我们习惯于蜷在沙发看电视、刷手机来排解每天的压力的时候,其实就间接拒绝了与家人的互动与沟通。长此以往,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就会加剧,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对立会更甚,代沟会更明显,并不是孩子难管了,而是家庭成员的关系淡薄了。
所以并不是我们被电视吸引,而是我们现在没有了家庭的餐桌文化。要避免上述的情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现状,重建家庭的餐桌文化。那又该如何重新回到餐桌呢?重建餐桌文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重启我们的餐桌,而不是将餐桌变成一个置物架子。把餐桌变成一个家庭中具有家庭文化、充满趣味的“交流中心”,让每一次在餐桌上享用美食的过程,都充满尊重、温馨与欢乐。那我们该如何重新回到餐桌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三步法。
第一步,围坐在一起,设计一个小小的就餐仪式。
我们的家庭成员应该在吃饭的时候都围坐在餐桌旁,并进行一个简短的感谢食物的仪式,这个仪式可以根据不同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设计,最好有一句引导语作为大家一起开始吃饭的口号。这样既建立了仪式感,让孩子意识到一定要全家人一起吃饭,并且感谢食物,又会让孩子进入“吃饭模式”,从而可以放下电视、手机,专心地和家人边聊天,边吃饭。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很喜欢,饭后也可以设计一个小仪式,做到有始有终,大人也要一起参与进来。
第二步,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不谈论任何不愉快的事。
聊天是我们餐桌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但聊天可能会引出让人不愉快的话题。所以成人之间一定要先做一个明确的约定,就是在饭桌上不谈论可能引起任何人(包括家庭中的小成员)不愉快的事。如果一旦遇到不愉快的话题,不愉快的人也要克制自己,不要让不愉快的气氛出现在饭桌上,从而减少来自餐桌上不愉快的经历所带来的压力。
第三步,选择更天然的食材和更赏心悦目的餐具。
最美味的东西恰恰在于食物本身。无论在有孩子还是没有孩子的家庭中,我都建议更多地选择少加工的天然食材与不同的盛装美味的餐具。
少加工的天然食材会具有更多自然的色彩和形状,而且完整地吃下一种食物,给予身体的营养会更为均衡。对孩子来说,更少加工的食物,会给孩子更多感觉上的刺激(食物本身的口感、味道、风味等),从而减少单纯味道上的刺激(咸、甜、辣等),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食材信息。
不同的餐具与不同的食物进行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艺术效果,从而刺激孩子对美的启蒙。另外,使用独特的容器、工具(如筷子、勺子),更容易让孩子与其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从而在我们餐桌仪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孩子强化“吃饭模式”,使其更专注、更愉悦地投入到用餐的过程中。这样也能让孩子更容易、更有意识地去关注食材本身的味道。
当然也可以准备一张更适合孩子使用的儿童餐桌,专门在招待孩子的朋友时使用,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孩子对于自己家庭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其分享的欲望。
最后,值得一再强调的是,全家人要秉持“我们围坐在一起,是为了愉快地享受美味”这样的信念和心态,来认真而专注地吃每一顿饭。
希望本节开头被当作置物架的木餐桌,能被女主人重新利用起来,发挥其应有作用,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也希望正在阅读本书的你,也能打破电子产品的束缚,从疲惫所带来的家庭冷漠的怪圈中解脱出来;最后,希望我们的孩子不会生活在一个因倍受现代社会的重压而变得冷漠的家庭。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以围坐在一起,愉快地享受美味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