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入学时:幼小衔接家长全程引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6 请老师来家访

等你参加过家长会,已经拿到班主任手机号码,就可以发信息邀请老师来家访了。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是必须到学生家里家访的。每一个学校,只要是归教育部管,家访就是老师必须完成的工作。老师家访之后还要填写家访记录,以备检查。

家长不是希望和老师沟通吗?这里有现成的机制。家长会的时候,也许你只能和孩子的老师匆匆忙忙说上几句话。现在你就有这样的机会,把老师请到家里来,针对你家的孩子,好好聊一聊。

主动邀请老师来家访
主动邀请老师家访,你也许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开口、生分。其实,你觉得生分,老师也觉得生分。学校里的老师,作为一个群体,相当于在“世外桃源”中一样。他们对社会上的事情,有很多是不清楚的。老师们更加“淳朴”。

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如果不主动开口请老师来家访,你怎么能期望“淳朴”的老师先开口:“××妈妈,我能到你家里去家访吗?”大多数老师比家长更抹不开面子。老师不打怵在学校教学,打怵家访。

所以,有了老师手机号码的家长,马上拿出手机,发一条信息:

总得有人主动不是,你发了邀请,就是在帮助老师。老师自己有没有意愿家访,不重要。重要的是,家访是老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之一,这是规定。你邀请老师,就是在尽力帮助老师完成这一项工作。还没开学时,发出邀请的家长,大多会得到“老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的结果。

想想,不就是发个信息么。大申爸知道你为难,信息的措辞都在前面草拟好了。你只要照着写信息,把自己和孩子名字、班级等信息填上,修改修改发出去就可以了。

家访,是学校的聪明安排。家庭和学校的沟通,非常重要。但老师其实比家长还为难,家长主动给老师发信息,恭恭敬敬邀请老师到家里来沟通,受到主动邀请的老师,都会很高兴的。

话说,多年前的这一天,大申爸开完家长会,拿到了大申的班主任王老师的手机,一走出校门,邀请来家访的信息就发出去了。很快王老师就来家访了。“王老师第一个家访的就是咱们家。”大申上了学,从学校回来,骄傲地跟大申妈说。

王老师来家访的前两天,大申可高兴了,高兴得轻飘飘的,走路都能飞起来。王老师一走,大申爸就在家长群里,鼓动家长全都邀请王老师家访。别的班级的老师们都在琢磨怎么能获得到孩子家里去家访的机会。王老师正相反,她得想方设法推掉家长的邀请:四十多个孩子,家家都去,哪里去得过来啊!

用大大方方的心态邀请老师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这份浓烈的爱,有时候就会引发相应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它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本来是正常的、必要的、关键的、必须的,在家长的心里,变得“鬼鬼祟祟”的。你去观察你身边别的家长,你就会感觉到,大申爸说的“鬼鬼祟祟的”,是种什么感觉了。

读这本书的家长,你要努力改变心态,让你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变成和身边人的沟通一样坦坦荡荡。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小孩子,家校需要沟通。沟通是正常、光明正大的事情。家长心底里希望和老师沟通,也能和老师沟通,老师心底里也希望和家长沟通,教育部也要求老师和家长沟通。关键是家长的心态,去除掉“有所求”的心态,就能沟通得很好。

设想一下,家里盐没有了,你下了班,顺便到家边上的便利店去买。进了店门,你会开口问坐在收款机旁边的服务员:“小妹,你家的盐放哪儿?”这时候,你没有被店员拒绝的恐惧,很正常地发问。

我们怎么跟老师沟通?不就是像和店员、邻居、朋友说话一样大方、自在、轻松吗?邀请老师来家访的时候,就如同你走进小店的时候,根本不想“盐会卖完”“自己会被拒绝”一样。这么个心态,就行。

家访反馈

上海浩妈:昨天下午发信息给班主任了,内容是:我是一年级一班×× 的妈妈××,秦老师,我们全家都热切期盼您在方便的时候,到我们家里来家访。我是全职妈妈,爸爸的工作也比较自由,如果有需要我们家长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分担一些。

结果我们吃完晚饭,大概七点左右,老师上门啦!老师问了孩子有没有做作业的房间。还说了在这三个半天的在校试读期间,她对孩子的印象。我们大概聊了一个小时。

我们孩子的班主任46岁,女士。老师说以后联系,除了网络工具、手机,还有一个家长联系本。因为平时都无法碰面,可能通过写的方式多。还主动要求如果孩子不听话,又怕老师的,都可以打电话告诉她,她来教育孩子。

家访答疑

问题1

某家长:我们这里没有家访惯例,怎么办?

大申爸:莫着急。机会总是有的,慢慢寻找。关键是,老师也要找机会,建立和热心家长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相互的。

问题2

浩杨爸:邀请老师家访的信息也发了,一天了老师也没回。家里老人接孩子,平常见不到老师,怎么办?

大申爸:莫着急。亲自去学校一趟。跟老师联系上,当面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