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
2.1 复习笔记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学理依据
(一)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
1比较文学产生的先兆
(1)有学者把法国学者维尔曼1829年在巴黎大学开设《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作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2)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一词是法国两个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1817年为小学生编写的文学读本《比较文学教程》。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
3比较文学诞生的条件
(1)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
(2)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4十九世纪后半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成为必然的趋势
(1)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民族文学均已建立并获得充分的发展。
(2)19世纪,欧洲文学研究者的视域已经开始试图跨越民族文学的界限,开始将欧洲范围内的文学及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5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弘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要求。
6文艺复兴不仅使各民族文学得以确立,而且作为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运动,它也使已经确立起来的各民族文学之间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交流。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使这种交流汇通的倾向进一步加强。
7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
8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还需要十九世纪这个特殊时代的激发。十九世纪是西方思想成熟和收获的世纪,对文学而言更是如此,十九世纪是一个大师辈出、名作纷呈的时代。
9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直接历史动因
(1)全欧范围内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以及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
(2)更广大的背景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的比较意识也开始觉醒,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出现了一些以“比较”命名的著作和学科,语言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更是取得重大进展。
(二)学科产生的学理依据
1比较文学要处理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管是事实上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的关系还是纯理论上的同异关系,这种关系都涉及两个基本要素,可以将其命名为要素A和要素B:当研究对象只限于单个的要素A或B时,我们难以判断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而一旦将二者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对二者进行“比较”时,便产生了或同或异或相互影响的关系。
2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即为比较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的特异性在于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我”无法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而往往先在地认同于两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样人们要处理就不仅仅是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3比较文学研究中要素A与要素B的关系可以转化为“自我”与“他者”间的关系
(1)自我与他者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认识自我与认识他者常纠结在一起,难以区分
①一方面,“他”者就是“非我”,一个异己,是自我的对立面。
②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他者、一个异己的存在,自我也就无法构成。
(2)人在认识自身之外的他性事物时很容易找到自身的经验作为立足点,然而,人在认识自我的历程中却经历着许多的艰辛。
(3)认识自己的两种方法或两种主要视点:内在视点与外在视点
①内在视点
a.含义:内在视点就是不依靠外物,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
b.好处:可以排除外物的干扰,在清澈纯净的自我意识的审照下洞悉自身的一切微妙与缺陷。
c.缺陷:由于受到自身经验的限制,对自身经验之外的东西往往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
②外在视点:由于认识到了从一个体系内部出发去认识这一体系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即外在视点的方式来认识自我。
二、发展中的定位与定位中的发展
(一)学科发展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危机”
(1)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危机”相伴,比较文学的危机意识特别强烈。
(2)危机感会引发两种积极的意识
①批判意识
危机会引起对学科发展历史及其现状的反思,对学科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反思会引起对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弊端的自我批判,对学科发展弊端的批判会激发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积极思考;
②定位意识
危机引起的自我反思与批判会促使我们思考学科自身的身份和位置,对学科身份和位置的思考会促使对学科自身的定位更加符合客观的需要,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极端的倾向和不足的方面进行冷静的分析,以为其后的发展确立基本方向。
2关于“学派”
(1)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
①法国学派
a.形成
法国学派的理论主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带有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认为只有发生直接影响、直接关系的两种或多种文学才能进行比较。因此法国学派可以说是一个实证学派。
b.原则和方法
法国学派的基本理论原则是去寻找和证实两种或多种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采用的方法是精细和准确的考证。
c.贡献: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为学科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d.局限
第一,由于过分拘泥于实证的方法,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使比较文学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成为文学史的附庸,自身的学科身份和位置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第二,这种只承认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可以进行比较研究的观点常常把研究局限在欧洲文化体系之内,这显然与比较文学不断超越文化界限、不断吸取新质的要求不符。
②美国学派
a.美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和界定与法国学者相比更为宽泛。
b.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开篇所给出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即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b.与法国学者的定义区别
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的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c.意义: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d.局限:它将比较文学的边界一下子拓展得过宽,使学科定位实际上变得更加困难。
(2)二十世纪后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和发展引起了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很大关注
①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正式确立、真正为国际比较文学界所接纳和认可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事。
②中国学派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中庸学派”。
(3)如何看待“学派”的问题
①历史上的法美学派之争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边界不断扩大、不断调整、不断吸取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轨迹,因此,学派的问题实际上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紧密相关。
②尽管非常赞同“中国学派”这一提法下面所隐含的对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殊性、对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的努力寻求,然而提不提“学派”大可商榷。
③提不提“学派”大可商榷的原因
a.比较文学向来主张多中心,多视角,提倡不同理论主张和不同视域的融合,学派这一概念隐含着将视域圈定在某个中心之内的危险,与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不合,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自己人为地圈定在某个“学派”的范围之内;
b.就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而言,同样可以存在多种学派、多种理论、多种方法,每一学派、每一理论、每一方法都可以为寻找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因此我们虽然不提倡、但并不反对“中国学派”的说法,因为从上述意义上说,“中国学派”的说法也正是诸多理论主张之一种;
c.学派在历史上是自然形成的,是一个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研究者的自然群落,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名称是后来的研究者在总结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时加上去的,如果我们先立一门户,立一学派,然后再循着既定的轨道展开研究,很容易将自己局限在设定的圈子里,有违比较文学开放和包容的初衷。
3关于“比较”
(1)最先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是法国人,十九世纪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的“1ittérature comparée”仿造了“comparative 1iterature”这一英语词,但使这一名词得以流传并获得学科意义的则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著作《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这一命名容易受到指责的原因
①对西方语言系统而言,“比较”一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语法形态,语法形态的歧异往往导致理解上的歧异;
②西方语言中的“文学”一词本来涵义很广,几乎包括所有文字作品,既可包括文学作品,也可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文学研究著作,因此很容易直接用这个词来指作为学科的文学研究。
(3)比较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特殊性
①比较: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抽象而言,比较是处理两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
②比较在比较文学中的特殊性:它处理的不是一般的二元关系,而是不同文学之间或相邻或同异并存的关系。
(二)当代历史文化语境对学科定位与发展的要求
1“后”与“终结”用词不同,有不同的理论指向
(1)“终结”主要指曾经占优势地位的思想形态的结束。
(2)“后”则指新的思想形态对旧的思想形态的反叛和新变。
2“后”和“终结”的内在联系:都是对我们时代中所出现的新的理论思潮和趋势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尝试。
3后文学时代
(1)主要特征
①文学开始失去艺术宠儿的位置。
②文化发展的共时轴与历时轴出现严重的倾斜和不平衡,历时轴萎缩,共时轴取得优势地位。
(2)主要原因:非文字艺术形式在整个艺术门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文类的变化导致人们的阅读方式、甚至欣赏趣味的变化。
(三)发展与定位的原则:动态平衡
1发展和定位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1)发展离不开定位,定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2)定位又是发展中的定位,它并非定于某个固定不变的僵化教条,而必须根据学科发展的新需要,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重新思考并调整自身的学科位置。
2发展
(1)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方向性的概念,它意味着向某个终极的、永恒的目标不断接近和靠拢。
(2)隐含的危险
在论说发展时往往先假定一个判断标准,然后把研究对象与此标准相比较,看它与此假定的目标在方向上是否一致,在时间上是否对以前有所超越。然而,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判断标准的不同会使得出的结论迥异。
(3)比较文学的发展因其学科性质具有的特殊性
①比较文学的发展是通过多种文学体系的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而进行的,这使我们的问题不仅具有上述历时判断的纵向维度,又增加了共时沟通的横向维度。
②在现代精神中产生并发展的比较文学,从根本上说,即是一种引入新的参照系、新的语境、新的视域的学科。
3人类经验和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1)要维持经验和认识的同一性,必须对与原有经验和认识相违背的东西进行否定;
(2)只有通过与原有经验与认识不同的新的经验与认识的加入,原有的经验与认识才能更新,才能获得发展,因此新经验加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旧有经验进行否定的过程。
4用“动态平衡”来描述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1)从共时的层面而言,动态平衡是指比较文学的发展应保持自己独特的学科身份,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保持一种动态的张力关系,根据其他学科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不相适应的地方。
(2)从历时的层面而言,是指与以前的学科发展保持一种稳中有变的关系,既要不断超越自己,又要保持发展的稳定性。
5稳定性与开放性间的张力是经典性与前卫性之间张力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稳定性,是指学科发展必须保持一个稳定的内核;
(2)开放性,是指学科发展必须不断向新的可能性开放。
6稳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坚持传统与力求新变之间的关系。
7比较文学学科的区别性特征:在坚持传统与力求新变、稳定与开放、前卫与后卫之间张力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学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