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4.1 复习笔记
1.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流动性,它是财富的一种类型,但并不是指所有财富。
(1)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储藏手段:是指货币暂时离开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储存起来的职能。它是一种把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购买力的方法。
②计价单位:是指货币提供了可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单位的职能。
③交换媒介:是指用货币可以购买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职能。
(2)货币的类型
①法定货币:是指没有内在价值的,国家在法律上赋予强制流通能力的货币。当用它来偿还公、私债务时,债权人不得拒绝。
②商品货币:是指把有某种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最普遍的商品货币的例子是黄金。
(3)货币量的控制
在一个经济体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称为货币供给。在一个使用商品货币的经济中,货币供给是该种商品货币的数量。对货币量的供给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现的。常用的货币政策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有价证券,实际等于向社会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引起信用的扩张;相反,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和票据时,就会减少市场上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引起信用的收缩。
(4)货币量的衡量
货币衡量指标有多种,一般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由高到低,对货币进行层次的划分。在美国,美联储对货币量的衡量指标有:
C=通货
M1=C+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可支取存款;
M2=M1+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
M3=M2+大额定期存款+回购协定+欧洲美元+只为机构服务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
我国具体分为: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其中,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3为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货币供应量。
2.货币数量论
(1)数量方程式的形式
①交易方程式: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交易量
用公式表示为:,其中,是一般价格水平,是在一年中用货币交易的产品或服务的次数,等于一年中用于交换的货币量,是货币量,为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
②收入方程式: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
用公式表示为:,其中是实际GDP,是GDP平减指数,而是名义GDP。
③货币需求函数和数量方程式:一个简单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式中表示实际货币余额,k为常数,代表总收入。假定,则货币需求函数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数量方程式。由得
,令,则改写为。
(2)货币数量论的假设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则货币数量()的变动必定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这就是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货币量决定了经济的产出的货币价值。
(3)货币、物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变动的百分比+变动的百分比=变动的百分比+变动的百分比
式中,变动的百分比由中央银行控制,变动的百分比反映货币需求的变动(这里假设不变),变动的百分比反映通货膨胀率,变动的百分比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变动和技术进步。
结论:货币数量论说明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所以名义GDP与货币量是成比例的。进一步,由于实际GDP不变,所以货币数量论意味着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动。因此,货币数量论说明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也将迅速上升。
3.货币铸造税
货币铸造税是政府发行货币得到的收入,它实际上是对货币持有者征收的税。
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铸币税,是期的货币发行量,是期的货币发行量,为期的价格水平。从上述公式可得出:货币发行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比,物价水平越低,中央银行同等数额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就越高;货币发行收入与新增货币发行量成正比,新增货币发行量越大,铸币税就越高。
政府筹资的三种途径:税收、发行债券、发行货币。
4.通货膨胀与利率
(1)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是未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平时观察到的都是名义利率,但对购买力产生实质影响的却是实际利率。
(2)费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是反映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关系的方程。如果表示名义利率,表示实际利率,而表示通货膨胀率,那么,费雪方程式可以写为:。费雪方程式说明名义利率可以由于两个原因而变动:由于实际利率变动或由于通货膨胀率变动。
(3)费雪效应
由货币数量论和费雪方程式可知货币增长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率。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增长率的变动引起通货膨胀率同比例的变动,又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引起名义利率同比例的变动,因此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在现实中,由于一般只能观察到预期通货膨胀率,因此费雪效应一般指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变动。
(4)事前实际利率与事后实际利率
事前实际利率是进行贷款时债务人和债权人预期的实际利率,而事后实际利率是实际上实现的实际利率。虽然债务人和债权人不能确切地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但他们对通货膨胀率有某种预期。假设π表示实际的未来通货膨胀率,表示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事前的实际利率是,而事后的实际利率是。当实际通货膨胀不同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这两个实际利率不同。
5.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是为了分析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而建立的一种函数关系。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
(1)简单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为常数,表示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一单位收入中的数量。这个方程式说明,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量与实际收入成比例。
(2)一般的货币需求函数
名义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因此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既取决于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名义利率。一般的货币需求函数写为:。式中,表示货币需求,表示名义利率。
(3)货币市场的均衡
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M/P与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相等,即有:
再根据费雪方程式把名义利率写为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之和:
则可知,实际货币余额的水平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4)货币、物价与利率的关系
货币数量论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共同决定均衡的物价水平。根据定义,物价水平的变动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又通过费雪效应影响名义利率。由于名义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成本,所以名义利率又反过来影响货币需求,如图4-1所示。
图4-1 货币、物价和利率之间的联系
6.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显著的上涨。它包含三层含义:①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②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③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例如每年上升0.5%,不能视为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2)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
①鞋底成本:是形象地衡量发生通货膨胀时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所发生的成本。
②菜单成本:是指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所花费的成本,它用来衡量高通货膨胀使得企业频繁变动物价的成本。
③相对价格变动成本:通货膨胀率越高,相对价格的变化越大,这会引起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④税收扭曲:许多税则的条款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通货膨胀会以法律制定者没有想到的方式改变个人及企业所得税负担。
⑤通货膨胀使价格频繁变动,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方便。
(3)未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
①任意再分配社会财富的成本: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任意地在个体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
②会损害靠固定养老金生活的人的利益。
(4)通货膨胀的一个好处
温和的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工资达到均衡水平而不引起名义工资的减少,由此改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运转得更好,从而促进产出增加。
7.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通常被定义为每月超过50%、每天超过1%的通货膨胀。但各种教材对此定义并无统一标准,读者可以参考其他定义,斟酌使用。
(1)成本
在恶性通货膨胀之下,鞋底成本变得很大,企业经营者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现金管理而非生产和投资决策上,从而导致经济无效率;菜单成本变得很大,企业不得不经常变动物价,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业务活动;而且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相对物价也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无法引导资源有效配置。恶性通货膨胀还扭曲了税制,使得政府的实际税收收入大幅度减少。当物价频繁地大幅度变动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2)原因
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为货币供给过度增长。当中央银行以足够快的速度发行货币时就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政府大量的财政赤字。当政府有很大的预算赤字而又无法通过征税或发行债券来弥补赤字时,就会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发行过多货币就会导致物价高速上涨,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3)对策
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最深层的原因是财政赤字,所以要结束恶性通货膨胀,必须从根本的财政改革入手,比如缩减财政开支并合理增加税收。
8.古典二分法
(1)古典二分法的含义
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这称为“古典二分法”。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但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指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会产生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