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评论的历史贡献和特色。
答:(1)马克思、恩格斯报刊评论的历史贡献和特色
①马克思、恩格斯报刊评论的历史贡献
马克思的政论从1842年《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他们自己创办和主编的报刊上撰写政论,而且还给许多进步报刊撰写政论。1848年6月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大量的新闻、述评、社论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新莱茵报》停刊后,革命民主主义报刊全被禁止,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美国的进步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新奥得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从1851年至1862年,他们给《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五百多篇文章,利用一切阵地影响社会舆论,支持和鼓舞各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②马克思、恩格斯报刊评论的特色
a.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论有力地抨击德国的反动封建势力,及时地回答德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许多迫切的问题,从政治上揭露反动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势力,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对它们进行斗争。
b.马克思和恩格斯时刻关心和注视着世界各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在许多政论中,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驳斥殖民主义辩护者的谬论。
(2)列宁报刊评论的历史贡献和特色
①列宁报刊评论的历史贡献
列宁通过办《火星报》来建党,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曾创办和编辑过党中央的许多机关报。在1900年12月出版的《火星报》创刊号上,列宁亲自写社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在政论《对华战争》中,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的性质,特别是俄国沙皇政府的反动政策,进行深刻的分析。1917年3月至11月,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二百多篇简短政论,在组织和领导“十月革命”的斗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领导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斗争,并且就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为报刊撰写政论。
②列宁报刊评论的特色
a.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斗争中,写过许多短小精悍的政论,有短评、按语,也有杂文和书评。这些文章鲜明生动、尖锐泼辣、论述精辟,具有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
b.列宁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政论家、新闻工作者。他认为,在报刊上发表公开的言论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解决同人民群众“最有切身关系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谁?
答: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是王韬,他的相关成就如下:
(1)他视言论为“载道之器”,“贵乎纪事述情”,不宜墨守成规、拘泥章法,突破了“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
(2)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韬出身塾师家庭,儒学基础深厚,又和外国传教士交往甚密,两次出国游历,坚定他“变法图强”的主张,《循环日报》在重要版区经常发表的“论说”,即评论,多出自王韬手笔。
(3)汇集在《弢园文录外编》中的一百多篇评论,集中反映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3.评论毛泽东的报刊政论活动及其主要特色。
答:(1)毛泽东的报刊政论活动
①毛泽东的报刊政论活动始于他在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这是一份以评论为主的报纸。毛泽东早年著名的文章《民众的大联合》发表在《湘江评论》上。
②在《西方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世界杂评》、《放言》等专栏中,毛泽东还发表许多丰富多彩的评论。这些评论热情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斗争。
③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他都撰写过大量出色的政论,代表作品有《一个及其重要的政策》、《质问国民党》等。
(2)毛泽东的报刊政论活动的主要特色
①毛泽东的报刊评论既富有政治性又有新闻性,摆脱以往论文式政论的模式,主张“傍着活事件来讨论”,使报刊评论更多地显示自身特色;
②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体现出无产阶级政论家的战斗风格;
③表达形式上没有八股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④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而且思想十分深刻。
4.评述韬奋言论活动及其重要贡献。
答:(1)邹韬奋的言论活动
①邹韬奋先后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等七个报刊,撰写过千余篇报刊评论,尤以“小言论”和“答读者”最受读者欢迎。
②他的小言论善于抓住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经过认真思考,给予分析说理,文笔明显畅快,一气呵成。
③他的报刊评论,一贯注重反映和引导舆论,他认为报刊言论要做“人民的喉舌”,“言人之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由此他的言论在当时社会上,特别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有《工作的大小》、《硬吞香蕉皮》等。
(2)邹韬奋对新闻评论的贡献
①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杰出的报刊评论家,他对新闻评论最杰出的贡献是:使“小言论”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评论题材,使新闻评论的群众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
②表现在选题上,它往往选择那些“一般读者所认为最该说几句的事情”。
③表现在议论上,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对事物或现象做出分析。
5.简评新闻评论的改革及其发展趋势。
答:(1)新闻评论的改革
①改革开放后,报刊新闻评论逐渐摆脱极左思想,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注重从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拓展评论的题材,选取议题和立论角度;
②报刊评论品种增加,特别是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并开始重视经济评论;
③增加群众直接参与的广播和电视评论,形成印刷媒介评论和电子媒介评论相互并存、协同发展的局面。
(2)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①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a.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评论开始逐步呈现明显的小型化趋势。这一趋势突出表现在专栏小言论的兴起并遍地开花。
b.除新闻性小言论外,思想性或经济类的专栏小言论也日渐兴旺。
c.由大“块头”言论为主向大中小并举,以中小型为主,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这是新闻评论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
②评论与新闻相互结合的趋势。
a.从新闻工作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来看,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包括信息传播)正由彼此独立相互分离逐步走向互相结合的趋势。这种结合的关系和趋势已经和将会集中表现在两者的配合、融合乃至糅合等诸多方面。
b.配合关系,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新闻评论,依托或依附新闻报道而发表。尤以编者按语最为突出。
c.评论与报道的结合,不仅表现在两种基本新闻手段之间的配合关系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两种基本手段,即评论与新闻之间的融合关系,具体表现为评论与新闻性事实或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
d.糅合关系则突出表现在通过夹叙夹议的说理艺术,使并非单一的新闻事实和多层次的评论分析互相糅合,形成有机的整体。它是上述融合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延伸和多层次展现。
③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
a.新闻评论开始呈现出由以往封闭式地以少数专业评论工作者主持笔政,逐步向专业评论工作者同受众相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的发展趋势。
b.五花八门的专栏言论的兴起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c.言论群众化趋势的再一个标志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等电子媒介新闻评论的兴起和发育,使得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可以身临其境地登台亮相,直接间接地参与评论者的行列。
④在说理论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说理论述方式由以往的严肃抽象型的说教式向生动形象型的谈心式方面转化,即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⑤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相互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
a.广播评论,也称有声评论,而电视评论则由现场画面、同期声、屏幕文字、论述语言诸要素所构成,可称为视听结合的形象化评论,两者可以统称为声像评论,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二是传播范围广,三是受众极为广泛,四是富有现场感和参与性。这是较之报刊通讯社的文字评论更为优越之处。
b.广播电视评论纵然有这些优势,但也无法替代报刊评论。因为以文字传播的报刊评论在容量方面,在保存性、可选择性、便于携带以及便于深入展开说理论证从而在理论性、思辨性和深刻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
总言之,新闻评论呈现出小型化、新闻化、群众化和形象化的趋向,也正结合体现出五个时代特色:大与小结合、新闻与评论结合、专家与群众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文字评论与声像评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