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
一、欧美等地的博物馆学
1.历史发展概况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①诞生及发展概况
a.博物馆学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1885年英国人杰·格拉瑟正式使用博物馆学,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b.博物馆学从描述开始的。博物馆志一词在西方语言中的出现早于博物馆学。
c.19世纪中叶,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d.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博物馆在普及教育、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普遍重视。
②主要著作
a.17世纪出版了一批博物馆藏品目录,其中最著名的是1656年在伦敦出版的《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馆目录》。
b.1727年,第一部以博物馆方法学命名的著作在莱比锡出版,作者是C.D.F.尼克利乌斯。该书主要探讨藏品的分类、管理和补充来源。
c.1837年,G.F.克莱姆发表第一部关于博物馆史的论著《论德国科学和艺术藏品的历史》。
d.1888年,G.B.古德发表《博物馆历史和历史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博物馆管理原则》,系统论述博物馆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知识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e.1904年英国D.默里发表了三卷本的《博物馆的历史及其利用》,系统论述欧洲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肯定博物馆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娱乐公众的功能,也强调为研究服务的作用。
f.1934年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两卷本《博物馆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促进了各国博物馆学的研究。
g.T.R.亚当姆的《博物馆的公民价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和G.F.拉姆齐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普及教育、传播文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博物馆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①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a.简介
这些国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博物馆物质、博物馆实物、博物馆领域等概念,建立以藏品学为核心的博物馆学体系。
b.成就
第一,1955年,苏联出版《苏联博物馆学基础》,总结了苏联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事业的经验,在东欧国家和中国有较大影响。
第二,1958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了H.A.克诺尔著的《地方文化与历史博物馆的登录工作与藏品》,《新博物馆》杂志也于同年创刊。
第三,K.施莱纳博士的《博物馆学概论》(1982)、《博物馆领域史》(1983)、《博物馆学基础》(1984)等著作陆续出版。
②西欧、北美和日本
a.A.S.维特林的《博物馆:它的历史及其教育任务》,较全面的论述了收藏活动和博物馆的起源、博物馆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种类型博物馆、博物馆在教育中的作用。
b.法国G.巴赞的《博物馆时代》是继维特林之后的一部重要博物馆史著作。
c.1969年,美国S.D.里普利的《神圣的园林:博物馆论文集》,探索了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博物馆的现状,讨论博物馆的未来。
d.1970年,在前联邦德国出版的论文集《未来的博物馆》,在美国出版的维特林新著《寻求有用的未来博物馆》以及1972年在纽约出版的《危机中的博物馆》等著作,着重探讨了当代博物馆面临的种种问题,强调博物馆应该为大多数公众服务的思想。
e.英国K.赫德森著《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以及其他著作则对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与博物馆面临的新任务进行了探讨。
f.在日本,继棚桥源太郎之后,鹤田总一郎、仓田公裕等人都对博物馆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2.主要机构及活动
(1)国际博物馆协会
①简介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致力于促进博物馆学的发展。历次大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均以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会议讨论的中心。
②会议议题
a.1974年哥本哈根大会的议题:“博物馆与现代世界”。
b.1977年莫斯科大会议题:“博物馆与文化交流”。
c.1980年墨西哥大会议题:“博物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
d.1983年伦敦大会议题:“博物馆如何适应发展中的世界”。
e.198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会议题:着重讨论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在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f.1989年荷兰海牙大会议题:“博物馆: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者”。
g.1992年加拿大魁北克会议议题:“博物馆:重新界定的反思”。
h.1995年挪威斯塔万格大会议题:“博物馆和社区”。
i.1998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多元性:古老的文化,崭新的世界”。
(2)国际博物馆委员会
1977年,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成立以来,举行过多次学术会议,先后议题有:
①“博物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②“博物馆的生态学与社会活动”;
③“博物馆学的分类与系统”;
④“博物馆学的专业培训”等。
(3)其他
每年的世界博物馆日也会提出了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主题,如“为明天而收集今天”、“与非法贩运文物作斗争”等,以促进博物馆学研究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博物馆学
1.中国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
(1)20世纪30年代
①阶段特征
a.人们对博物馆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有了初步认识;
b.20世纪20、30年代一批青年学者从欧美留学归来,“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使命,推动了博物馆学的发展。
c.中国学者对博物馆学的学术意义上的研究,是从30年代才真正起步。
②代表性著
a.作家作品
第一,《博物馆学概论》
于1936年6月出版,由生物学家费畊雨、费鸿年编著。该书主要介绍日本博物馆学家棚桥源太郎著《诉诸眼的教育机关》一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博物馆学通论》
于1936年7月出版,由陈端志著。该书所附参考书目有39种之多,其中21种属于欧美博物馆学论著,10种属于日本的著述和资料。
b.评价
第一,两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博物馆学知识和博物馆工作基本方法,不仅为当时发展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提供了较好的教科书,而且对于中国博物馆学建设也有着开风气之功。
第二,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从起步之日就是与国际博物馆学接轨的,追踪和反映了当时博物馆学的最新成果。
第三,两部著作都明显地有着搬用外国博物馆学的时代印记,而且,联系中国博物馆实际不够。
(2)20世纪40年代
代表著作
①曾昭燏、李济所著《博物馆》。
②荆三林所著《博物馆学大纲》。
2.新中国初期的中国博物馆学
(1)阶段特征
①50年代博物馆数量大增,并且兴建了一系列大型博物馆。博物馆业务工作空前活跃,博物馆管理和业务人员队伍壮大。这在客观上提出了学习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工作方法的要求。
②50年代,博物馆学的特点是以苏联博物馆学研究成果为理论范式,指导中国博物馆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在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形成了比较广泛地博物馆学知识和博物馆工作方法的普及活动。
a.促进了博物馆工作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改革当时博物馆队伍人员新、素质低的状况发挥了明显作用,培养了博物馆业务人才。
b.较集中地讨论和研究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博物馆建设方向、博物馆性质、博物馆社会功能等问题。
c.明确提出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
d.指出“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具体指导了当时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2)代表著作
50年代涌现出数百篇关于博物馆工作的文章,编印近40种介绍博物馆理论和工作方法的书籍。
①《博物馆学概论》
傅振伦著,1957年出版。该书试图以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为指导诠释中国博物馆工作实践的著作,反映了时代转换条件下博物馆学研究者的理性追求。
②《博物馆工作概论》
于1961年内部铅印,是文化部文化学院集中一批博物馆工作者对当时博物馆实际经验的概括总结。
(3)评价
①博物馆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的主观表现和客观效果都大大高于博物馆学理论建设。
②博物馆工作人员局限于学习苏联博物馆学,不利于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视野的拓展和独立创造精神的发扬。
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博物馆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学取得的成果:
(1)与高等教育接轨
列入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培养博物馆学教学、科研和博物馆工作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式任务之一。
(2)建立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
1982年3月,成立博物馆学研究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中国博物馆学会。
(3)开展研究活动和完善各项制度
开展有计划的博物馆学研究活动,形成了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奖励、学报、会议、出版规范或制度。
(4)加速国际化
开展了博物馆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博物馆学科的国际化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