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辨析题

1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研)

答: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与旧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简言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2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研)

答: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会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

(2)就中国而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创造活力。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因此,这一论述是错误的。

5判断一个党是否先进,关键在于看党员队伍是不是由工人组成。(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6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的理论。(2010年江苏大学研)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阶段;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论体系阶段。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7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研)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4)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6)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8有人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降低经济增长速度。(2006年武汉大学研)

相关试题:经济发展必须付出代价,所以应允许先污染后治理。(2010年江苏大学研)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速度两者是可以兼容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9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研)

答: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分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标和归宿。(2005年武汉大学研)

答: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体现。

(2)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他看来,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3)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标和归宿。思想解放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必须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与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有序展开。解放思想的目的最终是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稳健发展与伟大复兴。

1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主要原因有: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的影响:

a.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b.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c.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但并不改变生产关系,所以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13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研;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研)

答: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