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
1谈谈你对“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的理解。(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研)
答: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空想社会主义
①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③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
a.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
b.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2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2010年华中农业大学研;2011年燕山大学研)
答: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3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是什么?(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研;2012年南京财经大学研)
答:(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l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l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l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4简述苏联模式及其特点。(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
答:(1)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②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经济体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a.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而企业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b.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即“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c.经济管理的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经济的管理,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②政治体制上集权
苏联政治体制在运行中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a.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b.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行政区划批准权、经济管理权进一步向联盟中央集中,社会各层次的重要决策都由中央集中做出;
c.在权力运行上,党内最高权力集中于一人,逐渐形成了个人集权、个人专断的状况;
d.在民主建设上,疏于民主制度建设,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重大事务和重大决策中较多地运用行政强制手段;
e.在法律建设方面,不仅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法律也缺乏权威性,安全机关有法不依、不依法办事,甚至破坏法律的事情屡屡发生;
f.在组织机构上,监察委员会成了中央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其任务也由监察党中央决策机构变成监督党的决议的执行。
③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
斯大林时期在文化体制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十分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
b.注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发展科学技术,强化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5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007年北京邮电大学研;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研;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研)
答:(1)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6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11年暨南大学研)
答:(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2011年暨南大学研;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研;2010年浙江林业大学研)
答: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指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2)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就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本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8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研)
答:(1)“实事求是”的理解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②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③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就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就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④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9简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深圳大学2011年研)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依法治国,有利于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①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②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民主制度、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都需要有法律加以确认、规范,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①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
②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际惯例和国与国之间约定的规则办事。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依法治国,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10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200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研)
答: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 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要抓紧解决。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经验,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而判断是否看准问题和是否正确地总结经验的标准,又是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3)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它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要判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拿什么作标准?毛泽东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他还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而这又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他指出,我们发展生产力,创造的财富归人民所有,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当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1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
(2)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在现阶段,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来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逐步使全体公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纪律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使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提升。
(3)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引导青少年珍惜年华,刻苦学习,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13简述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也使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认识,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1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5简述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那些贡献?(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1)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说,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6简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①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
②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
③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
④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
⑤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17简述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提出新中国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对于怎样过渡,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2)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①毛泽东提出的《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②中共八大是我们党在全中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已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党在政治生活领域进行的一次重大意义的探索。
④从1960年开始,经济领域“八字”方针的实行,是党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一个转变,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在动员了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8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研;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研)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9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关系。(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研)
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①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邓小平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
a.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
b.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②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2)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20简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2007年中南大学研)
答:(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坚持以人为本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发展问题得出的必然结论
①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②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既是唯物史观主张的价值主体,也是唯物史观考察的科学客体,“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
(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运用辩证思维考察发展问题得出的必然结论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②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考察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③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重视次要矛盾,坚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21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2005年南京大学研;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使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经济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加深,必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22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研)
答:(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同时也要看到,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2010年西南大学研)
答:(1)毛泽东思想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以及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2)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不仅建立起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毛泽东思想都是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
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3)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还应该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①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确实犯有严重的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由于违反了他自己主张的实事求是原则。
②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2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什么?(2009年浙江林业大学研;2008年华东政法大学研)
答: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①“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④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最广大的工农大众服务,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
2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动因。(2009年武汉理工大学研;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研;2012年河北大学研)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①生产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②贸易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③金融的全球化
a.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b.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
c.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a.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c.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6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007年北京邮电大学研)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
①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②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
③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③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7简单评价经济全球化。(2010年西南大学研)
答:(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①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b.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c.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