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法理学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视频讲解)+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报考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

考试科目:623理论法学

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4×5=20分)

1.法的价值系统

2.政策性原则

3.法关系主体

4.法律责任

二、简答题(1×10=10分)

1.简述法产生的标志。

三、论述题(1×20=20分)

1.论述社会主义法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报考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

考试科目:623理论法学

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4×5=20分)

1.法的价值系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难点:回答不全面。这个名词在近些年的初试中并未考查过。

这是属于法的价值一章的考点,在这一章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什么是法的价值(06年考过名词解释);法的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什么是法的价值体系;法和正义、自由、平等、秩序之间是什么关系;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10年简答)。

简化理解:法的价值系统实质上就是为什么要有法+应该有什么样的法。

答:法的价值系统是指法律的各种价值要素基于法律的公正性和确定性追求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价值目标和价值属性两个子系统。法的价值目标往往涉及各种因素的考量,其中最常见的有自由、平等、安全和幸福等。法的价值属性也涉及法律的方方面面,如法律的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公开性、协调性、完整性等。

2.政策性原则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是属于法的原则一章的考点。

难点:该知识点在近年来的初试中也未考查过。考生在答题时往往会遗漏——政策性原则的举例:例如宪法中规定的“依法治国”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婚姻法中实行“计划生育”原则。

与政策性原则相对应,复习时一并掌握公理性原则:根据原则产生的渊源、基础,法的原则划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公理性原则是指从社会关系的本质中产生出来,体现着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要求、道德准则和正义标准,得到社会广泛公认并被奉为法之准则的公理。公理性原则体现的是法律的道德价值,例如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答:根据原则产生的渊源、基础,法的原则划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政策性原则是国家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为实现某种长期、中期或近期目标而作出的政治决策。它往往是政治性的,主要表现法律的功利和利益权衡,例如,我国把“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即为政策性原则之一例。

3.法关系主体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属于法律关系一章中的考点。该章中,不同法律关系的类型是历年真题中名词解释考查的重点,特别是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难点:这是一个基础知识的考点,答题时注意要对我国法律关系主体进行简要说明。

与法关系主体相对应,复习时一并掌握法关系客体:法关系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是权利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只有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并得到国家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客观对象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结果。

答: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法律性和社会性。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组织和国家。

4.法律责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是属于法律责任一章的考点。

该考点是一个传统的考点,07年简答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02年论述什么是法律责任,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关系如何。因此该题难度不大。

难点:需要记忆法律责任的特征。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将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作为一个简答题来掌握,此外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包括: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03年简答)、法律责任的规则原则、免除和制裁作为论述题掌握。

答:法律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由于违背了相关法律义务或基于特定的法律联系,有责主体应受谴责而必须承受的法律上不利负担,这是一种追溯性的责任。狭义的法律责任有以下特征:法律责任以违反法律义务为前提;法律责任表明侵害行为的应受谴责性;法律责任的必为性;法律责任是一种不利负担。

二、简答题(1×10=10分)

1.简述法产生的标志。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个知识点比较偏,考生在此题上容易产生较大的分数差距。

这属于法的历史发展一章的考点,以往考查的重点往往放在法的历史类型、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上。法产生的标志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被考生忽视。

由于法产生的标志需要掌握的知识的层次不多,答题时要尽量对三个标志进行充分的分析,避免因不全面而失分。

答: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来平等的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演变为不平等的阶级对立关系,氏族首领依靠传统维持的道德式的权力演变为从社会中产生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权力,依靠全体当事人自己解决纠纷的方式演变为依靠专门解决纠纷的机构——法庭、警察、监狱。法的产生的标志主要包括三个:

(1)国家的产生使正在形成的私有制获得社会普遍承认的形式,并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从而使法这种新的行为规则具有物质后盾。

(2)出现权利与义务的划分。在氏族制度内部,还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分别;参与公共事务,实行血族复仇或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在印第安人看来,如同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随着私有财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才有了“你的”、“我的”划分,并与此相适应产生了权利与义务。

(3)出现专门解决纠纷的机关。在氏族制度内部,大多数争端都由全体当事人自己解决,历来的习俗把一切都调整好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使人们之间的纠纷的性质和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初是野蛮地、赤裸裸地占有公有的或其他人的财产,后来这种占有逐渐被披上合法化的外衣,由专门处理纠纷的机关运用国家权力解决,法的野蛮的行使方式变文明了。

三、论述题(1×20=20分)

1.论述社会主义法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这个知识点是法的理论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的一个考点,对于考生来讲,难度不大。

难点:综合性很强,考生需要在回答出教材罗列的基本知识后,适当的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讨论该题时需要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先梳理一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结合法的作用和价值两个知识点,说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法治。从法对社会建设影响的角度具体分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发挥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答:(1)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的社会,也是一种最终走向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理想。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就是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认的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和谐的基础条件。充满活力,才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

(2)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法可以通过发挥其社会作用、规范作用和思想影响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人类社会需要法律,需要法律发挥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就是因为法律能保护和增进人类不断追求的自由、公平与正义。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的作用与价值。

(3)社会主义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通过民主法治来保证社会和谐,需要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适应社会新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必须坚持依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而这三方面的统一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使社会建设和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社会主义法治可以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必须依法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法治建设应当努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必须依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进一步加强人口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治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创造思想意识条件。

综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的作用与价值,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