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古今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以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借代、双关等。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2.分类
(1)明喻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3.作用
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
1.定义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形式。
2.分类
(1)拟物
把人当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叫做拟物。如: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2)拟人
把物当人来写的修辞方法叫做拟人。如:蜡炬成灰泪始干。
3.作用
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
(三)对偶
1.定义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2.分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吟诵,有音乐美;高度概括,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四)排比
1.定义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作用
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五)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分类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3.作用
突出人或事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加语言生动性,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六)层递
1.定义
层递又称渐层,递进。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的一种修辞技巧。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2.作用
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七)反复
1.定义
根据表达需要,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2.分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如杜牧《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作用
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九)反诘
1.定义
反问句的一种,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暗含责问、质问,用肯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如秦观《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作用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十)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分类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3)具体代抽象,即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4)工具代本体,即用某种工具代替本体事物。
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3.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十一)双关
1.定义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作用
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