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87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新文化运动
答:新文化运动是指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它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①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②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③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2.四马分肥
答:“四马分肥”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润分配形式。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大致比例为:国家税金约为30%;企业公积金余额为10%~30%;职工福利奖金约为5%~15%;股东红利、董事、经理、厂长的酬金约为25%。1956年,私营企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规定,原私营企业家不再参加原企业的盈余分配,而是按其拥有的股额由国家付给年息,一律按年息五厘付给。原订付定息7年,后又延长3年,1966年9月停付。
3.古田会议
答:古田会议是指红四方面军于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精神至今仍然是人民解放军行动的基本遵循和原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古田会议因此被称为是党领导下的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4.依法治国
答:依法治国是指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的深刻总结,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两型社会
答: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它是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政策调控为手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致力于构建协调持续的发展体系。
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损害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③两型社会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环境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三民主义”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而“新三民主义”才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旧三民主义”是指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具体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它具有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所以“旧三民主义”不能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能够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的原因包括:
①“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民权主义”是指在君主专制被推翻后矛头直指一切不民主的政治体制,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和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民生主义”强调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反封建的革命性进一步加强。
②“新三民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反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中产生的,这就使“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它还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且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就要以带领人民全力进行国家建设为己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特别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这样的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力气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3)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的。
世界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很快。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存在诸多的深刻矛盾,另一方面在新技术革命中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情况,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示出来。
3.民主、自由、人权三者中,自由是核心。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民主、自由、人权的含义
①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②自由是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
③人权是指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基本特征包括普适性和道义性。
(2)核心是民主,而不是自由
①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②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4.“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在此基础上港澳实行完全自治。
答:该观点错误。理由如下:
(1)“一国两制”的概念
①“一国”是指“一个中国”,这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港澳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国家实行的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和原则。
②“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特点
①“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在“一国”之内,“两种制度”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才能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②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
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香港、澳门同胞的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他们可以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中国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在东方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场。
②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a.中国抗战牵制的日军兵力最大。在八年抗战中,日本陆军主力绝大部分时间被牵制在中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
b.中国抗战歼灭日军最多。
(2)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①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巨大民族伤亡,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多万人。
②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
a.中国抗战是挫败日本对外扩张计划和拖垮日本经济的决定因素。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军队的大部分军力,同时,中国抗战长达八年,拖住了日本军队想要速战速决的步伐。
b.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抗战不仅阻止了日本北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对德国法西斯作战,而且还推迟了日本南进,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2.简述“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及结局。
答:“第三条道路”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就是后期民主联盟)提出的社会民主主义路线。
(1)“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主张
①在它两边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而这些民主党派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
②它不同于“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的路线,试图效仿西方美国,在中国实行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共和国。
(2)“第三条道路”的结局
“第三条道路”的结局注定是不成功的。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①中国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不会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在经济上、政治上存在的软弱性,也使他们无法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
②中国当时的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谁能解决这两个矛盾谁就能够胜利。民族资产阶级对于中国国情认识不清,不能准确把握中国的根本矛盾,其结局必然走不通。
在其发展过程中,国共两党采取相反态度:国民党对民主党派进行迫害和残酷镇压,而共产党对于“第三条道路”的主张者一直采用团结、批评、教育的方法,并最终使其转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全面合作的光明大道,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简述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
答: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②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强大和经济富强而共同奋斗的合作关系。
④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①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多党派参政是指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参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参与政府日常工作。
③从新中国成立起,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政协或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共和各级政府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工作提出过各种意见和建议,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都在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活动。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①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
②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其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②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③我们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①各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整体相联系的。
②各个国家只有把本国的事情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其他国家的发展,为履行国际义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③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一)
材料一:所有没收和征得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
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入社的农民必须把私有的土地和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社员土地上附属的私有的塘、井等水利建设随着土地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藕塘、鱼塘、苇塘等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的时候,对于塘里的藕、鱼、苇子等,合作社应该付给本主以合理的代价。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材料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土地改革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教训。(8分)
答:社会主义改造有其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验及历史教训有重要意义。
(1)历史必然性
①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把握过渡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特点,正确分析主要社会矛盾的历史必然选择,是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做法。
②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④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这就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路。
(2)经验教训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a.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b.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这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分析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迫切性。(7分)
答: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仅是由农民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产生变化的。
(1)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农民生产劳作换取口粮,但是对土地不具备支配权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出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4)在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a.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b.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要通过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材料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二: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止2014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经在全球123国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材料三:美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为43%,占其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中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不到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5%。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产值要达到占GDP5%以上的规模。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7分)
答: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形于中”、“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①尽管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一些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更要看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②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国文化经过5000年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中国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不断的变革。
(3)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①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②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如何推动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8分)
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注重内容,着力提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和质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一手抓艺术创新、一手抓市场开拓,切实把遵循艺术规律与遵循市场规律结合起来。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保障,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4)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5)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
(6)坚持内外并举,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