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浙江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杭州。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2.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3.气候特征
浙江地处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4.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浙江省的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浙江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2)水资源
全年全省水资源总量906.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805立方米。总用水量208.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23.4亿立方米,生产用水量172.9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量11.9亿立方米:全省人均用水量414.7立方米。
(3)矿产资源
全省已发现一百多种矿产,其中以非金属矿产为主。有12种矿产储量位于全国前3位,其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储量居全国首位,萤石储量居全国第二。硅藻土居全国第三位,名列全国前十位的还有硅灰石、珍珠岩、花岗岩、沸石等。金属矿产中,银、锌、钒、镉的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省域成煤地质条件差,煤炭资源贫乏;陆域尚无发现油气资源,但海域油气前景看好。
(4)生物资源
浙江省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浙江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5%,活立木总蓄积1.94亿立方米。浙江的森林覆盖率、毛竹面积和株数位于中国前茅。其中竹林面积占中国的1/7,竹业产值约占中国的1/3。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物有兽类80多种,鸟类300~400种,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103种,省级保护动物44种。
(5)海洋资源
省境内的海岸线(包括海岛线)总长6486公里,内海面积为3.09万平方公里。浙江海域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可供养殖的浅海400余平方公里;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沿海共有潮间带滩涂资源2886平方公里。此外,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也很丰富。
(6)旅游资源
浙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浙江获得了“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的美誉。全省拥有西湖,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温州雁荡山、永嘉楠溪江、文成百丈漈,舟山普陀山、嵊泗列岛,绍兴诸暨五泄,台州天台山、仙居、长屿洞天,湖州德清莫干山,宁波奉化雪窦山,衢州江郎山,金华双龙洞、永康方岩,丽水仙都等1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居中国第1位。省会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以秀丽迷人的西湖风光闻名于世。以“诗画江南·山水浙江”为主题,文化浙江、休闲浙江、生态浙江、海洋浙江、商贸浙江、红色旅游是浙江精心打造的六大旅游品牌。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市,分别为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6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
2.人口与民族
(1)人口
截至2015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为5539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44.7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94.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65.8%。2015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83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2%;女性为2702.5万人,占总人口的48.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96。
(2)民族
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49个,人口约40万人,其中畲族约20万、回族约2万,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全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就在浙江。
3.历史文化
(1)历史沿革
①远古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直至新石器时代,先后出现上山文化、小黄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及良渚文化。其中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受洪水和海侵灭亡以后,一种掺杂山东岳石文化和福建地区史前文化的青铜文化类型在太湖流域广泛分布,这就是马桥文化。此后更发展形成越国和吴国,浙江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国家时代。
②越国时代
到商末周初时期,越人建立了越国,并于春秋时期在浙江一带兴盛。此时,位于北边的吴国也迅速发展,并且比越国强盛的更快,吴国在消灭了江北的邗国(今苏中扬州)、淮夷等国后,与两浙的冲突激增。吴王阖闾时,以越国不协助吴国攻打楚国为由而入侵越国,结果阖闾中箭身亡。继任吴王夫差同越王勾践进行了20余年的战争,最后越王勾践于前473年消灭北面的强国吴国,光复两浙,进而吞并吴国,并迁都山东琅琊。
由于受到楚国持续打击,勾践的子孙越王朱句被迫把国都迁回到吴国灭亡时的首都——苏州,此后四代越王都以苏州为都,直到楚国占领苏州。
越王无强时,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齐威王使说客成功说服越国不打齐国转攻楚国,遭到楚威王的军队反击,越国大败,导致越国由盛转衰。
公元前306年,楚国占领越国国都苏州,在浙西设立江东郡,越国退往钱塘江以东固守。同时,浙江南部的东瓯国是越国的一个封臣。
在越国和吴国长期的交往中,并且由于越国最终吞灭吴国,并统治达167年之久,越和吴的文化逐渐由异趋同,融为一体。
③秦汉
秦国灭楚国以后,旋即进入两浙,“降越君,置会稽郡”,两浙成为秦会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吴、越两国故都吴县(今苏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国淮北贵族项羽在苏州袭杀秦会稽郡太守,率领8000江东子弟起兵响应。率领各路诸侯推翻暴秦,后在与刘邦的争雄中失败,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乌江边自刎。
刘邦建立汉朝后,两浙仍置会稽郡。浙江东南部的东瓯国在吴王刘濞叛乱以后被闽越国灭亡,后来也属会稽郡管辖。
这一时期两浙属于秦帝国和汉帝国的边陲地区,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太湖流域和宁绍地区与岭南等地一样,是罪犯流放之地。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治所迁往山阴(今绍兴),苏州成为新设的吴郡治所。
④六朝
东汉末年,浙江曾为军阀王朗和严白虎所据,后来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逐步统一长江下游地区。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赤壁大胜南侵的曹操数十万汉军。222年,孙权受魏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吴国正式脱离魏国独立,浙江一向是孙吴领地。吴国时期,浙江境内经济稳定发展,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和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是当时几个主要造船中心之一。当时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为山越部落,与平地的两浙人有所不同,为增加吴国人口和兵力,吴国对山越进行征抚,并且大事屯田,以增强国力。
280年,在吴降晋后,浙江转归晋国统治。318年,由于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晋皇室南下至前吴国故都南京,始称东晋,此后在一系列宫廷政变后,政权经历宋、齐、梁、陈之变迁。期间大量中原汉人贵族和士大夫南迁,也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南迁至南京周围和太湖以西。浙江(包括属同一文化圈的太湖流域大部分地区)尚不是这次汉人南迁的最主要居住地,但是仍有不少北方门阀进入浙江。有名的包括谢氏(谢灵运等)、王氏(王羲之家族)等。
六朝时,浙江大多数时候属于“扬州”。吴兴郡(今湖州)、临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温州)等新的行政区划也是那时建立的。
⑤隋唐时期
公元589年,在陈为隋所并后,浙江再次进入中原王朝统治时期。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将太湖流域和洛阳连接起来。
武德九年唐军进入浙江地。从贞观元年开始,太湖流域由于物产丰厚,战争时期粮食大批被征调到北方。
唐高宗年间,两浙已经有一定比重的北方氏族移入,经济也向纵深发展。由于江南茶业的发展,唐时增设了多个山地产茶县。
安史之乱后,因为河北沦陷,关东失守,两浙在全国赋税来源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北方局势的混乱也使更多北方文人迁入两浙。
8世纪开始,设立浙江西道节度使(驻地今苏南镇江)和浙江东道节度使(驻地绍兴),大体延续了秦汉会稽郡的范围。两浙藩镇的统治最终演化成后来的吴越国割据。
⑥五代吴越国
黄巢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彻底摧毁了唐朝腐朽的统治。军阀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逐步割据吴越,后在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他的部将临安人钱镠奉诏讨伐,被敕封为吴越王,在中原经历五代十国纷争的百年动荡中,吴越国保持了东南的稳定和繁荣,为两浙成为日后中国繁庶之地奠定了基础。吴越国时期人口达到55万户。钱氏“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也成为浙江的重要政治文化。
公元960年,越匡胤建立了宋王朝,取代了后周。978年,宋以武力消灭了南方八个国家,吴越国第五任国王钱弘俶根据先祖“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遗训,主动上书“纳土归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将所领13州、 86县55万户及11.5万兵卒全归北宗王朝,成为十国中惟一不通过战争手段而和平统一的地区。
⑦两宋
北宋在原吴越国地设立两浙路,下设14个州: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临海)、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温州和处州(丽水)。两浙路基本继承了唐代的两浙道。
1127年当北宋灭亡以后,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今天浙江的省会杭州,当时称做“临安”,就成为南宋的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临时首都)。由于两浙多年未受战火侵袭,这段时期的浙江,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并凭借粮食、茶叶和丝绸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赋税重地。
⑧元朝
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结束了杭州作为临时首都(行在)的年代。元朝将原来的两浙路与两淮路合并,设立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统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西路,两浙西路)地,又称淮东行省、扬州行省。省会治于原淮南东路首府扬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徙省治于杭州,称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省治还扬州,复称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再徙省治于杭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划江而治,以扬州,泰州,天长,滁州等江北州县隶河南江北行省,余下江南部分改称江浙行省。大德三年(1299),撤销福建行省,以其地并入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区。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统有杭州等三十路,松江一府,江阴二十一州。
⑨明朝
朱元璋的明朝军队在1368年击败方国珍在今浙江内的武装,占领今浙江全部,设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后将首都应天府(今天的南京)和龙兴地中都凤阳组成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南京(南直隶),将原宋朝浙西路的苏州、松江、湖州府、嘉兴府地划予南直隶;后因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实在太小,1381年,湖州府、嘉兴府地划予,从此太湖流域分属两地,而浙江省范围于此后700年间未有太大改变。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设立11个府、l州、75县。
明朝时浙江是全国赋税重地之一。此时嘉兴、湖州发展为生丝的主要产地。对外贸易也极其活跃。但是朱元璋对两浙人支持张士诚和方国珍对抗明朝向来不满,遂对包括浙江在内的沿海实施封闭锁国的海禁政策,使商业文明和重商倾向较明显的浙江备受压制。海禁严时更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并实行“迁海令”,沿海居民一概内迁,严重威胁沿海居民生计。洪武十九年(1386年)舟山46岛居民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 故有明一代沿海渔商民冲击海禁的事件频频发生,到嘉靖朝时终酿成所谓的大倭患。实则倭寇之中,闽浙人比例最高。
⑩清朝
清兵入浙后,于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军事上由闽浙总督节制。由于浙江曾积极抵抗清兵,满清对江南文人采取高压政策,野蛮的文字狱、明史案即发生于浙江,在浙江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吕留良开棺戮尸、捕杀曾静等事件。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军炮轰定海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翌日城陷,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军抵抗后阵亡。根据战后签订的《中英江宁条约》,宁波成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军从江西进入浙江省,作为当时中国的官员和绅士的主要来源地,江浙地区对于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团不断与太平军作战,以致浙江受太平天国战争所害人口损失过半,西部的湖州、杭州两府各县尤甚,武康、孝丰、安吉3县更损失人口在96%以上。战争也导致大批江浙人士进入上海的外国租借避难,对上海的开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战争后期,尾随太平军入浙的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势力在浙江迅速扩张,1861年后的多任浙江巡抚均由湘军把持,一改过去进士出身的文人出任巡抚的传统。直到葛毕氏案发生后,湘军的力量才大为削弱。
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浙江省参与东南互保,免受战争侵扰。
⑪中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杭州新军于1911年11月发动起义,成立以浙江人为首的浙江都督府,宣告浙江独立。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加入反袁护国运动而宣布独立,但由于局势动荡,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杨善德带兵来杭任浙江督军,齐耀珊任浙江省长,浙人治浙时代结束。
杨善德就任浙江督军后,浙江省被正式纳入皖系军阀势力范围。杨去世后,卢永祥接任浙江督军。因当时的江苏省为直系军阀统治,所以浙江督军节制同属皖系的上海地区,导致后来江浙战争爆发。历时个多月的战争结束,直系获胜。直系的孙传芳任督军,直至1927年2月底,北伐军占领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属于第三战区。北部的嘉兴、吴兴、长兴等地是前期淞沪会战的主要战场之一。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区全面失守。为阻缓日军行动,国民政府对浙江实行焦土政策,形成中日隔钱塘江对峙的浙江正面战场。浙江沦陷后,先被编入日军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编入汪伪政权。至8月28日松阳,丽水相继克复,省军政机关、部队陆续回迁,会集云和。从此云和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直至杭州光复。
1945年9月4日第3战区参谋长张世希与驻杭州的日军第133师团参谋长樋泽一治在富阳宋殿村(今属富阳市受降镇)举行洽降会谈,浙江光复。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共4个兵团10个军分兵数路进入浙江作战。5月,温州、杭州、宁波等浙江大陆各城相继易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迁至舟山,继续有效统治浙江沿海诸岛。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驻舟山各机构及中华民国国军共12.5万人及当地民众约2万人撤退台湾,省政府因之撤销。随后解放军陆续接管舟山群岛各岛。
国民政府弃守舟山后,仍控制浙江东南的大陈列岛(台州列岛)、一江山等岛。1955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陷一江山岛,国民政府见大势已去,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护航下,将大陈岛上的军队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湾,随后更撤离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
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2)历史名人
在历史长河中,浙江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哲学、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自东汉到现代,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如哲学家、思想家王充、陈亮、刘基、宋濂、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孟郊、朱淑真、周邦彦、陆游,画家赵孟頫、徐渭、马远、黄公望、陈洪绶、任伯年、吴昌硕,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科学家沈括,戏剧家李渔、洪升,教育家蔡元培,以及章太炎、王国维等著名人物
“五四运动”以来,出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先驱鲁迅、茅盾,以及柔石、殷夫、郁达夫、冯雪峰、夏衍、邵荃麟、艾青等文学名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五分之一。
4.社会经济
(1)农业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中国第一,蚕茧产量占中国第二,绸缎出口量为中国30%,柑桔产量中国第三,毛竹产量中国第一。浙江是中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海鲜和竹制产品等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一个渔业大省,渔业由传统生产型,过渡到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石浦渔港、沈家门渔港是中国最早四大中心渔港中占两席,海洋捕捞量居中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中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2)工业
①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加工制造业最具比较优势,特别是纺织服装、皮革化纤、机械电子、设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全省正大力推进工业创新,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的跨越。
②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
③浙江是“块状经济”大省,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绍兴纺织、杭州软件、宁波家电、温州皮鞋、台州汽摩配、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等,这些区块以制造业为主体,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0%以上。
④浙江是“市场大省”, 全省商品交易市场的年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数量、单个市场成交额3项指标已连续多年居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首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五金城、嵊州领带市场、海宁皮革城等批发市场成交额分列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同类市场之首。
(3)贸易
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5亿元。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523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62亿元。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7797亿元;餐饮收入额1988亿元。全省网络零售额7611亿元,其中,省内居民网络消费4012亿元。2016年年末全省已登记商品交易实体市场名称4243家,交易额为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3%。
2016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566亿元,其中,出口17174亿元;进口4392亿元。民营企业出口12579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3.2%,拉动全省出口增长5.0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723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47亿元。全省跨境电子商务出口270亿元。
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442亿美元,其中,出口285亿美元;进口15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