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守夜人
答:“守夜人”是指自由主义理论对政府职能规范的概括。具体内容是:
(1)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而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
(2)自由放任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来推动,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职能仅限于保护自由竞争,保障私有财产,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在这个意义上,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从1776年亚当·斯密以《国富论》全面阐述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原理开始,至1933年3月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为止,政府“守夜人”职能一直是西方国家政府在长达二百多年的进程中的公共政策的信条。
2凯恩斯
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打破了此前100余年间在经济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古典均衡理论,被学术界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理论的内容包括:①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国家公共经济活动与私人资本运作的合作,指导社会消费倾向;②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通过有意识的国家财政岁入、岁出和货币供应、利率等国家经济活动影响有效需求和社会总就业水平,包括改变租税体系、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和投资非生产部门,甚至扩充军备等;③举债支出,即政府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借此提高有效需求,增加总就业量。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一代经济学家,并成为那个时期西方国家政府基本公共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以至于20世纪30—70年代被称为“凯恩斯时代”,凯恩斯本人也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
3行政职能(湖南农大2017年研;首都经贸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4年研;中央党校2007年研;北航2004年研)
相关试题:政府职能(广西民大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
答: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或政府职能,是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4行政职能扩展
答:行政职能扩展是指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功能较之传统行政得以扩大的现象。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得到了扩展,国家行政机关事实上已经涉足相当多的立法功能、司法功能和检察功能,即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展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该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的再认识,同时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5精英政治
答:精英政治,在积极的意义上是指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社会的极少数卓越分子及其组合的集团承担起了领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并因此实际享有和运用广泛的国家权利;在消极的意义上则是指社会的极少数人及其组合的集团实际控制甚至垄断了国家权利,国民实际政治权利因此受到限制、侵害甚至被剥夺。
6罗斯福新政
答:罗斯福新政是指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1929至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新政的主旨是强化政府干预,通过采取一系列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来克服严重的信贷危机及经济衰退。其内容涉及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农业、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强化了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大大扩充了总统的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强力干预社会经济的先例,并因此结束了强烈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本人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美国人的共同领袖。
7瓦格纳定律(北科2011年研)
答:瓦格纳定律又称政府活动扩张法则或公共支出膨胀法则,是指反映政府职能的扩张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关系的定律。其具体内容是: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因此将不断膨胀。瓦格纳定律是由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的,他通过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情况的考察提出了这一定律。
8恩格尔定律
答:恩格尔定律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1857年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该定律指出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是: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9市场失灵(中央民大2016年研;东财2009年研)
答:(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标。
(2)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在于:
①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②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存在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完全竞争假定从来就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会损害社会效率。
③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涉及规模效率速增的经济活动。
④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⑤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⑥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因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⑦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⑧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
10政府失灵(中央民大2010年研)
答: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干预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典型的“政府失灵”主要包括:
(1)成本与收益的分离。
(2)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
(3)内部性与政府的扩张。
(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
(5)寻租。
(6)政府执行的无效率和所有制残缺等。
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干预的制度和机制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要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
11公平
答: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机会或收入的均等化,以及社会权力的平等化。在政府行政职能的领域,公平通常和效率一起作为政策设计的目标,政策制定者需要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进行抉择。公平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公平形式有时是相互矛盾的,需要尽可能对三种公平加以平衡。
12东亚经济奇迹
答:东亚经济奇迹是指东亚“儒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实行了政府主导(指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行金融和价格管理、确定外资外贸体系等方法,形成了“官、产、学”高度协同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进而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超常规的高速发展。
13东亚金融危机
答:东亚金融危机是指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换、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换、区域经济向全球经济转换的历史性过程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对新的、正在形成的主流经济认识、准备和参与不足,同时,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特有的乐观氛围中,显然高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对发展本国经济的积极意义,低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和经济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以至于未能及时而有效地调整政府的职能和公共行政管理方式,未能及时而有效地改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及时有效地修正政府的公共政策,因而失去了继续引导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契机,最终以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的方式付出了惨重的机会成本。
二、思考题
1简述行政职能的含义。
答: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概括地说是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行政职能:
(1)就国家职能而言,行政职能是立法职能、司法职能的对称,是国家公共职能之一种。国家的公共行政职能主要就是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
(2)静态的意义上,行政职能指宪法和法律对国家行政机关功能与任务的界定和赋予。
(3)动态的意义上,行政职能指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责任、权力和义务,通过行政行为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活动,将随着国家职能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
2简述考察行政职能的角度。
答:行政职能的内容、形式非常复杂,考察公共行政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公共行政职能与国家的产生相联系
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部分,因此,行政职能缘起于早期人类建立国家的政治契约。作为国家公共权力主体之一的职能,行政职能从一开始就是与人们对国家的定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人们对国家职能设定的一部分。因此,关于行政职能的考察,不能离开关于国家作用的考察。
(2)公共行政职能与公共行政目的相联系
行政目的是关于政府基本价值理念的阐释和规定性,其中包括行政道德的基本价值标准。在实际过程中,行政目的表现为政府行政目标与政府行政动机的统一。行政目的在价值形态上表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行政目的引导行政职能,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而相应设定行政职能。
(3)公共行政职能与公共政策相联系
两者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为了履行政府职能而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这里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主要形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构成了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现实基础。
(4)公共行政职能与制度创新相联系
关于政府公共行政原理的再认识,促使人们不断进行行政改革以调整或改变公共行政关系,进而不断实现政府制度的创新,并通过政府制度的不断创新,不断引导、诱发、推动一定的新的制度安排,最终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不断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行政改革是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形式之一,而转变、修正、调整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行政改革最经常的诉求对象。
3简述罗斯福“新政”对于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
答: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逐步走出了困境。罗斯福“新政”对于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促使人们认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强力干预社会经济的先例,并因此终结了强烈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新政大大扩展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使人们认识到在诸如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宏观调控经济一类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不可缺少的。罗斯福新政引发了混合经济、福利国家、行政国家现象的出现,表明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再是“守夜人”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其中一个积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使人们以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为前提,重新定义政府职能
罗斯福新政大大扩展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加强了国家的作用,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缺陷的思考,为此西方国家围绕国家干预主义还是自由经营争论的焦点已不在于在理念上政府是否需要干预经济,而在于在实践上政府应当干预什么、什么时候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和通过什么方式干预;使人们认识到在财产权和资源、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社会性收入分配、调控宏观经济一类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不可缺少的。这就对政府的职能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政府职能扩展到了经济领域。
4简述东亚经济奇迹之于认识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的意义。
答:东亚经济奇迹之于认识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方面的成功,不仅在于政府据有广泛的权能地位,而且在于这种权能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比较普遍的认同和遵从,更在于政府从权能地位出发,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规制等合理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因此唤醒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因果关系上,社会对政府权能地位的认同和遵从,除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外,主要是以政府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有效地发展社会经济的意愿和能力为基本前提的。在这一方面,东亚及东南亚儒学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通过本国爆发式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令人信服地向其国民证明了既定国家领导体制的可靠性,证明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合理性,证明了政府公共行政管理能力的有效性,从而获得了多数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理解和认同,进而为相对的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创造了条件并与之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3)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有在强大政府即既具有权威又具有卓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能力政府的基础之上,实行政府主导或指导型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实行适度的政经分离,才有可能最快、最合理、最大限度地动员、开发和组合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发展势头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
(4)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能是纯经济的过程,而只能是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因素互动的过程。从基本价值认同的角度说,如果将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那么,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遵从政府的导向和经济规制,暂时放弃有关政治理念的纷争,避免社会动荡,对于后发展的国家来说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5简述东亚金融危机对于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
答:东亚金融危机反映出在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换、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换、区域经济向全球经济转换的历史性过程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对新的、正在形成的主流经济认识、准备和参与不足,高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对发展本国经济的积极意义,低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和经济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东亚金融危机对于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在于:
(1)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市场和政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市场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制度来制定社会行为规则,减少个人行动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当制度不能弥补和修正个人理性的不足、进而实现社会理性时,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首先是政府改革来恢复制度的功能。
(2)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重大
东亚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危机、公共行政管理的危机。东亚各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僵化、失效以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政府公共政策的滞后、失误以及缺乏应用的前瞻性,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走低、弱化以及缺乏必要的坚定性,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改革进行政府职能的重释(即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管理体制等的重新定义)是东亚各国能否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政府职能重释的要旨在于改变传统的政府替代,转而由市场和社会发挥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
(3)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在于成为社会经济的促动者、管理者
改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无限地削弱政府,而是要求政府发挥新的作用,不是作为唯一提供者,而是作为促进者和管理者。东亚国家政府职能的重释只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职能的领域、范围、方式,改变其强制力、主导力、压迫力,而不是全面削弱政府的职能。
6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职能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答:不同的国家关于政府职能有不同的规制,问题在于既定的规制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进步。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重新阐释的要旨在于改变传统的“政府替代”,转而由市场和社会发挥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政府的职能只在于那些社会管不了、管不好、不能管、不愿管的各类公共事务。
(1)经济职能的转变
承认、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重新阐释政府经济职能的核心问题;尊重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地位,则是重新阐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关键所在。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相应转向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转向顺应市场制定和监督市场规则。但是在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必须看到,政府与市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2)改革恢复制度的功能
东亚金融危机部分证明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正确,即政府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制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制定社会行为规则,减少个人行为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弥补和修正个人理性的不足,实现社会选择的相对理性。当制度不能弥补和修正个人理性的不足、进而实现社会理性时,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首先是政府改革恢复制度的功能。
(3)社会职能的重新阐释
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职能可以表述为: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发展政策,从主要维护社会秩序转向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借助公共权力实现资源占有的垄断、实现社会财富相对公平的分配、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水准而不仅仅是富裕程度,是重新阐释政府社会职能的基本问题。
7简述东亚国家和地区重新阐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价值标准。
答:东亚国家和地区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价值标准在于改变传统的“政府替代”,转而由市场和社会发挥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对于这一价值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承认、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这一价值标准的核心
东亚国家和地区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之一,就在于随着市场主体的普遍发育成熟,而任其自由地选择经营方式和发展道路。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政府的职能只在于那些社会管不了、管不好、不能管、不愿管的各类公共事务。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则相应转向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转向顺应市场、制定监督市场规则。尊重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地位,是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关键所在。
(2)政府由唯一的经济发展提供者转为促进者和管理者,是这一价值标准的本质内涵。政府与市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各国需要市场来促进增长,但也需要有能力的政府机构来发展市场。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的重释,只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职能的领域、范围、方式,改变其强制力、主导力、压迫力,而不是全面削弱政府的职能。个体生产的精确化与社会生产的无序化所导致的生产过剩是市场矛盾和缺陷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制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制定社会行为规则,减少个人行为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弥补和修正个人理性的不足,实现社会选择的相对理性。政府则是制度的主要构成主体和存在形式之一。
8简述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及其原因。
答: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原因有:
(1)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明显加快,新的事务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产生了国家组织管理体制、领导制度、管理方式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扩展职能解决。
(2)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重视和关切,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有了新的认识。
(3)竞争日趋激烈,并使各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进一步趋向错综复杂。
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法律有限、人事无穷”的现象明显增多并造成和激化了传统国家组织体制、领导制度、管理方式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对现实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并有效解决问题,对未来需要做出前瞻性判断并提前进行战略性规划的力量。在传统的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体系中,这种力量就是政府。
9简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并谈一谈你对两者关系的看法。
答: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争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重商主义时期
该时期民族国家行将建立,商业资本得到了发展壮大。商业资本要求保护和扩大贸易,为此要求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实行国家干预,在统一国内市场的同时开辟海外市场。
(2)自由主义时期
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理论基础,提出“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经济制度的三要素,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3)凯恩斯主义时期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并提出了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等政策主张。
(4)新古典综合理论和管理革命
①新古典综合理论
以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约翰·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后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试图消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巨大裂缝”,途径是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即实现所谓“新古典综合”或“混合经济”,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体系。
②管理革命
美国企业史研究学者阿尔弗雷德·钱德勒以三部曲式的经典之作,在美国工商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美国企业界的管理革命”。钱德勒宣称:
a.大公司经理阶层主导、管理、协调下的比较稳定发展的“管理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取代以自由竞争、市场调节、经济周期为特征的古典式资本主义经济。
b.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经理人员在美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些部门中逐步承担了的指挥重任。
c.以大公司经理阶层为主体,以管理、协调为手段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的市场自发协调的“看不见的手”,更能增加资本的竞争力,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5)新自由主义理论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从弗里德曼针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开始,一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统称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们的理论成为这一个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①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原理是正确的,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②基于人的理性地追求私利的本性,政府官员同样要对自己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因此政府失灵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解决市场缺陷的唯一正确途径是进一步明晰产权,而不是进行干预。
③必须强调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因为,价值判断较之数学计算、预测更能真实地反映和有效地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6)新凯恩斯主义时期
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再次普遍出现了失业率猛增且居高不下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经济增长停滞、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新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出现了凯恩斯主义的某种“复兴”,国家干预论东山再起,并成为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只能通过宏观调控来调节市场的运行态势。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政府常常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们常常用“无形手”来比喻市场,而用“有形手”来比喻政府的宏观调控,两手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0简述斯密经济理论的要点。
答: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主张早在500年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就开始了。斯密于1776年发表了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富论》,全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原理。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理论基础,提出“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经济制度的三要素,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概括地说,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在此意义上,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其经济理论主要有:
(1)价值与货币理论。主要区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
(2)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源泉是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并依照三种收入的归属,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基本阶级的划分,这个理论为斯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提供了前提。
(3)剩余价值和利润理论。他明确提出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是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4)地租理论。他指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或价格。
(5)生产劳动与资本在生产理论。
(6)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为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实行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完全的自由竞争,主张在国际贸易上,发展对外贸易。
11简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
答:凯恩斯认为,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为此,凯恩斯以有效需求原理和就业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整套的“反危机”的政策主张。概括地说,凯恩斯政策主张的要点主要集中在:
(1)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国家公共经济活动与私人资本运作的合作,指导社会消费倾向。
(2)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通过有意识的国家财政岁入、岁出和货币供应、利率等国家经济活动影响有效需求和社会总就业水平,包括改变租税体系、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和投资非生产部门,甚至扩充军备等。
(3)举债支出,即政府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借此提高有效需求,增加总就业量。
12简述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要点。
答:新古典综合学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试图消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巨大裂缝”,途径是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即实现所谓“新古典综合”或“混合经济”,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体系。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约翰·希克斯等。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
(1)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在经济萧条时,主张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在达到充分就业、出现通货膨胀时,实施相反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2)主张在经济上升期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即将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的增长率作为测算财政赤字的基准,只要连续两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推算出来的潜在的生产总值时,即使在经济上升时期,也可以将赤字财政作为常规手段,连年不断的实行,从而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
(3)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重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可相互补充,配合使用,但运用扩大预算支出和赤字理财的财政政策比起实施操纵利息率的货币政策更能迅速直接地刺激经济扩张。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相机抉择”。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特点,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哪一项政策时,或者对不同的政策手段搭配使用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决定。
13简述斯密的政府职能理论。
答:斯密的政府职能理论是在其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核心在于“政府不干涉”。斯密认为对市场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不可取的,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好办法就是给经济以完全的自由。基于此,他认为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保护社会,使之不受侵犯
斯密认为政府职能首先在于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2)保护社会上的每个人,使之不受其他人侵犯
斯密认为政府的义务在于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和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3)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
斯密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创设公共工程制度,以补救私人企业之不足。
“政府不干涉”对亚当·斯密而言,不过是个普通的原则,而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除以上三个职能外他还赞成政府管理邮政、合法限制利率、国民义务教育,以及一切自由业或信用业的执照考试等。他也同意用公共规章保障国民的有形安全,如采取卫生措施以预防传染病的蔓延。
14简述布坎南的政府职能理论。
答:按照布坎南的理论,政府的职能(集体行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执行现行法律的那些行动
这一类行动包括霍布斯所说的君主的合法行动,即包括在布坎南称之为“保护性国家”、诺齐克称之为“最低限度国家”和19世纪哲学家称之为“守夜人国家”的那些行动。这里的任务就如同裁判员的任务,指定他来执行规则,督促比赛的进行。
(2)现行法律范围内的集体行动的那些活动
用经济学家熟悉的话来说,这一套活动包括提供资金,供给和提供“公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个人和私人团体在现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可能不足以充分供应那些商品和服务。
(3)改变法律本身和现行成套法律规定的那些活动
用体育比赛作比喻,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指改变过去和现在实行的比赛规则的那些活动。
15简述张金鉴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
答:张金鉴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维持职能。即维持国家法典和制度的职能,主要通过制定得到社会公众较为普遍认同的国家典章法令,建立、确定和巩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国家的主要价值规范、国家的法统。
(2)保卫职能。即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保卫职能在国家间关系问题上主要表现为通过国防、外交、对外政策,保卫国家主权,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对内则主要表现为:
①保卫公民的宪法权利,包括财产拥有权、言论自由权、劳动权、种族和性别等平等权、被保护权等。
②维持社会秩序,表现为通过运用国家强制力量,譬如警察、军队、监狱等,使法律得到遵从。诸如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权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都属于政府保卫职能的范畴。
(3)扶助职能。即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确定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进而通过广泛的产业政策、关贸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政策规制和政策倾斜,帮助各界顺利发展的职能。
(4)管制职能。即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其主旨集中在两个方面:
①依法控制、限定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行为,使其不会、不能因自身的利益而非法或不当地侵扰国家、社会、他人、其他行为主体的权利。侵扰者由政府对其实施惩罚。
②为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多数人的利益、长远利益,依法控制、限定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行为。
(5)服务职能。即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政府服务是典型的公共服务。
(6)发展职能。即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启发、诱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动、推进发展和进步的行为的职能。
16关于对现阶段中国政府主要职能的再认识。
相关试题:试分析目前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北航2002年研)
答: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利益分歧和力量对比不平衡必然会导致资源占有不平衡,最终会造成社会心态失衡,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显著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尽量减少利益分配不公正带来的冲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社会保障职能应有所加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属于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在这种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而城市居民由各单位负责其生老病死。国家是以全社会所有人员的低生活水平为前提,来保证每个人的生存。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后,情况大大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大批富余人员出现了短时间的失业,城市和农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群体。一方面,涌现了一批富裕阶层,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特困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建立以保障全体人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2)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应有所加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体制保证了国家可以把相当大的财力用于进行公共产品投入,全国范围内的单位制,又保证了各单位把很大财力用于公共福利,单位承担了政府的很大一部分职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企业办社会已渐渐成为一个历史现象,这些职能,已逐渐由政府承担,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需要政府办的公益事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科技、教育、交通、通信、养老等领域,政府都应起到单个企业和单位无法起到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应有所加强。
(3)刺激经济发展的职能应有所加强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经济发展不管不问,相反,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微观领域的退出,在宏观上的管理更应有所加强。政府应加强对刺激经济发展的研究,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研究中国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刺激经济的发展,这一职能几乎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近几年,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公共工程的投入,几次降低存贷款利率,都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已逐渐熟悉经济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现阶段中国政府应加强刺激经济发展的职能。
(4)确保公共安全职能应再加强
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对人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上目前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的矛盾在一定的时间里还很尖锐,甚至还会出现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公共安全职能应再加强,强化对所有社会人的管理,强化安全力量。
(5)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职能应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多,如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发展亟需财政给予支持。不加强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就不能保证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不能保证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同样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此外,如刺激经济发展、鼓励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建设大型的公共工程,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所以政府要加强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并用强大的财政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支持事关全局的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职能,即所谓的初次分配讲究效率、二次分配讲究公平。
(6)自我革命的职能应加强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在向纵深领域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现行政府的运作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部分职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运行模式已经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必须加强自我革命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7现阶段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重点。(青岛大学2017年研)
相关试题:
(1)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中南财大2015年研)
(2)新时期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华中师大2015年研)
(3)政府的职能有哪些?为什么说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改革的核心?政府职能如何转变?(首都经贸2015年研)
答:现阶段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重点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1)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
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性作用有机结合。特别是对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离开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因此,加强政府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③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否定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调节作用。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作用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作必要的干预和引导,矫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调节作用。
(2)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①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很多功能和事务矛盾都集中于政府,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从事大量具体微观的管理活动,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事务不断增加,政府负担越来越重。当社会事务管理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新的权力划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编制,这就造成了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企业办社会”“机关办社会”使社会的自治能力、自律水平得不到锻炼与提高,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即政府统制功能越强,社会自治功能就越弱。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变政府管理范围、模式和方法,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权力转给社会组织行使。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供给,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为此,要求政府社会管理实现三大转变:管理范围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管理模式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从以行政方法为主转为以法律方法为主。
(3)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①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的关系,是我国政府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过去,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上级,形成头重脚轻的职能架构,难以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中央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既管行业又管企业,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微观调控职能交叉混合,没有中间层次、环节,造成“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力配置关系、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法律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在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并用法律形式明确下来。中央政府代表国家整体和全局利益,承担整个国家的宏观管理职能,提供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同时承担着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国家利益在地方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地方局部利益的代表,承担着中央宏观政策执行职能和对本地区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提供地区性的公共物品。
③改革后,中央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避免发生“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问题;地方政府则需要增强大局意识,更好地肩负起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的责任。
(4)理顺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进行科学的职能分解和分析,严格按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等弊端。
18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在于:
(1)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2)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存在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完全竞争假定从来就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会损害社会效率。
(3)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涉及规模效率速增的经济活动。
(4)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5)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6)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因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7)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8)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
19简述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北科2011年研)
答: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干预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经常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由此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2)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因为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而难以履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经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3)政府由具体的官员组成,作为自然人的政府官员并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自然产生任何道德优势,他们既不比常人更坏,也不比常人更好,他们同样也会犯错误。
(4)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法理或法律上的契约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完整、不对等的,政府行为因此时有失序或失控,并导致对政府违约行为惩罚的空置。
(5)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如同私营企业一样也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所以政府与市场不能实现相互替代。
(6)垄断性是政府的不可克服的弱点,而垄断性导致低效率、机构膨胀、寻租行为等一系列加剧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
(7)“逃避错误”因政府行为无法直接比较、政府效率无法直接评估而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短视、惰性、缺乏创新精神等程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
(8)“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从来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且,事实上这种体系既不能保证选举体系选举的效率,也不能保证完全代表每个人利益,因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以及与之相一致的少数人决策是必然的。
20为什么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更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相联系?
答: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之所以被认为是现代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更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相联系,其原因如下:
(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政府经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从政府与市场的层面看,公平需政府主导,而效率需市场主导。所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折射。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
(2)公平与效率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社会职能。公平与效率关系可以理解为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经济增长与大众福利、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关于效率和公平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而论,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机会或收入的均等化,以及社会权利的平等化。效率则是指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同一时间内投入的最小化与产出的最大化是效率的恒定标准。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该关系直接与广泛和深层次的人类价值判断问题相联系,进而与政府的职能及宏观公共政策选择相联系,成为每一个国家的政府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公平与效率作为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可以有主次之分,却很难做到并行不悖。这样作为一种宏观公共政策选择,政府事实上必须取舍维护社会公平抑或提高效率,作为政府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政策标准。
21简述效率优先论。
答:效率优先论是指提倡以效率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个人权利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基础和结果。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竞争的产物,竞争与市场相联系,市场则与“天赋人权”的自由权利相联系。换言之,效率优先论认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没有个人权利就没有个人自由,没有个人自由就没有市场竞争,而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效率。因此,个人权利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基础和结果。
(2)效率反映真正的公平,政府干预将导致公平虚无。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个人勤奋工作的结果,直接反映个人努力的程度,而勤奋的人理应占有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效率反映真正的公平,政府不能通过干预实现“结果均等”,因为这会损坏社会发展的机制,最终导致“公平”的虚无化。
22简述公平优先论。
答:公平优先论是指提倡以公平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平是个人“天赋权利”具体化,不适用于市场交换。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平作为天赋权利不能用后天源自市场竞争的金钱作为衡量的尺度。市场竞争导致的个人收入的巨大反差,是对个人权利的直接侵害。
(2)效率是不公平的结果。与市场竞争相联系的效率不但与“公平”无关,而且是不公平的结果。因为,市场竞争不仅会导致个人收入的两极分化,而且会形成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资财占有、信息占有、社会关系占有、受教育程度、个人能力等,从而严重破坏“机会均等”的原则,形成事实上的权利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导致社会差距的扩大化、深刻化、持续化,进而可能导致制度危机。
(3)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只有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实现公平。市场从来就不是按照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评价和付酬的。因此,只有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即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均等。
23简述效率与公平平衡论。
答: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指提倡将效率和公平同时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即以最小的公平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率结果。平等和效率都是很重要的,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折中。折中的途径既不是效率优先,也不是平等优先,而是二者兼顾,即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
(2)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同时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私有经济和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公共经济,进而在“混合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结果均等与机会均等的制度,借以在保持以“自利”为导向的效率的同时,通过政府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有效的宏观调节,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24联系实际分析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意义。(湘潭大学2015年研)
答:(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行政职能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行政职能的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问题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主要有以下问题:
a.职能越位、错位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在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甚至包办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经济管理方式方法亟待改变。
b.职能缺位。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没有管好,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
c.职能交叉。一些政府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问题无人负责,有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
因此,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推进行政职能转变,使政府正确履行职责和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②行政职能转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增强,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国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政府。
a.政府应弱化某些职能。要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问题,彻底改变政府参与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减少政府对经济领域的行政垄断和干预。同时,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b.政府应强化某些职能。全球化时代,频繁的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多危及民族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的因素。政府必须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对涉外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强化监督和监管体系,以确保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与国内政治稳定。
c.政府需要增添新的职能。必须积极培育金融、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服务、房地产、外汇等生产要素市场,开放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跨地区跨省的全国大市场,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还必须参与治理世界市场失灵的全球性“集体行动”,如共同承担全球性环境保护、流行病的防治等责任。
③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a.行政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和改革的依据。政府机构改革包括:科学分解、确定政府各机构职能,合理划分各机构权限,调整、设置政府机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转变机构运行方式,改革机构办事手段,完善机构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等。
b.政府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撤减、合并,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在理顺政府职能关系,明确政府机构职能,合理划分部门职责权限的基础上,将该整合撤销的整合撤销、该增设加强的增设加强。过去常把机构改革看成是单纯的机构分合,似乎机构、人员数量减少了,机构改革的目标就达到了,因而往往追求“精简机构”“缩减编制”的表层目标,忽视了以转变职能为基础的原则。
c.由于没有转变职能,政府还是在管那些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情,使得精简下来的人员又重新回到政府机关,撤并了的机构又重新恢复,冲抵了改革的成效。这是导致机构周而复始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2)转变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性作用有机结合。
②有利于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很多功能和事务矛盾都集中于政府,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从事大量具体微观的管理活动,其弊端显而易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供给,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
③有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过去,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上级,形成头重脚轻的职能架构,难以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合理划分事权、财权。中央政府代表国家整体和全局利益,承担整个国家的宏观管理职能,提供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同时承担着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国家利益在地方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地方局部利益的代表,承担着中央宏观政策执行职能和对本地区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提供地区性的公共物品。
④有利于理顺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意味着对政府机构进行科学的职能分解和分析,严格按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