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02世界经济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02世界经济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6分,每题1分)

1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中国的(  )。

A.GNP

B.GDP

C.NDP

D.NI

【答案】A

【解析】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中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中国的GNP。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NDP是指国内生产净值,是GDP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NI是指国民收入。

2下列市场中经济效率最高的是(  )。

A.寡头垄断

B.垄断竞争

C.垄断

D.双头垄断

【答案】B

【解析】垄断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低。垄断竞争在四项中是垄断程度最低的一项,因此经济效率最高。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是(  )。

A.凯恩斯主义

B.理性预期理论

C.货币主义

D.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是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

4下列哪种措施是WTO规则绝对禁止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

A.灰色区域措施

B.反倾销

C.反补贴

D.特保措施

【答案】A

【解析】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都是一国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损害的贸易救济手段,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贸易条件下的进口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是在WTO规则允许范围之内的。灰色区域措施是指进出口国之间在关贸总协定之外达成双边(多边)协定,以限制对某些产品的出口,协定一般包括提高产品价格、限制出口数量或价格承诺,规避关贸总协定的非歧视规定。

5下列哪个区域一体化组织属于“经济联盟”性质(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盟

C.海湾合作委员会

D.东盟自由贸易区

【答案】B

【解析】A项北美自由贸易区、D项东盟自由贸易区都属于“自由贸易区”的性质。C项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是海湾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组织,简称海湾合作委员会或海合会。

6下列哪个属于农产品的蓝箱政策(  )。

A.科研补贴

B.休耕补贴

C.出口补贴

D.虫害防治

【答案】B

【解析】蓝箱政策是指按固定面积或产量给予的补贴(如休耕补贴,控制畜牧量),按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给予的补贴,按固定牲畜头数给予的补贴。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供给的变动(  )。

A.生产成本的变动

B.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

C.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

D.生产者对未来预期的变化

E.需求增加而价格上升

【答案】ABCD

【解析】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是不同的,供给量的变动是产品自身价格变动引起,供给曲线不发生移动,而供给的变动导致供给曲线的移动,主要指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变化,故选项ABCD符合。

2专向性补贴包括(  )。

A.专门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补贴

B.企业专向性补贴

C.产业专向性补贴

D.地区专向性补贴

E.禁止性补贴

【答案】BCDE

【解析】专向性补贴是指补贴只给予一部分特定的企业、产业和地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了四种类型的专向性补贴,即企业专向性补贴、产业专向性补贴、地区专向性补贴和禁止性补贴。

3货币政策的主要形式包括(  )。

A.再贴现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变动法定准备率

D.直接控制银行贷款数量

E.道义劝告

【答案】ABC

【解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道义劝告由于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因此并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

4以下哪些是《农业协议》针对的主要农产品政策领域(  )。

A.出口补贴

B.政府采购

C.市场准入

D.国内支持

E.卫生检疫

【答案】ACDE

【解析】《农业协议》是由三大利益集团美国、欧共体和凯恩斯集团(由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智利、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组成)于1993年12月15日达成,目的在于减少农业补贴,建立一个公正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体系。《农业协议》针对的主要农产品政策领域,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国内支持;出口补贴;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

5关于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有(  )。

A.垄断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论

C.市场内部化理论

D.比较利益理论

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案】ACE

【解析】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由斯蒂芬·海默提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巴克利、卡森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

三、名词解释(24分,每题4分)

1保障措施

答:保障措施是WTO《保障措施协议》所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损害的贸易救济手段,即在进口增加,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情况下,进口国可采取提高关税或实施数量限制等手段,对国内产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护。保障措施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贸易条件下的进口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

保障措施的实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某项产品进口激增,且进口激增是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和成员方履行WTO义务的结果;进口激增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进口激增与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经济人”假设

答: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它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假设为经济活动中的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3转移支付

答:转移支付包括政府转移支付、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时所形成的财政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财政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政府没有直接从中获得收益,主要包括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各种补贴(如失业救济金、家庭津贴、食品补助等)、捐助支出、债务利息的支出等。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指企业对非赢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等。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4实际汇率

答:实际汇率是在名义汇率基础上根据本国和外国物价指数调整得到的,反映了用商品篮子衡量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实际汇率又称为真实汇率,它不是现实的汇率,必须经过计算得到。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ε=eP/P*,其中ε为实际汇率,e为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P为本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为国外的一般物价水平。实际汇率是所有汇率问题实证研究的基础。

5自由贸易区

答:自由贸易区有两种含义:指一国在其本土内划定的置于海关辖区之外、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区域;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

就一国国内的自由贸易区来说,外国货物一般可以免征关税,并且允许在区内自由储存、取样、分级、装卸、加工、重新包装、贴标签等。外国货物若要进入东道国海关管辖区域,则必须按规定办理进口手续、缴纳关税。

就国与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来说,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特征是成员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对待第三国或非成员国没有共同行动,没有统一的排他性措施,允许成员国自主制定和实施本国对第三国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其局限是可能导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税。现实中比较典型的自由贸易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

6世界经济

答:世界经济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从内容上看,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这一概念时,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世界经济不是世界上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或机械合成,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或结为一体。

世界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的和社会的范畴。

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的变化必然使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不断地发生变革。

四、简答与计算(40分,每题8分)

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y=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折旧为零,求:

(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

(2)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解:(1)根据无技术进步的索洛增长模型,经济实现均衡增长时满足条件:sf(k)=(n+δ)k;

即0.3×(2k-0.5k2)=(0.03+0)k;

解得:k=3.8(k=0不符,舍去)。

(2)人均消费为c=f(k)-sf(k),在稳态时,sf(k)=(n+δ)k。

所以稳态时的人均消费c=f(k)-(n+δ)k=1.97k-0.5k2,令其一阶导数为0,则:dc/dk=1.97-k=0,解得:kG=1.97。

所以黄金分割率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kG=1.97。

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交换、生产以及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优又称帕累托最适度,或帕累托标准,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换言之,社会已达到这样一种情况,即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有所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2)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要满足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有三个:交换最优的条件:要使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这两种商品的任何两个消费者都必须相等。设有A,B两个消费者,各自都消费a,b两种消费品,他们的边际替代率分别为MRSabA,MRSabB,则:MRSabA=MRSabB生产最优的条件:要使任何两种要素投入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投入的任何两厂商或两生产者必须相等。设有A,B两厂商各自使用L,C两种要素,他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为MRTSLCA,MRTSLCB,则:MRTSLCA=MRTSLCB交换最优条件和生产最优条件的结合的条件:对于一个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这两种商品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的边际产品转换率必须相等。设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为MRSab,厂商的边际产品转换率为MRTab,则:MRSab=MRTab

3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L2/3K1/3,劳动的价格w=2,资本的价格r=1,求:

(1)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均衡值;

(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的L、K和C的均衡值。

解:(1)当成本C固定,企业最大化产量的最优化问题为:

拉格朗日函数为:F=L2/3K1/3+λ(3000-K-2L)。

一阶条件为:

∂F/∂L=(2/3)L1/3K1/3-2λ=0

∂F/∂K=(1/3)L2/3K2/3-λ=0

∂F/∂λ=3000-K-2L=0

解得:K=1000;L=1000;Q=1000。

所以,当成本C固定为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K=1000;L=1000;Q=1000。

(2)当产量Q固定时,企业最小化成本的最优问题为:

拉格朗日函数为:F=K+2L+λ(800-L2/3K1/3)。

一阶条件为:

∂F/∂L=2-(2/3)L1/3K1/3λ=0

∂F/∂K=1-(1/3)L2/3K2/3λ=0

∂F/∂λ=800-L2/3K1/3=0

解得:K=800;L=800;C=2400。

所以,当产量Q固定为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K=800;L=800;C=2400。

4简述生产要素禀赋论。

答:(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指用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即生产要素量的配比)所描述的最大生产耗费比例,来反映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进而解释国际分工的原因和结构的理论。该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之后由勃蒂尔·奥林于1933年在《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2)生产要素禀赋论中,各种产品的生产是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资源。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生产要素禀赋论假设包括:两国资源禀赋不同,但相同要素具有同质性。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可自由流动。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供给不变,不考虑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或其他贸易限制。简单来讲,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不同,其他一切条件相同。

(3)生产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理论认为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果形成了建立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

(4)生产要素禀赋论的局限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假定没有考虑各国生产要素质量和素质的实际差别;二是没有考虑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动态变化。

5简述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特点。

答: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指在承认亚太地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差异的前提下,由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倡导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不是一个严格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现有21个正式成员和3个观察员,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三大支柱。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成员国的广泛性

亚太经合组织是当前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APEC成员国的广泛性是世界上其他经济组织所少有的。APEC的21个成员体,就地理位置来说,遍及北美、南美、东亚和大洋洲;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既有发达的工业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就社会政治制度而言,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就宗教信仰而言,既有基督教国家,又有佛教国家;就文化而言,既有西方文化,又有东方文化。

(2)独特的官方经济性质

APEC是一个区域性的官方经济论坛,在此合作模式下,不存在超越成员体主权的组织机构,成员体自然也无需向有关机构进行主权让渡。

(3)开放性

APEC是一个开放的区域经济组织。APEC之所以坚持开放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APEC大多数成员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以加工贸易或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发展战略。这样的发展战略所形成的贸易格局使这一地区对区外经济的依赖程度非常大,而采取开放的政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贸易长处,同时也可以避免对区域外的歧视政策而缩小区域外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APEC成员体多样性,及其实行的单边自由化计划也客观要求它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

(4)自愿性

由于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方面要想取得“协商一致”是非常困难的,APEC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其决策程序的软约束力,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安排。不具有硬性条件,只能在自愿经济合作的前提下,以公开对话为基础。各成员国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与承受能力对具体产业及部门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自行作出灵活、有序的安排,并在符合其国内法规的前提下予以实施,这就是所谓的“单边自主行动(IAPs)”计划。

(5)松散性

松散性具体体现在:

没有组织首脑。

没有常设机构,各成员国轮流举办。2001年7月在中国上海举行非正式首脑会晤,这是自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对让世界了解中国,展示中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对成员国的约束力较小。

五、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

1试析2005年以来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景、谈判结果及其意义。

答:(1)2005年以来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景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无配额时代。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国家和经济体纷纷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从而引发了举世瞩目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它是在三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正式废除,美国和欧洲的纺织品和服装向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势必会带来全球相关产业与市场的巨变,也会给美国、欧盟国内相关产业带来严重打击;

中国的飞速发展给美欧经济地位带来了威胁。因为中国对美有巨额贸易顺差,因此美欧要防止中国纺织品在美欧市场上份额独大;

在中国1999年就“入世”问题与美国签署的双边文件当中,有三个“地雷”条款,这些条款的潜在目的都是限制中国的出口。它们包括《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的“242段”条款,《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第十五条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将延续到2016年)和第十六条关于中国出口商品的“特定产品过渡保障机制”(将延续到2013年),这是中国在入世过程的后期(主要是在与美国的双边谈判中)做出的重大让步,而这些条款本身的很多内容,并不符合WTO的一般规定,可以理解为专门针对中国的歧视性规定。

(2)2005年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谈判结果

2005年6月11日,中国和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到欧盟市场的问题达成协议,该协议规定,2005年1月1日欧盟取消配额的35种中国纺织品和服装中的10种商品,中国将在2005~2007年间实施8%~12.5%的自动出口配额。而欧盟承诺将在今后两年半内(到2007年底)对于上述受限制的十类产品之外的2005年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条款;2008年,对所有2005年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的“242段”条款。双方一致同意,对今后纺织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将通过磋商予以解决。应该说,这个协议的达成是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事件。

中国与美国就这个问题的谈判要复杂得多,在2005年6~7月份中美之间多轮谈判的结局都是无果而终。直到2005年11月8日,中美代表在伦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至此,中美双方经过七轮磋商最终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配额共涉及21个类别的产品,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0个类别纺织产品,其中16个类别为2005年一体化产品,5个类别为2002年以前一体化产品;协议产品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协议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另外,协议规定,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242条款,美国对协议签署日之前因242条款设限个案造成的卡关货物立即放行,不计入协议量。

(3)谈判结果的意义

中国与欧盟达成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意义:

a.它对中国和美国的纺织品谈判有直接的压力。

b.体现中国是讲求国际责任的国家。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体制,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废除,势必给欧盟和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带来致命性的冲击。由于中国纺织行业的强大竞争力,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最终占领欧美较大市场份额的还会是中国纺织品。中国短期的让步正是讲求国际责任的体现。

中国与美国达成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意义:

中美达成的纺织品贸易协议对今后双方的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a.增加了双边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前景的确定性。中美双方为今后三年的相关产品及早制定了配额增长率,增加了贸易前景的确定性,为两国纺织品贸易发展增加了稳定因素。

b.尽管中美双方经过长期甚至是艰苦的努力才达成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协议,但是这是双方长期存在重大分歧和摩擦严重的贸易领域,这样一个“棘手的”贸易问题的解决,无疑将为中美之间其他贸易争端的解决提供很好参考和借鉴作用,进而有利于中美贸易的总体发展。

c.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毕竟是一个对中国产品出口施加限制的协议,所以要谨防美国要求对中国产品出口制造新的障碍。

对中国而言,这种通过政府谈判谋求短期贸易折中的方式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策略,长期看,中美、中欧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并没能得到有效抑制。中国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高外贸企业的主动性,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

2试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自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状态。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具体分析如下:

(1)人民币升值带给中国经济的好处

增强中国的购买力,增加进口,缓解中国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压力,减少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后,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下降,我国居民消费进口商品的支付能力增强,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增加进口,减少中国经常项目巨额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中国产品的价格,也减少了贸易摩擦。

加速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促使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为主的方向转化。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地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企业挤出国际市场,激励企业提升技术、加强管理、不断创新,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为人民币走向世界打下基础,提高人民币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下,国内外对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信心与日俱增,由此,人民币作为坚挺的货币,必将进一步扩大在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最终实现国际化。

遏制了通货膨胀。在升值条件下,国内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受到影响,而进口产品因为汇率下降而价格下降,最终将带动整个社会的价格下降,进而达到紧缩通货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鼓励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人民币升值带给中国的负面影响

出口减少,增加了中国外贸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增加了外贸企业外汇管理成本,限制中国外贸企业的发展。

使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缩水。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资流入的规模。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国内的劳动力、资源等价格的上升,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挫败了以低工资降低生产成本的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加大中国金融改革的难度,人民币升值会使银行现有的外汇不良资产实际金额上升,对整个银行业改革的推进和结构调整不利。

对中国农业不利,一方面,进口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抬高国内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导致中国优势农产品在国际上的份额下降。

导致“热钱”的流入,加大对我国金融市场冲击的风险,加大中国经济泡沫的风险。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用来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而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巨大,金融体系抵御冲击的能力脆弱。而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更大的升值预期,吸引更多资本的流入,制造更大的外部不平衡,甚至会制造虚假繁荣和泡沫,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发展。

六、专业英语试题(英译汉,共40分,每题20分。要求:汉语译文字体工整、措辞及标点符号准确)

1Asse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a major economy-wide reform such as that involved in China’s WTO accession is inherently difficult. The experience with other trade event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NAFTA suggests that the actual overall impact will be much greater than suggested by ex ante modeling, largely as a result of productivity and other changes that are hard for models to captur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China’s clothing production could more than double, and its textile production expand by nearly 50 percent, as a result of WTO access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posed phase-out of quotas as part of the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These estimates, however, omit some important potential elements of trade policy, namely, the application of antidumping and safeguards measures against China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China itself will increasingly apply such measures. One feature of the accession agreement is the Product-specific Transitional Safeguard Provisions, lasting over a 12-year period, which may be applied to China by any member and may then trigger actions against the diversion of Chinese exports to other markets, with special textile safeguards for three years. Similarly, as regards antidumping provisions, China will potentially remain vulnerable for up to 15 years to non-market economy provisions that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dumping being found and the relevant antidumping duties being applied. China’s own increased use of antidumping and safeguard measures would be legal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rules-focused approach to WTO implementation.(20分)

答:评估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有其固有的困难,还有其他的一些贸易事件,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这些事件都表明它们产生的实际影响要远远大于经济模型所预测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模型很难评估生产力和其他的一些因素的变化。分析表明,随着中国加入WTO,成员方将按照《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规定分阶段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限制,中国的服装生产将增加两倍多,纺织品的生产也将增长近一半。然而,这些估测忽视了贸易政策里面的一些重要的潜在因素,即成员国会针对中国应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中国本身也会增加应用这些措施的可能性。入世协议的一个特征就是《关于商品进出口的特别保障措施条例》的签订,该条例将持续超过12年之久,可以被任何成员方应用,再加上三年的《关于纺织品的特别保障措施》的实施,这些都将加强其它成员国针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采取措施。与之相似地,还有反倾销协议,该协议意味着中国仍将容易受到长达15年之久的非市场经济体规定所带来的伤害,它将极大地增加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和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性。中国自主地增加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应用也将是合法的,并且与贯彻实施WTO条款相一致。

2By almost all accoun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China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success stories of the past 10 years. Starting from a base of less than $19 billion in 1990, the stock of FDI in China rose to over $300 billion at the end of 1999. Ranked by the stock of inward FDI, China thus has become the leader among all developing nations and second among the APEC nations (only the United States holds a larger stock of inward FDI). China’s FDI consists largely of greenfield investment, while inward FDI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contrast has been generated more by takeover of existing enterprises than by new establishment. The majority of FDI in China has originated from elsewhere in developing Asia (not including Japan). Hong Kong, now a largely self-governing “special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itself, has been the largest source of record. The dominance of Hong Kong, however, is somewhat illusory in that much FDI nominally from Hong Kong in reality is from elsewhere. Some of what is listed as Hong Kong-source FDI in China is, in fact, investment by domestic Chinese that is “round-tripped” through Hong Kong. Other FDI in China listed as Hong Kong in origin is in reality from various western nations and Taiwan that is placed into China via Hong Kong intermediaries. Alas, no published records exist to indicate exactly how much FDI in China that is nominally from Hong Kong is in fact attributable to other nations.(20分)

答:总的来看,中国境内的国外直接投资已经是该国近10年来最成功的事件之一。以1990年为基期,中国境内的国外直接投资从不到19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超过3000亿美元。按照国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存量排名,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并且在亚太经合组织国家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的形式,相比之下,美国国内的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对现有企业的并购,而不是新建企业(即绿地投资)。中国的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的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日本),香港——中国现有的高度自制的特别行政区——是其中的最大来源地。然而,香港是主要来源地的地位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名义上来源于香港的国外直接投资实际上却来源于其他经济体。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列明来源于香港的国外直接投资来源于内地的周转于香港的往返投资,其他一些来源于香港的国外直接投资则来自不同的西方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它们只不过是途径香港,把香港作为中转站而已。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公布的记录表明,名义上来自香港的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上应该归因于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