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02世界经济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02世界经济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1服务贸易

答: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2浮动汇率制

答: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根据市场货币供求变化,任其自由涨落,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原则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的一种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干预的情况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又称“清洁浮动汇率制度”,即一国政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又称“肮脏浮动汇率制度”,即一国政府为维持其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外汇市场进行有目的干预的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可以分为单独浮动汇率制、联合浮动汇率制、钉住汇率制。

3完全经济一体化

答: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后阶段,即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它除具有经济联盟的特点外,各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方面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各成员国之间完全消除商品、资金、劳动力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在这个一体化组织内,各成员国的税率特别是增值税率和特别消费税率基本协调一致;它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使用统一的货币;取消外汇管制,实行同样的汇率管理;逐步废除跨国界的金融管制,允许相互购买和发行各种有价证券;实行价格的统一管理等等。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有共同的组织管理机构,这种机构的权力以成员国的部分经济决策与管理权限的让渡为基础。此时的一体化已经从经济联盟扩展到了政治联盟。目前欧盟正在向此形式迈进。完全经济一体化一般有两种形式:邦联制和联邦制。

4平衡预算乘数

答: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时:

∆Y=kG∆G+kT∆T=[1/(1-β)]∆G+[(-β)/(1-β)]∆T=[1/(1-β)]∆G+[(-β)/(1-β)]∆G=∆G

故kB=∆Y/∆G=∆Y/∆T=1。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在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第二种情况,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第三种情况,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5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在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中,一种可变要素和其他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均存在一个最佳的投入数量组合,换言之,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应该相互匹配。在固定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给定和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为零的初始点,远远没有达到最佳投入数量组合,于是,在劳动投入量连续增加且逐步接近最佳投入数量组合,其边际产量就会达到最大值;在这之后,随着劳动投入量的继续增加且越来越偏离最佳投入数量组合,劳动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有条件的:第一,以技术不变为前提;第二,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第三,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第四,假定所有的可变投入要素是同质的,如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

6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IS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y1y3就是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图1 挤出效应

二、简答与计算(48分,每题8分)

1简述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

答: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有:

(1)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史无前例。二战结束后,在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是历史上未出现过的。

(2)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战后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3)地区贸易发展极不平衡。西欧、北美等主要贸易地区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仍然比较高,拉美和转型国家对外贸易正在恢复和发展之中,亚洲将是对外贸易增长特别引人注目的地区。

(4)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有其深刻原因:各国服务业本身的迅速发展;从需求角度看,人们对消费的需求日趋细化,多层次的消费需要使服务业有了明显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国际间技术贸易的发展。

(5)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各国对对外贸易的依赖越强,越是期望国际贸易有一种持续的发展。国际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随着一国经济成熟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6)国际贸易秩序逐步强化。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于1948年1月启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于1995年1月1日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此外,各国政府出面纷纷建立起区域一体化组织。

2简析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的原因。

答: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有其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1)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因而尽管成员国之间有良好的相互合作的愿望,但是缺乏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

(2)如果各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是进口替代,或内向型经济发展,那么,这本身就排斥了成员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增强的可能性。

(3)在实行开放经济的国家,它们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超过对一体化组织内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一体化市场上,这就决定了它们所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可能是高级形式的,即使有时名义上是高级的,也会名不副实。

(4)当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没能够给各国带来足够的市场规模时,一些成员国就需要在共同体以外寻找出路,由此造成一体化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减弱,发达国家市场的吸引力也会导致一些成员国的离心倾向。

3简述WTO的目标和职能。

答:(1)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它主要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调解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

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以保护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

(2)WTO的主要职能为:

促进贸易协定、协议的执行、管理和运作,并为其提供一个组织基础;

为成员提供谈判的讲坛和谈判成果执行的机构;

管理争端解决机制;

管理贸易政策的评审机制;

为达到全球经济政策的一致性,WTO将以适当的方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

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4试述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在什么情况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答:(1)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等措施。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是: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2)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IS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无效,如图2所示。

图2 IS曲线垂直

IS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货币政策无效。

LM曲线水平时,货币政策无效,如图3所示。

图3 LM曲线水平

此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反应又不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货币政策无效。

5假定垄断者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100-4Q,总成本函数为TC=50+20Q,求垄断者利润极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解:垄断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Q-TC=(100-4Q)Q-(50+20Q)=-4Q2+80Q-5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8Q+80=0。

解得:Q=10,此时二阶条件满足:d2π/dQ2=-8<0,因此,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10。

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P=100-4Q=100-40=60。

最大的利润为:π=PQ-TC=60×10-(50+20×10)=350。

因此,垄断者利润极大化时的产量为10,价格为60,利润为350。

6消费函数c=600+0.8y,投资i=400,政府购买g=200,求均衡国民收入y是多少?若此时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是7000,应当增加还是减少政府购买,增加或减少多少?若此时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是5000,应当增加还是减少政府购买,增加或减少多少?

解:(1)在三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有:y=c+i+g,即:y=600+0.8y+400+200。

解得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6000。

(2)若此时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是7000,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即应当增加政府购买。此时设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了∆g,则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变为:yf=c+i+(g+∆g)。

即:yf=600+0.8yf+400+200+∆g=600+0.8×7000+400+200+∆g=7000。

解得:∆g=200,即政府购买应该增加200。

(3)若此时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是5000,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紧缩经济,即应当减少政府购买。此时设政府购买支出减少了∆g,则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变为:yf=c+i+(g-∆g)。

即:yf=600+0.8yf+400+200-∆g=600+0.8×5000+400+200-∆g=5000。

解得:∆g=200,即政府购买应该减少200。

三、论述题(32分,第一题14分,第二题18分)

1请用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答: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是在给定的价格和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如图4所示。

(1)厂商先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来决定产量。如在图4中,在价格顺次为P1、P2、P3、P4和P5时,厂商根据MR=SMC的原则,依次选择的最优产量为Q1、Q2、Q3、Q4和Q5,相应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E1、E2、E3、E4和E5

(2)在(1)的基础上,厂商由(1)中所选择的产量出发,通过比较该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收益AR与短期平均成本SAC的大小,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最大利润量或最小亏损量。在图4中,如果厂商在Q1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有AR>SAC,即π>0;如果厂商在Q2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有AR=SAC,即π=0;如果厂商在Q3或Q4或Q5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均有AR<SAC,即π<0。

图4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

(3)如果厂商在(2)中是亏损的,即π<0。那么,亏损时的厂商就需要通过比较该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收益AR和平均可变成本AVC的大小,来确定自己在亏损的情况下,是否仍要继续生产。在图4中,在亏损时的产量为Q3时,厂商有AR>AVC,于是,厂商继续生产,因为此时生产比不生产强;在亏损时的产量为Q4时,厂商有AR=AVC,于是,厂商生产与不生产都是一样的;而在亏损时的产量为Q5时,厂商有AR<AVC,于是,厂商必须停产,因为此时不生产比生产强。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其中,MR=AR=P。而且,在短期均衡时,厂商的利润可以大于零,也可以等于零,或者小于零。

2“十一五”期间中国进入了新一轮对外开放时期,中国政府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试论述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意义、现状和应采取的措施。

答:“十五”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中国政府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战略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一是中国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将转向更加平衡的全面开放;三是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走出去”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

(1)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对境外投资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中国提出“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充分考虑了当今国际国内的各种变化及中国的优势,具体如下:

以全球视野考虑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各国政府都在抓紧调整发展战略、变革体制、把握新形势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开拓国内外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中国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突破国界的局限,把视野从国内扩展到全球,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建立一个在全球化环境中同样能够取得成功的经济体系,确保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远持续的发展。

充分利用中国在全球化中相对有利的地位。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也表现出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发挥中国相对有利的地位,使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改革与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对外开放的重点放在了“引进来”上,这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也是完全必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层次的提升,开放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扩大对国外的投资,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材料、资源、中间产品及稳定的海外市场。

(2)“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境外投资,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缓解当前中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形势下,只有“走出去”,才能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弥补中国国内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比较低,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只有“走出去”,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才能有效地满足国内需求。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推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境外投资可以把一些过剩生产能力和优势产品带出去;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可以把世界先进技术引进来,加快产业升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逐步形成中国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中国的企业只有进入国际市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有实力的跨国公司。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团结发展中国家,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际力量的有效手段。

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突破国外以反倾销等形式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

(3)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迅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形式日趋多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项业务总量持续增长。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相关的各项业务总量持续增长。

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展,技术性投资增加。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显著提高,企业在海外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的贸易、加工、工程承包、旅游及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到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等领域,并向以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领域扩张。

对外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正由传统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股权置换等转变。

尽管中国海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中国“走出去”企业在地理选择上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在投资规模上以中小型为主。

中国“走出去”企业在一些热门地区热门行业进行重复性投资,引起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海外投资企业效益较差,投资回收率较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水平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中国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建全。

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存在一定的政治障碍。

(4)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对外投资管理规定,增强政策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落实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维护境外资产安全;推动海外投资保险体系建设;建立海外投资促进财政措施;建立海外投资服务体系。

中国政府应积极引导“走出去”企业合理进行地域分配、投资产业结构分配,以实现海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要推进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大创新力度,塑造充满活力的企业主体。

四、专业英语试题(英译中,共40分,每题20分。要求:中文译文字体工整、中文措辞及标点符号准确)

1Prospects for a soft land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remain in sight. O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volatility and interest rates have come down after turbulence earlier this year, as oil prices have receded from earlier highs. These conditions may moderate the anticipated cyclical slowdown in the world economy led by an anticipated US slowdown. While prospects for a soft landing remain good, risks of a sharper correction also remain. The world economy benefits from recent vigor in Europe and Asia, where growth appears to have become less export-dependent and more led by domestic demand. However, Europe, Japan,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slowdown in the US that seems increasingly in the making, and it remains to be seen how vigorous the world economy can grow without the US as an engine. An orderly soft landing in the US would mean lower inflation and interest rates in the US, and thus be good for financial stability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global risks. On the economic front, disorderly adjustment of the still large “global imbalances”-larg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 in some countries,including the US,and large surpluses,including China and oil producer countries—remains a key risk. Other risk factors include a sharper-than-expected slowdown in the US. Additional risks stems from the possible escalation of several geo-political conflicts. Materialization of these risks may lead to financial turmoil and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tighter monetary conditions and higher world interest rates, and lower global growth.

答:世界经济软着陆前景依然向好。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下降,波动率和利率也在经历了年初的波动后回落。这些条件有可能缓和由美国经济放缓的预期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放缓的预期。尽管世界经济软着陆前景向好,但依然存在着要以更激烈的手段对失衡进行纠正的风险。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欧洲和亚洲地区迸发的经济活力,而现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似乎不像以前那么依赖于出口,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内需拉动。然而,欧洲、日本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将会受到美国日益明显的经济放缓趋势的影响,此外,对于失去美国这个经济引擎后,世界经济增长将表现出怎样的活力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美国的有序软着陆可能意味着其国内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降低,这将有助于维持世界范围内金融秩序的稳定。然而,同时存在着一些全球性风险。在经济层面上,全球贸易仍然不平衡: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经常账户出现巨额逆差;包括中国和一些石油大国在内的国家经常账户持续出现高额顺差,对此进行的无序调整是一个重要风险。其他的风险因素包括美国经济放缓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某些国家地区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逐步升级也引发了一些附加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具体化,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动荡、汇率浮动、银根紧缩、世界利率升高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The rapid growth of intra-East Asian trade over the last decade naturally raises the question how far such trade may protect East Asia from a downturn in exports to the US or other extra-regional markets. The first point to note is that it is East Asian economies other than China that have experienced the fastest growth in intra-regional exports, principally to China.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has become the East Asian economy with the highest orientation to the US market, while its intra-Asian exports have remained steady at around 16 percent. The rising export-orientation of other East Asian economies towards China mainly reflects a changing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over the last decade, with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central assembler and exporter of finished manufactures to global markets outside Asia, and of other East Asian economies as suppliers of specialized capital goods, parts, component and other intermediates to China. China’s demand for these inputs from the rest of East Asia is therefore driven to a large extent by demand for its exports to the major developed economy markets outside emerging East Asia. Something like two thirds of intra-Asian trade gets incorporated into exports shipped to extra-regional markets. As a result the growth on intra-Asian trade tends to b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extra-regional trade. A rough calculation suggests that net of such intermediates trade East Asian intra-regional trade amounts to some 14 percent of the total, with Japan, the US and Europe respectively comprising 14, 25 and 22 percent of East Asian exports. A generalized decline in extra-regional markets would certainly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East Asian exports.

答:过去十年间,东亚地区内部贸易飞速增长,自然会让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地区内部贸易的增长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东亚经济,使其免受美国和其他区域外市场出口减少的影响?首先要提出的一点是:地区内部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正是东亚经济体而非中国,这些国家出口的方向主要是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是所有东亚国家中出口到美国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对东亚地区内部的出口一直稳定地保持在16%左右。在过去的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东亚地区国家将中国定为出口市场,向中国出口专业的资本商品、零件、元件和其他中间产品,而中国成为主要的产品装配中心和出口中心,将制成品销往亚洲外部的国际市场,这是一种新型的地区内部劳动力分工模式。由此可见,中国对东亚其他国家的资源进口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向亚洲以外发达国家的出口需求所驱动的。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亚洲内部贸易货物最终以出口产品的形式被运往区外市场。因此,亚洲地区内部贸易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地区外部贸易的增长。一项粗略计算表明,在所有出口产品中,东亚地区中间产品净内部贸易量占贸易总量的14%左右,而销往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出口产品分别占到14%、25%和22%。地区外部市场需求的疲软必对东亚出口经济造成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