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幼儿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2观察法的分类
(1)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划分
①自然观察,又称现场观察,指在现场自然情境中,对观察对象不加以控制的一种观察。
②控制观察,又称实验室观察或条件观察,指在研究者控制条件的过程中,对现象或行为进行的观察。
(2)按是否借助仪器和技术手段来划分
①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自然器官如眼、耳等感官在现场直接进行观测,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观察。
②间接观察,是以仪器或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为中介,间接地对对象或行为进行观测,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观察。
(3)按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划分
①参与观察,是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它要求观察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加入到被观察者的群体或组织中,进行隐蔽性的观察。
②非参与观察,指观察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观察。
(4)按观察过程是否事先确定具体观察项目和观察程序的严密程度划分
①结构观察,又称正式观察,是一种计划严谨、周密,操作标准化的观察。
②非结构观察,又称非正式观察,是一种无周密的观察计划,结构较为松散,但易于实施的观察。
3观察法的具体方法
(1)日记描述法
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是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形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象的方法。
(2)轶事记录法
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被试个性的行为事件,随时记录下来,供日后分析用的一种观察方法。
(3)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是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4)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5)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而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
(6)等级评定法
等级评定法是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后,用等级评定量表对所观察的行为事件的特征加以评定的一种方法。
(7)频率计数法
频率计数法是指在观察记录中只对确定的行为发生的频率计数,或对行为持续的时间计数的一种方法。
(8)行为检核法
行为检核法,又称清单法,是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式的表格,然后通过观察,检查核对行为是否呈现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的一般步骤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包括:
(1)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
(2)制定观察计划和观察范围;
(3)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4)观察材料的整理分析,形成观察结论;
(5)撰写观察报告。
5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观察法时,需注意:
(1)界定观察行为;
(2)选择观察记录方法;
(3)制定观察记录表;
(4)安排观察时间和次数;
(5)不干预被试的活动;
(6)客观地进行观察。
【真题链接】
【例1.16 单项选择题】为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2013年下半年真题]
A.访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答案】C
【解析】A项,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当面交谈来收集材料的研究方法,不当选。B项,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不当选。C项,题干表述的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即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当选。D项,作品分析法是指研究人员有目的地为研究对象确定一个主题,研究对象按照预定程序完成作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获取研究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对研究对象的发展做出评价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当选。
二、实验法
1概述
(1)实验法的含义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的分类
①按实验场所划分
a.现场实验,指实验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
b.实验室实验,指在实验室的环境中,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②按实验目的划分
a.探索性实验,具有独创性,探求未知,目的在于获取新知。
b.验证性实验,是对已有的知识、结论等进行重复检验或对已有的实验成果进行再实验,以及移植、模仿和改造。
③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划分
a.单因素实验,指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研究目的是探讨自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b.多因素实验,指实验中含有多个自变量,研究目的是探讨多个变量之间的组合关系。
④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
a.前实验,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不够充分,是一种不理想的实验。
b.真实验,能比较满意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
c.准实验,在控制程度上介于前实验和真实验的中间。
2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实验准备阶段的具体步骤包括:选定课题,形成实验假设,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制定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选择被试,分配被试到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定测量方法与工具等,最终形成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2)实施阶段
实验实施阶段的具体内容包括:执行实验程序、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对象,观测、记录所需的资料和数据,以及对资料数据的加工整理。
(3)总结阶段
实验总结阶段的具体任务包括:对资料数据的分析,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撰写实验报告,以及评价验证性研究成果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3实验变量
(1)自变量
自变量是变化的措施和条件,又称实验处理,它是研究者创设和操纵的情境或刺激物,用它能促使被试产生反应和变化。实验目的是看自变量的介入会引起被试什么反应和变化。
(2)因变量
因变量是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在被试身上产生的反应变化,因变量的变化依赖于自变量的变化,实验目的是要通过因变量的测定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是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
4实验设计
(1)含义
①广义的实验设计指进行一项实验研究的整体设计,即在确定课题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识别变量,选择样本,确定实验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以及整个研究的进程和策略。
②狭义的实验设计指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被试分配形式和实验变量介入或控制的形式。
(2)实验配组
实验配组是指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去。实验配组的方法主要有:
①完全随机设计
完全随机设计,又称随机区组法,是用随机化的方法,随机分配被试给实验组和控制组,从理论上说,每组被试之间无差异。
②随机区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是事先对被试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被试分成若干个同质的区组,然后将每个区组内的被试随机分配给实验组和控制组。
③配对组设计
配对组设计是指在实验自变量介入之前,通过测量将条件一致的被试一对配一对,然后再随机地分配给实验组和控制组。
④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又称非重复测量设计,指把不同的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里(实验组和控制组),各自接受各自的实验处理,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互不交叉。
⑤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又称重复实验设计,指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去,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即每个被试均接受整个实验的各种处理。
⑥混合设计
混合设计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间设计,又有被试内设计。
(3)实验设计类型
①前测和后测设计;
②单组、等组、轮组设计;
③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设计。
【真题链接】
【例1.17 单项选择题】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以引起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
D.实验室实验法
【答案】B
【解析】A项,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或辅助工具去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不当选。B项,自然实验法,是指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变化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当选。C项,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不当选。D项,实验室实验法通常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主动创造条件,用给定的刺激,引起一定行为反应,在这种条件下研究心理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的方法,不当选。
三、问卷法
1问卷法的含义
问卷法是将一系列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组合起来,以书面形式征询被调查者的意见,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取有关信息的研究方法。
2问卷的类型
(1)根据被研究者是否控制问题回答时的形式
①开放性问卷
开放性问卷,又称“不定案型”或“自由答题式”,该问卷只控制问题的范围,不提供答案,也不提供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形式。
②封闭性问卷
封闭性问卷,又称“定案型”问卷,是指在问卷中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提供可选择的答案,供被调查者做出选择。
③半封闭性问卷
半封闭性问卷兼有定案型和不定案型的特点。因为有时调查者不可能将答案全部列出,必须留有余地,让被调查者对象补充填写,故在选择答案中应列出“其他”栏目,以便填答者作具体说明。
(2)根据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方式不同
①送发问卷
送发问卷是指调查者将问卷发放到被调查者手中,由被调查者填答后收回,它比较适宜于调查本地区的情况。
②邮寄问卷
邮寄问卷是指通过邮局来发放的问卷。
3问卷的结构
(1)前言
前言包括:介绍调查主办单位和调查人员的身份,简要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内容,承诺对涉及个人内容的调查结果的保密,对被调查者的合作与支持表示感谢。
(2)指导语
指导语主要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或注意事项,有时还附有样例。指导语要简明易懂,使人一看就明白应如何填写。
(3)问题与选择答案
问题和选择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问题是问卷的核心内容,编制的问题要简洁明了,要适宜被调查者的程度,符合研究的目的要求。
(4)编码
对于样本数量较大的调查,为了便于计算机的统计、汇总和分类,一般应设立编码栏。编码就是给每个问题及其答案编上数码。
4问卷设计的步骤
(1)对所调查问题的总体构思
根据调查目的要求,熟悉、了解被调查内容的基本情况,划定调查范围,确定调查对象,收集所需资料,考虑问卷设计的整体框架,列出提纲。
(2)初步拟定问卷的题目
确定问题是问卷设计的关键,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可动手设计问卷初稿,一般可采用卡片法或框图法。
(3)问卷的试用与修改
问卷初稿通常要经过试用和修改这两个环节,才能用于正式调查。试用是将问卷初稿打印若干份,在正式调查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小样本进行试探性调查。
(4)问卷的修订和定稿
根据试用情况,求出信度和效度,对问卷进行修订,必要时再进行试用直至完全符合要求。最后问卷正式定稿打印。
四、谈话法
1谈话法的含义
谈话是指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当面交谈来收集材料。
2谈话的形式
(1)个别谈话与团体谈话
个别谈话是为获取个别对象的资料而逐个进行谈话。团体谈话一般指与6~12个对象进行的谈话。
(2)临床谈话
临床谈话是具有诊断与心理治疗双重功能的谈话。谈话中一般先了解对象的基本情况,诊断问题方向,再以有关的工具进行测试或校验,从而获取有关对象的完整全面的材料。
(3)标准式谈话与自由式谈话
标准式谈话是严格地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进行谈话,对每一谈话对象提出相同的问题,对谈话的具体内容、顺序、持续时间、记录方式均有预先的统一规定。自由式谈话则比较自由和随意,没有严格的预先规定。
3谈话的注意事项
运用谈话时,需注意:
(1)与幼儿谈话时,必须注意谈话技巧;
(2)要周密计划谈话记录方式与记录表中行为的分类方法;
(3)最好能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谈话。
五、作品分析法
1作品分析法的含义
作品分析法是指研究人员有目的地为研究对象确定一个主题,研究对象按照预定程序完成作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获取研究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对研究对象的发展做出评价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作品分析法的类型
(1)语言作品分析
语言作品分析是以学前儿童描述的故事或事件的文字记录,叙述、自编故事时的录音带,各种记录单、自创的书写符号等为分析对象的一种作品分析法。
(2)构建作品分析
构建作品分析的内容包括制作原理的掌握程度,构建作品的创意水平,部件及其关系的协调程度,材料选用及外观感等,如对泥塑、积木、积塑和沙盘制作等作品的分析。
(3)绘画、手工作品分析
绘画、手工作品分析是以学前儿童绘画、手工作品为分析对象的一种作品分析法。
(4)其他作品分析
其他作品分析是以学前儿童探究事物、创编舞蹈、表演、游戏活动的照片和录像带为分析对象的一种作品分析法。
3作品分析法的操作程序
(1)明确具体研究目标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明确本作品分析的具体研究目标,即通过作品分析法想获得学前儿童哪些方面的信息。具体研究目标确定后,再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法。
(2)确定分析指标
作品分析指标应从具体研究目标中剖析出来。其过程与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样,可以由总到分、层层深入的形式先确定一级指标,再确定二级、三级指标。
(3)选择作品抽查方法
①总体检查
对全部学前儿童的作品进行检查。这是绘画作品分析和手工作品分析常用的方法,用于分析学前儿童掌握学习内容的状况与技能发展特点。
②分类抽查
分类抽查常用于语言、绘画、手工作品分析等。分类抽查首先确定分类标准及类别,再从每类中随机抽取部分学前儿童作品进行分析。
(4)实施操作
实施操作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布置任务、分析作品、填写指标项目及分析表。
(5)研究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当所有的作品统计与分析完毕后,研究人员按照教育科学研究的原理对前一阶段的分析表等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
(6)得出结论
在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之后便可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