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个性的发展
1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概述
①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己的意识,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因素。
②自我意识的结构
a.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称之为自我体验或自我感受,主要包括自尊感和自信感。
c.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a.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
b.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
c.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
②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a.幼儿的自我体验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b.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c.幼儿的自我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③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
(3)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①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心
a.多给幼儿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b.多给幼儿公正客观的评价;
c.多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②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
a.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b.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③在自我调节中增进交往
a.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
b.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幼儿自我控制力。
【真题链接】
【例1.11 单项选择题】让脸上抹有红点的婴儿站在镜子前,观察其行为表现,这个实验测试的是婴儿哪方面的发展?(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自我意识
B.防御意识
C.性别意识
D.道德意识
【答案】A
【解析】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己的意识,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让脸上抹有红点的婴儿站在镜子前是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测试。
2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含义与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作用。
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②个性选择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
(2)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①需要和动机的定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体现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②幼儿需要的发展
a.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b.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③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a.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b.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c.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3)幼儿兴趣的发展
①兴趣的含义及其特点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②幼儿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a.在兴趣的范围方面: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想摸摸,但存在几种优势兴趣,左右着孩子的行为。
b.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幼儿兴趣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个别差异。
3幼儿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1)幼儿气质的发展
①气质概述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②气质的类型
a.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成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
b.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说将神经活动分成四种类型:强、平衡而灵活型,强而不平衡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弱型。
③婴儿气质的表现
a.托马斯、切斯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b.布雷泽尔顿(1969)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c.巴斯和普罗敏(1984)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将其划分为活动性、情绪性、社会性和冲动性四种不同气质类型。
④幼儿气质的发展
a.稳定性。由于神经系统的类型就是人的气质的生理机制,儿童生来就有某种气质表现,这显然是与神经系统的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因此,气质是个性中显得比较稳定的方面,具有稳定性。
b.可塑性。由于幼儿期大脑神经系统尚未结束发育,再加上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幼儿气质的类型或表现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或被掩蔽。一旦条件允许和经过适当的激发,某些气质又会重新展现出来。
⑤幼儿气质的特点与教育
a.正确认识幼儿的气质特点;
b.家长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c.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开展良好匹配教育。
【真题链接】
【例1.12 单项选择题】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动,这个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向于( )。[2012年下半年真题]
A.多血质
B.黏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答案】C
【解析】胆汁质的幼儿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强烈、外露,持续时间不长,很难约束自己的行动。A项,多血质的幼儿活泼、亲切、主动,但可能轻率、肤浅、冲动。B项,黏液质的幼儿表现恬静、沉着而稳重,但可能迟钝、萎靡不振。D项,抑郁质的幼儿感情深刻而稳定,但表现的孤僻、羞怯、郁闷。
(2)幼儿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幼儿的性格特征主要有:①好动;②好奇、好问;③好模仿;④好冲动。
(3)幼儿能力的发展
①幼儿能力的结构
a.学前幼儿能力的结构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复杂的心理结构,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由多种成分结合而成的。
b.学前幼儿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主导能力和非主导能力。
②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a.操作能力发展最早,语言能力发展迅速;
b.模仿能力发展迅速,认知能力全面完成;
c.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d.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1)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①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②幼儿依恋的类型
艾恩斯沃斯将儿童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之后的研究者在其基础上提出第四种类型“紊乱型依恋”。
③依恋对幼儿后期发展的影响
a.对幼儿认知的影响;
b.对幼儿情感及同伴关系的影响。
④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策略
a.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b.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c.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并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真题链接】
【例1.13 单项选择题】如果母亲能一贯具有敏感、接纳、合作、易接近等特征,其婴儿容易形成的依恋类型是( )。[2017年下半年真题]
A.回避型依恋
B.安全型依恋
C.反抗型依恋
D.紊乱型依恋
【答案】B
【解析】儿童安全型依恋方式,更多得益于母亲的敏感应对、积极反应、接纳合作等。属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易于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而题干中所述的母亲的特点更是促进了这种依恋方式的形成。
(2)幼儿的同伴关系的发展
①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
a.3岁左右,幼儿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幼儿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b.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
c.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服从一定的指挥,遵守共同的规则,要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大家一起为玩好游戏而努力,如角色游戏、规则游戏等。
②同伴的作用
a.强化者。同伴以注意和赞扬的形式提供的强化影响着同伴相互作用的行为模式。
b.榜样。儿童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和各种不同的反应方式。
c.社会比较的参照。同伴对于儿童的态度、行为、自我概念等起到塑造的作用,这种社会性比较的过程是儿童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影响幼儿同伴接纳的因素
a.早期亲子交往经验。早期亲子交往的状况会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与人交往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这些无疑会影响到其与同伴的交往。
b.幼儿自身不可控的特征。幼儿的外表、姓名、年龄、性别等这些幼儿自身无法随意改变的因素都会影响幼儿同伴接纳的状况。
c.社交技能。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性格特点有:是否友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和胆子大小等。
④四种社交类型的幼儿
a.受欢迎型幼儿;
b.被忽视型幼儿;
c.被拒绝型幼儿;
d.一般幼儿。
(3)幼儿师幼关系的发展
①师幼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a.师幼关系的类型
第一,斯拉夫(1988)和他的同事们在对3~4岁幼儿的师幼关系研究中发现,即使是受过较高层次专门训练的教师与同一班级的单个孩子结成师幼关系时,也有这样一些鲜明的类型区别:温暖型、参与型、支持型、冲突型和控制型。
第二,皮恩特(1994)从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将师幼关系分成两种模式:积极的关系和有障碍的关系。
第三,布罗菲从教师角度出发,将师幼关系分为:亲近型、关心型、漠不关心型、拒绝型。
第四,李红(2007)结合我国幼儿园的实际,从师幼接触的性质,将师幼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亲密型、紧张型和淡漠型。
b.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
师幼互动指基于教师与幼儿交往而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有:教育性、交互性和连续性、网络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
②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策略
a.教师应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b.敏锐地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并能做出积极的反馈、支持和引导;
c.不断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2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①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分享是指孩子与同伴分享玩具、事物等;合作是指孩子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谦让是指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先满足对方;援助是指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②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a.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研究证明,2岁左右,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即已萌芽。
b.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合作行为发展迅速;第二,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第三,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③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a.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电视媒介。
b.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第一,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第二,同伴相互作用。
c.移情。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它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
④促进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a.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
b.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孩子移情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c.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孩子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
【真题链接】
【例1.14 单项选择题】渴望同伴接纳自己,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表现反映了幼儿( )。[2013年下半年真题]
A.自信心的发展
B.自尊心的发展
C.自制力的发展
D.移情的发展
【答案】B
【解析】A项,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不当选。B项,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评价,它表达的是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题干中,渴望同伴接纳自己、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属于幼儿自尊心发展的需要,当选。C项,自制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不当选。D项,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和情绪两个成分,不当选。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①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言语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②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
a.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为乐;
b.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
③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a.攻击行为的起因。年龄小的幼儿较多因为物品和空间的争夺而产生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游戏规则、行为规范等社会性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比率逐渐增多。
b.攻击行为的方式。年龄小的幼儿比年龄大的幼儿更多地采用身体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率逐渐下降,言语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增多。
c.攻击行为的类型。年龄小的幼儿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
d.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事件。
④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a.模仿学习。主要包括:父母的惩罚和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攻击性榜样。
b.经验积累与强化。某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与周围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研究表明,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⑤应对策略
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途径,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儿童宣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以降低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真题链接】
【例1.15 单项选择题】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2014年上半年真题]
A.人际交往
B.操作练习
C.教师讲解
D.集体教学
【答案】A
【解析】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际交往在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也是最主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