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幼儿认知和言语的发展

一、幼儿注意与感知觉的发展

1幼儿注意的发展

(1)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2)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其发展表现为: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表现在幼儿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但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的发展之中,而且幼儿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主要还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提醒。

(3)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是注意的选择性。幼儿注意选择行动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注意的对象是否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程度,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要注意以下两点:

a.要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

b.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要注意:

a.在组织活动时应向幼儿提出明确的任务,而且任务具体,不能同时提太多的任务,以免影响幼儿对某一活动任务的注意范围;

b.在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具或所出现的事物一次不能呈现太多;

c.要考虑到注意对象的特点;

d.为幼儿提供的活动一定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以内的。

(4)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过多的无关刺激,疲劳,缺乏兴趣,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

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互并用,合理的组织教育活动。

【真题链接】

【例1.4 简答题】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幼儿的注意是否集中?[2019年上半年真题]

答: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幼儿的注意是否集中:观察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和游戏中的注意类型、注意维持的时间和注意发生时的行为表现。

(1)注意类型: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且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主要受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包括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及对比关系等。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当主体对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时,能保持较高水平的有意注意。幼儿能够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使注意的杂乱性减少,变得更专一,更能获取信息。

(2)注意维持的时间: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组织得法,5~6岁幼儿可以集中注意20分钟。

(3)注意发生时的行为表现:

适应性运动。幼儿在注意某一对象时,通常会形成有利于指向和集中的动作和状态。如,注意听时的“侧耳倾听”,注意看时的“目不转睛”,注意想时的“全神贯注”。

无关运动停止。当注意发生时,幼儿会终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例如,当幼儿注意听讲时,会停止小动作或不再交头接耳,表现得非常专注和安静。

生理运动变化。注意发生时,幼儿的呼吸会变得轻微和缓慢,而且呼吸时间也发生变化,通常是呼得更长、吸得短促。

(4)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观察幼儿在进行各种环节的活动时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顺利进行。

2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概述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

(2)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视觉

a.视敏度。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b.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又称辨色力。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有:

第一,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第二,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第三,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第四,幼儿对某些颜色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听觉

a.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b.言语听觉。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幼儿晚期几乎可以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c.听力的保护和培养。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要注意避免噪声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来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a.视触觉的协调。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眼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b.动觉。幼儿动觉的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a.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

b.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和中的知觉;

c.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3)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适应: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对比: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4)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

知觉特性与幼儿的活动

a.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较多,但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也感受到了部分,但是印象不清晰。

b.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感知主体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d.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包括:第一,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第二,大小恒常性,是指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e.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和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条件影响。

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随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觉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观察方法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

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并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此外,还可以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a.适应现象。适应现象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b.对比现象。对比现象是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官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c.感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二、幼儿记忆与想象的发展

1幼儿记忆的发展

(1)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记忆不是一瞬间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

识记:对信息编码的过程。

保持:将编码过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

回忆:提取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分为再认和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每次出现的时候能够认识;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也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

(2)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储存时间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3)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表象。表象是指头脑中保持客观对象的形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人们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形象性。构成表象的材料都来自于感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但和感知觉相比,表象中的形象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完整性。

概括性。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具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具体的原型,这就是表象的概括性。

(4)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记忆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形象记忆效果高于语词记忆效果;

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

幼儿记忆逐年迅速发展,但并非每年等速发展;

记忆的精确性较差。

(5)幼儿记忆发展的策略

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

经常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对记忆结果给予正确评价,激发幼儿有意识记的积极性;

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提高幼儿意义识记的水平和能力;

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记忆;

帮助幼儿进行合理的复习,以增强记忆;

科学安排识记材料,排除学习材料的干扰,排除疲劳干扰。

【真题链接】

【例1.5 单项选择题】按顺序呈现“护士、兔子、月亮、救护车、胡萝卜、太阳”的图片让幼儿记忆,有些幼儿回忆时说:“刚才看到了救护车和护士、兔子和胡萝卜,还有太阳和月亮”这些幼儿运用的记忆策略是(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复述

B.精细加工

C.组织

D.习惯性

【答案】C

【解析】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组织策略在幼儿阶段表现不明显,他们只是采用最初级的形式,如把两个有某种共同点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

2幼儿想象的发展

(1)想象概述

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在儿童1~2岁开始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幼儿的想象有形象性和新颖性两个特征。

想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

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有计划的想象(如小说中人物)。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特性、新颖性等特点。

(2)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容易将想象和现实混淆。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

丰富幼儿的想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开展多种艺术活动,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来保证幼儿自由创造。

【真题链接】

【例1.6 单项选择题】幼儿常把没有发生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这说明幼儿(  )。[2012年下半年真题]

A.好奇心强

B.说谎

C.移情

D.想象与现实混淆

【答案】D

【解析】幼儿想象的特点有:以不受意志控制的无意想象和再创造想象为主,将现实与想象混淆;具有夸张性和不确定性;想象水平较低,很简单很零碎,不够完整;已经有了创造想象的萌芽。题干表述体现了幼儿将现实与想象混淆的特点。

三、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发展

(1)思维概述

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a.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

b.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

c.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d.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2)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

直觉行动思维(0~2岁)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并且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是在实际中进行的,离不开幼儿的自身行动。这类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具体形象思维(2~6、7岁)

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

抽象逻辑思维(6~8岁)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并且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开始使用逻辑原则。

(3)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抽象逻辑开始萌芽。

(4)幼儿概念、判断与推理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分为三个阶段:

a.幼儿初期。幼儿所掌握的事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

b.幼儿中期。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

c.幼儿晚期。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的特征。

幼儿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判断和推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依据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到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从按自身的生活经验到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和推理,常常使用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以后逐渐出现间接理解,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进行。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趋势包括:从个别事物到事物关系,从具体形象到语词,从简单、表面到复杂、深刻,从情绪性到客观性,逐渐理解相对性。

(5)幼儿的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a.初期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幼儿的活动

第一,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和活动材料;

第二,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第三,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具、教具;

第四,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激发其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

b.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教师要通过活动,使用具体的、直观的教具,激发幼儿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策略

a.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和探索;

b.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

【真题链接】

【例1.7 单项选择题】青青的妈妈说:“那小孩嘴真甜!”青青问:“妈妈,您舔过她的嘴吗?”这主要反映了青青(  )。[2016年下半年真题]

A.思维的片面性

B.思维的拟人性

C.思维的生动性

D.思维的表面性

【答案】D

【解析】A项,思维的片面性是指由于幼儿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他们不善于全面地看待问题,不当选。B项,思维的拟人性是指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不当选。C项,思维的生动性是指幼儿思维所表达的意思生动明朗,并且人们能很快的联想到相关画面或者理解意思,不当选。D项,思维的表面性是指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当选。

【例1.8 单项选择题】2岁半的豆豆还不会自己吃饭,可偏要自己吃;不会穿衣,偏要自己穿。这反映了幼儿(  )。[2013年下半年真题]

A.情绪的发展

B.动作的发展

C.自我意识的发展

D.认知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题干表述的现象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指幼儿对自己的意识,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因素。所谓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等。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宝宝的独立性开始增长起来,这在儿童常常要自己做一些事情中得到了明显的表现。

2幼儿言语的发展

(1)言语概述

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言语和语言的关系表现为:

区别

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每种语言都有其发音、语法、句法方面确定的规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联系

a.言语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儿童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学会和进行言语活动。

b.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它就会从社会中消失,儿童如果没有言语活动的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2)幼儿口语的发展

语音的发展

a.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b.韵母的正确率高于声母;

c.语音的发展受生理因素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d.语音意识的发生。

词汇的发展

a.词汇数量的增加;

b.词类范围的扩大;

c.词义的理解逐渐确切和深化。

语法的发展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句子由短到长。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第一阶段:分析阶段

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儿童对图画的理解常常是单个的、局部的。他们对图画内容的表达常常处在“给事物命名”阶段,即说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二阶段:综合阶段

儿童开始能够把图画上的内容经过组织后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不再是对事物进行命名,而是能够表达图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表达开始带有情境性。

第三阶段:分析综合阶段

儿童阅读画报时,开始能完整地理解画面的内容,能够把看到的和说出的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把看到并理解了的图画内容准确而迅速地用语句说出的程度。

(4)幼儿的言语与幼儿的活动

活动中儿童言语的特点

a.自我中心言语。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幼儿或是自言自语,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b.社会化言语。社会化言语是幼儿在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促进幼儿言语发展的策略

a.倾听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以各种方法引导幼儿感受倾听的乐趣,培养倾听的能力。

b.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使幼儿善于表达。

c.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幼儿选择适龄的读物,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

【真题链接】

【例1.9 单项选择题】冬冬边玩魔方边自己小声嘀咕:“转一下这面试试,再转这面呢?”这种语言被称为(  )。[2013年上半年真题]

A.角色语言

B.自我中心语言

C.对话语言

D.内部语言

【答案】B

【解析】自我中心语言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说话,或是自言自语,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题干中冬冬边玩边说话,这种语言属于自我中心语言。

四、幼儿的个别差异

1概述

个别差异一般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个别差异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境下,在智力、性格、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2幼儿个别差异类型

(1)幼儿智力差异

智力是指个体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指个体与同年龄团体智商的平均数相比较所表现出的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指根据个体在知觉、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活动中的特点与品质不同,智力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2)幼儿性格差异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有:

性格特征差异。表现为:个体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差异、个体的理智特征差异、个体性格的情绪特征差异和个体性格的意志特征差异。

性格类型差异。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类型可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等。

(3)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

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

3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决定机体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幼儿生长发育的家族性、种族性差异也是遗传因素影响机体的具体体现。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幼儿,其成年时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除家族影响之外,体形、躯干和四肢的比例主要受种族因素的影响。

(2)环境因素

幼儿的生长发育不是孤立自发的过程,环境因素决定幼儿生长发育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