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投射法的展望
失去了敏锐心灵的我们几乎完全无法理解过去的事物。
——《法拉克史》格列高里·德·都尔
美国临床心理学中的投射法运动之始,通常可追溯到 20世纪 30年代后期,以 40年代到 50年代为最盛期。与此运动相关的评定方法大多始于 19世纪后半叶。例如,词语联想实验是由高尔顿( Galton, 1879)、克雷佩林( Kraepelin,1892)、冯特( Wundt,1908—1911)最早进行的;荣格( Jung)命名为“联想实验”的重要贡献则是他早期的研究( 1906,1907);罗夏测试最早见于 1921年(此测试是欧美投射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试,其原型并非始于 1921年)。赫曼·罗夏( Her. mann Rorscharch)于 1921年出版《精神诊断学》,明确提出了在今天已经相当有名的测试的基础理论与技法。但必须注意的是,罗夏于此书出版前的 10年间已经实际进行了此测试。
欧洲其他著名测试,例如四图测试( van Lennep,1948)、斯丛狄测试( Szondi,1943,1947,1956)、瓦泰格测试( Wartegg,1939)等虽然都在 20世纪 30年代后期到 40年代前期才正式发表,但在 1920— 1930年初便已开发并发展起来。与我们的研究主题有着特别关系的科赫的树木画研究明确地始于 20世纪 30年代,而他关于树木画的《手册》出版于 1943年。意大利的洛文费尔德( Lowenfeld)关于马赛克测试(1931,1949)的论文发表于相当早的时期,最初她将此测试应用于儿童,后来有学者将之应用到成人的诊断中( Diamond & Schmale,1944; Wertham,1952)。 20世纪 30年代,美国心理测试的主要焦点在于智力、态度、职业兴趣、判断力等各种标准化测试。研究人格特性、一般适应性等的测试虽也有所发展,但仍然以自我评定尺度对目录式的问题作书面问答的标准化产物为主。到了 3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关注关于人格评价是否有更具可塑性的定性方法。默瑞与摩尔根( Murray & Morgan)最初作为“假想的研究方法”设计了 TAT(主题统觉测试)( Morgan & Murray, 1935;Murray,1943)。之后罗莱塔·本德尔( Lauretta Bender)于 1938年设计了本达视觉运动格式塔测试( Bender Visual Motor Gestalt Test)。个人智力测试方法的专家们逐渐意识到这些测试,特别是古迪纳夫(Goodenough)的画人测试( Draw-A-Man)( 1926)不仅定量地测定精神能力,而且常常揭示出人格适应性的定性侧面。古迪纳夫的画人测试由卡伦·马可福( Karen Machover)发展为人物画测试( Draw-A-Per. son,DAP),已成为包括绘画在内的各种投射法在美国最为广泛进行的测试。
另外,也应考虑于 30年代后半期移居美国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接受过罗夏测试训练的欧洲专家等的影响。到 1939年末,更多关于 TAT的研究开展起来,罗夏测试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师的团体成立了,更多观察、研究、测试个体人格的方法被介绍,其中包括黏土手工、手 指画、自由画、戏剧游戏或心理剧、对特定主题的绘画、身体语·步态·特征性运动、笔迹学、故事完成或编写一定主题的故事等各式各样的方法。“投射法”这一一般性概念正是在这一时期引入的。一般认为,在弗兰克( Frank)题为《用于人格研究的投射法》的论文(1939)中最早使用了这一概念。但默瑞( 1938)在早一年的概论《对于人格的研究》的题目中使用了“投射法”一词。就是说,早期的美国投射法运动是集中性的,至少在表面上是统一一致的。
思考上述这些差异明显的方法(虽未完全罗列)的多样性时,这些技法有何共通点这一问题便会自然而然产生。或许更不禁会问,为何人们,至少临床心理学家、许多精神病医生、各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们,对投射法抱有如此的热情呢?
即便是对投射法持批判态度的人也承认,对投射法的关注这一巨大潮流源自于对之前标准化测试所得信息的不满。因为测定人格的投射法被认为在理解作为个体的人时能够填补一些重要的空缺。
投射法利用模糊的(中立的)刺激来探究人格的深层,引发出能够反映被压抑为无意识的经验、欲望、情绪的反应;它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能将在明确的测试状况下的被试无法表现或不愿表现的态度、人生中的变故等清楚地表现出来。投射法所得的结果,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充分表现了被试的个性。与样式固定的测试不同,多数投射法反应的方式都采取自由作答的样式,因此可以使被试的反应丰富而富于独创性。最终投射法的解释以作为整体的人,即“统一为无法分割之格式塔的独特人格”为前提,这不同于用标准化人格量表得出的特性或倾向等特征的列表。
站在投射法立场上的人,否定由某些特性或者从行为与集团标准相偏离的程度来记叙“个体差别”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投射法是解析人格构造的 X光,同时能够明确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认为将投射法比喻为 X光多少有些过分的其他人将之比喻为摄影机,也就是说,探求人格构造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就像透镜一样,通过这片透镜,被试的典型行为标本将被反映在屏幕(对应焦点的玻璃板)上而被记录下来。 由后来的经验和实验得知,早期有关投射法的基础假说多数是错误的。尽管如此,临床专家、精神科医生等仍然热心地运用投射法的理由也不难理解:与对通常情绪、冲动、反应的理解一样,为了理解表面精神病理行为的底层,更加有效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