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1
人间四月芳菲尽2,山寺桃花始盛开3。
长恨春归无觅处4,不知转入此中来5。
注释
1大林寺:庐山大林峰上的著名佛教庙宇,为中国佛教圣地,传为晋代僧人昙诜建造。2人间:人世间,凡俗。诗中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绽放的繁花,喻指阳春时节、花草艳盛的美好景致。尽:凋零,凋谢。3始:刚刚开始。4长恨:常常惋惜。长,通“常”;恨,惋惜。觅:寻觅,寻找。5不知:想不到,岂料。转:反,反而。此中:这里。本诗中指大林寺。
赏析
白居易的诗,一向平明浅淡、通俗易懂,《大林寺桃花》亦是如此。本诗是一首七言体裁的记游诗,语言素朴、现实、浅淡,格调清新,看似朴拙自然,细细品读,却觉情趣盎然,意境悠远,也无怪如是小诗竟能传诵千古,为后世文人引为经典、津津乐道。
诗歌上半部,开宗明义,以“四月”“山寺”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芳菲尽”中,一个“尽”字写出了诗人对已逝的四月芳菲,对已然逝去的春天的无限伤怀之情,而后句笔锋顿挫,又以“始盛开”之“始”表达了在孟夏时节,登临高山,于古刹之中看到一片唯有阳春时节才能看到的艳艳桃花的惊喜与感动。寥寥两句,明是在写景纪实,暗中却又将诗人跳跃的思绪与骤然转变的情感明白地描绘了出来。特别是开篇的“人间”二字最是传神,山下的平野是人间,那山上呢?是仙境,是桃源,还是奇遇?总之,定是有别于人间的一处世界了!而这种巧妙的转换,恰又是对诗人欣喜之情的一种最强烈渲染。
上半部写景之后,下半部则即景抒情,“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叹春归的伤怀一瞬间就被转变成了发现的惊喜。诗中以桃花代指春光,又以“转入此中”将春光拟人化,立意新颖,构思奇巧,虽然是戏语嬉声,却又充满了怡然雅趣。本来抽象的春,也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而这种生动,又将诗人的一片童心与眷春之意淋漓地表达了出来。因为,若不是对春光无限喜爱与眷恋,若非有一片未泯的童真,诗人是决然写不出如是入木传神的绝世佳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