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中的村庄: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暑期调研成果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村庄人居环境的转变本文作者:温胜芳、王亚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 本文以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暑期农村调研的村级问卷和户级问卷数据为基础,从农村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和环境治理的角度分析村庄人居环境的转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调查显示,交通改善、住房改善和垃圾收集改善三项成为农户眼中近5年来农村生活变化最大的方面。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已经进入城乡统筹阶段,并从过去增加工程数量跨越到提升工程质量、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的阶段。环境设施呈现区域配置差异特征,不同区域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次序存在差异。农户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的付出意愿较低。建立基础设施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和发挥集体行动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住房 基础设施 环境治理 调查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期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村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本文以22个省69个县219个行政村的村级问卷和4719户农户的户级问卷数据及与部分农户、村干部的深入访谈为基础,从居住条件、道路交通、通信设施、供水设施、排水和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厕所改造、坑塘河道状态、环境治理等方面详细剖析村庄人居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调查表明,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行机制和发挥集体行动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村庄人居环境的变化

(一)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地区差异显著,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分散

从农户对近5年来农村生活变化的感受来看,道路交通改善、住房改善和垃圾收集改善是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三个主要方面,如图1所示。选择道路交通改善的农户比例达64.8%;选择住房改善的农户占37.1%;选择垃圾收集改善的农户占29.5%;选择公共环境改善、信息网络使用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厕所改造、供水排水设施改善的农户均为10%~17%;选择能源使用改善的农户最少(5.2%)。农户对人居环境改善感受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在垃圾收集、供水排水设施和公共环境等环境条件方面的改善力度较大,中部、西部地区则在住房改善、道路交通改善等生存条件方面的改善力度较大。

图1 近5年农村生活变化最大的方面

农村下一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布相对均衡,分散在垃圾收集、修路、饮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医疗网点建设、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如图2所示。选择垃圾收集、修路的农户比例均在30%以上;选择饮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医疗网点建设、文化建设的农户比例在20%~30%;选择厕所改造的农户占14.5%;选择改善用电的农户占10.7%;选择建沼气的农户占4.6%。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中部地区农户对环境改善的要求较高,选择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的农户比例最高;西部地区农户对修路的要求较高,选择修路的农户比例最高,而选择垃圾收集的农户相对其他地区较低;东部地区农户在修路、垃圾收集和医疗文化服务上的需求分布均等,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更多、更高质量的需求有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分散性体现出新阶段农民需求的多样化。

图2 下一步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近半农户住房有所改善,住房质量差和环境质量差是主要问题

受访农户中,44%的农户近年来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主要是通过自家修缮(29%)和搬迁集中居住(12%)两种途径,也有很小的部分通过统一旧宅改造方式(3%)。住房条件改善的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改善途径上:中部地区搬迁集中居住改善的途径占17%,远高于东部地区(10%)和西部地区(7%);东部、西部地区因自家盖房和修缮的住房条件改善比例相对较高,在30%以上,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地区的住房条件改善情况

对目前居住条件满意的农户比例为80.5%,不满意的比例为19.4%。农户对居住条件不满的主要原因是房子质量差(39.8%)、周围环境差(37.7%)和生活不方便(19.3%),如图4所示。另外,有9.7%的农户认为饮用水不安全,5.9%的农户认为房子所在地不安全,5.1%的农户认为离工作地点太远,4.1%的农户认为与农业生产需求不适应,2%的农户不习惯新的居住地或上楼的生活方式。满意程度的地区差异不大。不满意原因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农户认为周围环境质量差和饮用水不安全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农户认为生活不方便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

图4 对居住环境不满意的原因

(三)农村道路交通越来越便捷,西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农村交通的改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城镇公交系统逐步覆盖农村,城乡统筹的交通极大地提高农民生活的便捷性。

村级调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农村公路取得跨越式发展,农村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路面铺装率逐步提高。在通达率上,所有的调查村庄都通了公路;在通畅率上,76.8%的村小组通了硬化水泥路。54.6%的村庄是2000年以后通的公路,村庄通公路的时间呈现出波峰状,说明农村公路的建设受政策影响比较明显。东部地区农村通公路的时间比中部、西部地区早,86.3%的村小组通了硬化水泥路,需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中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提档升级较快,村小组通硬化水泥路的比例与东部地区相近,达到84%,满足中部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西部地区村小组通硬化水泥路的比例仅为61.8%,远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道路建设是西部地区农户认为的下一步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5 农村通公路的时间分布

(四)农村通信设施和网络使用同步改善,技术推进特征明显

农村的通信和网络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通信设施以移动性的手机为主,家庭电脑普及率接近50%。由图6可知,通信设施中,94%的农户使用手机,33.1%的家庭仍保留有固定电话;农户家庭使用电脑的比例达到40.9%,使用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农户比例也分别达到24.0%和6.6%;少部分家庭还拥有传真机设备(0.6%)。通信和网络设备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农户固定电话、电脑和传真机设备的拥有率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农户。

图6 家庭拥有的通信设备

在网络使用方面,53.3%的农户经常使用网络,主要上网途径为手机(52.6%)和电脑(43.9%)。网络的主要用途为娱乐(44.3%)、获取信息(32.3%)和交友联系(31.6%)。网络使用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与中部、西部地区农户相比,东部地区农户用电脑上网(59.7%)的比例高于用手机上网比例(49.0%);上网目的中,获取消息、购物和理财的比例略高,如图7所示。这说明,东部地区农户上网用途更为务实,西部地区农户因为手机上网的技术更新,在享受网络服务上实现快速追赶。

图7 网络的用途

村庄上网的公共场所设置较少,70.9%的村庄没有公共上网场所;22.1%的村庄有1~2处;4.7%的村庄有3~5处;2.3%的村庄有10处以上(4个村庄)。

(五)供水设施相对滞后,饮水安全风险较大

相比农村其他基础设施,农村供水设施的改善相对滞后,22.6%的农户认为供水设施改善是本村下一步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集中供水方面,67.3%的村庄通了自来水,提高了农村饮水的便利性,保证了水质、水量。东部地区通自来水的村庄比例(96.7%)远高于中部地区(53.8%)和西部地区(57.7%)。仍有很多农户的生活饮用水是直接从水源取水,或者来自于未经任何设施处理的分散供水。

水源地的保护情况堪忧,仅有8%的村庄建设重点水源保护设施,大部分水源的水质恶化趋势得不到遏制,脱离饮水不安全的农民因水质问题重新返回饮水不安全人群的可能性增加。东部地区(8.6%)和西部地区(10.6%)的村庄有重点水源保护设施的比例略高于中部地区(5.3%)。

77.5%的农村收水费,其中,东部地区收水费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90.4%,中部、西部地区收水费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60%,如图8所示。

图8 饮用水状况

尽管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农村供水设施总体上依然薄弱,存在着饮用水水源保护不足、供水工程标准较低、建设滞后、长效运行机制缺失、水质检测技术力量不足、应急机制没有建立等问题。

(六)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显著

调查显示,村庄的环境污染来源以生活污水和垃圾为主,排水收集和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和处理、厕所改造和粪便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对村庄的环境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级调查数据如图9所示,64.2%的村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和垃圾,17.4%的村庄主要是生产排放,25.3%的村庄主要是农药化肥使用,15.8%的村庄不清楚本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查村庄中,77.9%的村庄有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15.6%的村庄有生活污水治理设施,7.5%的村庄有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设施,14.6%的村庄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

图9 村庄环境污染来源

1.排水/污水处理设施与水污染

排水设施改善是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较为滞后的一项。调查结果如图10所示,仅有28.0%的村庄建立排水收集系统,15.6%的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3.9%的村庄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在地区差异上,排水基础设施拥有比例呈现出东部地区(43.1%)高于中部地区(28.9%)和西部地区(15.1%)的特点;污水处理设施拥有比例表现为东部地区(24.1%)远高于中部地区(10.7%)和西部地区(13.6%)。26%的农户认为污水处理是本村下一步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部地区(29.4%)和西部地区(26.1%)农户对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的需求略高于东部地区(21.1%)。

图10 污水处理设施

2.垃圾收集处理与村容整洁

近5年来,农村垃圾收集改善获得农户的较高认可,有29.5%的农户认为垃圾收集改善是农村生活中最大的变化,认同比例仅次于交通改善和住房改善。尽管有如此高的认可率,垃圾收集处理仍然在下一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排第一位,比例达到31.7%,这意味着农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村级调查数据如图11所示,77.9%的村庄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51.2%的村庄有专人收集垃圾,13.5%的村庄交由镇/县城统一处理垃圾,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垃圾处理的城乡统筹阶段。地区差异表现为:西部地区村庄拥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比例较低(65.2%),远低于东部地区(86.2%)和中部地区(82.7%);中部地区有专人收集垃圾的村庄比例最高,达到64.9%,远高于东部地区(45.9%)和西部地区(40.6%)。

图11 垃圾收集情况

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开展垃圾收集工作,一些地方的垃圾收集池已基本覆盖每一个自然村,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但由于垃圾收集成本高,一些地区因垃圾收集运转费用不足导致垃圾收集不及时的情况出现。同时,县的垃圾处理以堆埋为主,垃圾无害化处理压力大。按照目前城市和农村的垃圾增长速度,很容易出现垃圾围城现象。垃圾减量、源头分类是农村垃圾处理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3.坑塘、河道及其生态环境

村内坑塘、河道状况能较好地反映农村的生态环境。村庄调查结果如图12所示,21.8%的村庄村内坑塘、河道是荒弃状态,用于倾倒垃圾、建筑渣土;24.1%的村庄进行过疏浚整治;54.0%的村庄坑塘、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均较好,能满足旱涝调节功能的需要。

图12 坑塘、河道及其生态环境状态

4.厕所改造和粪便处理

厕所改造和粪便处理是基本卫生设施改善的重点。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45.1%的农户家中是水冲式厕所,41.5%是深坑厕所,13.4%是无害化厕所。在地区差异上,水冲式厕所在东部地区的比例最高(48.3%),无害化厕所在西部地区的比例相对较高(30.7%)。有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设施的村庄比例为9.5%,其中,西部地区比例最高,为12.1%,高于中部地区(9.3%)和东部地区(6.9%)。

表1 不同地区的厕所类型和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

二、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的参与状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投入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主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担,但村集体和农户还是要承担一部分配套。过去3年,参与过村庄公共设施修建和维护筹资的农户比例为24.7%。在有集体经济组织的40个村庄中,44.1%的村庄会将集体收入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其中,东部地区村庄的投资意愿更高,有投资意愿的村庄占比为52.0%,高于中部地区(43.8%)和西部地区(33.3%),如图13所示。

图13 基础设施筹资情况

在819户参与筹资的农户中,筹资金额在500元以内的农户占61.6%;筹资500~1000元的农户占20.6%;筹资1000~5000元的农户占15.2%;筹资高于10000元的农户占1.2%。在地区差异方面,西部地区参与筹资的农户比例(27.7%)和筹资额度(筹资1000~5000元的农户占18.6%)均稍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如图14所示。

图14 农户为公共基础设施筹资的额度

筹资设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道路(83.9%);其次是农田水利(6.0%)和饮水设施(5.8%);接下来是寺庙/祠堂、公共活动场地、垃圾收集设施、环境卫生费和排水设施,出现频率在1.6%~3.3%;公共厕所、水塘和电力设施的出现频率低于1.0%,如表2所示。

表2 筹资设施和平均每户筹资金额

农户为村庄基础设施筹资的方式以自愿缴纳为主,自愿缴纳的比例为64.7%,按能力和需求自愿缴纳的比例为16.4%,强行摊派比例为11.7%。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强行摊派的比例较高,达到14.7%;中部地区自愿缴纳的农户比例相对较高,达到74.1%,如图15所示。

图15 筹资方式

(二)农户参与设施维护和环境治理的意愿

农户对环境的抱怨程度相对较低,40.3%的村庄没有群众抱怨环境,存在群众偶尔和一般抱怨的村庄分别占24.6%和26.5%,抱怨强烈的村庄占8.5%,如图16所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抱怨强烈的村庄比例相对较高,占12.8%;东部地区没有抱怨的村庄比例和西部地区偶尔抱怨的村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占44.1%和32.4%。

图16 农户对环境的抱怨程度

对于村里的环境治理工作,愿意参与的农户占83%;可以考虑有偿参与的农户占10.7%;不愿意参与的农户占6.3%。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愿意参与环境治理的农户比例显著低于中部、西部地区,有偿参与和不愿参与的比例相对较高,如图17所示。

图17 农户参与村里环境整治工作的意愿

过去3年,对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和维护工作积极参与的农户占49.4%,不参与的农户占21.8%,地区差异不显著,如图18所示。

图18 过去3年农户参与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和维护的情况

(三)村干部环保培训

29.9%的村干部没有接受过环保培训。西部地区村干部接受环保培训的次数较多,45.9%的村庄接受过多次环保培训。接受环保培训情况较好的西部地区对本村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不清楚的比例较小,说明通过对村干部进行环保培训可以促进农村的环境治理,如图19所示。

图19 村干部参加环保培训的次数

三、结论与建议

调查表明,在国家投资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背景下,近年来村庄人居环境在住房、交通和垃圾收集方面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区域差异化特征逐步显现。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后续运营维护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建立基础设施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和发挥集体行动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村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建议如下:

(一)按需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提高运营质量

村庄基础设施投入要注意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和需求次序的差别,要在政策精准度和匹配度方面下足功夫。基于各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差异性特征,要增加更多有针对性的投入。西部地区在道路建设、饮水工程和垃圾集中处理方面要加强投入,以改善建设滞后的情况;东部地区在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强建设,积极探索基础设施运营和维护的长效机制,提升运营质量。

(二)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协同合作方式

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补贴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营中。尤其是鼓励公私合作,强化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升级和运营管理,保证基础设施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功效持续有力发挥。

(三)提高农户环境治理参与度,依靠农户自主治理

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主体和受益主体应当统一,依靠农户集体自主治理。政府在继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地区不公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同时,要重视全民素质教育、社区管理和对非政府组织(NGO)的培育,以提高农户环境保护意识和自主治理的能力,最终建立村庄人居环境靠农户改善的机制,实现农户满意的村庄人居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