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语言
2.1 交流过程本身就会引起人们的改变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nè)。
躁胜寒,
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本章主旨: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无为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要求执政者不妄为、不扰民而保持清静无为。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最完备者好像有所欠缺似的,它的作用却永远不会衰竭。最充实者好像空虚似的,它的作用却永远不会穷尽。最正直者好像弯曲似的;最灵巧者好像笨拙似的;最善辩者好像说话迟钝似的。急剧运动能够克服寒冷;身心安静能够克服炎热;遵行清静无为便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具有支配性的观念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旧的理论观念就像旧的城市一样,倾向于同化其周围的一切事物。要摆脱从既有框架来看待问题的方式,一个很有效的技巧就是将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分解成更小的部分,然后再把这些更小的部分重新组合成更大的元素。对事物关系的知识储存有限,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观点的贫乏。
实际上,事物关系的知识储存越大、运用得越游刃有余,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分解事物的方法也就越具有原创性。事物的含义并不存在于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对它的描述之中,存在于它影响人们感知的模式之中。
感知提供了一种让人们思考的情景,可以称之为场景。包括被关注的对象身上所获取的感觉和各个角度的轮廓。它包含引起我们即刻关注的因素和想法,人的心智不够大,时间又那么有限。心智对其自身是透明的,是一种用来解释可观察到的行为的理论建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不忍看到他人受苦的心。
另外,视觉、听觉等感觉都会有助于形成感知,在任何时候,注意力都只能关注情况的一部分,这种关注的结果就是“感知”。通过嗅觉来辨别外来事物或划分领地,是最早的、最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触觉是零距离的人际传播,例如拥抱、亲吻、身体碰撞等。
在感知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用熟悉的词汇来描述一个不为人熟悉的事物思维。感知生命的语言和真谛,慢慢体会这个世界的伟大与个人的渺小。通常,只有通过别人熟悉的事物,才能使别人懂得在说什么。从过程来讲,大体经历了想象的世界、感知的世界、描述的世界、解释世界、体味世界、留恋世界。
人们最熟悉的元素却构成了最不令人熟悉的关系。因此,必须在元素的熟悉度与元素关系的熟悉度之间找到平衡。一个结构能够被拆分成几个部分,并不意味着这个结构就是根据这几个部分来组建的,任意创造的部分常常会误导我们的感知,任意的划分被称为“对构成元素的分析”。
存在于现实人群中的语言,对人来说是“感性的自然界”。语言是人类信息传播最早的历史记录,可以通过对语言的语法结构、发音和词汇进行分析,从中找寻远古时代的踪影。而具体的人,由于10万年的基因延续,其思维已经和出生时习得的母语无法分离了。人思维着,即是在用自己的母语思想着,甚至包括无意识的思想——梦。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人们彼此的交往离不开语言。尽管通过文字、图片、动作、表情等可以传递人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
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如表情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和社交就是为了做成事情。符号的使用是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所在,也是个人进入自然和社会环境秩序的一种方式。语言与交际的动态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密不可分,是人类推动社会运行的基本工具,是思考和感知世界的方法,是人类特有的,将人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
在交流中的手段和结果也许会有不同,但是它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说话者用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目的和欲念。将交际双方置于一个动态的、反射的过程。进而我们通过人们说了什么,怎么说来了解他们,通过他人对我们话语的反应来了解自己。
其核心目的就是为引起回应而传输符号的过程。由于人们无法进行从思维到思维的直接接触,所以人们不可能直接体会到他人的想法和感情,只能通过推断来体会别人的感受。即使你的感知程度在最低的层次,你的身体也会有所反应。
不管交流的内容是什么,交流过程本身就会引起人们的改变,每次交流都会改变别人这是很明显的。人们在交流中得到信息,从而学会了思考、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依靠自身的背景判断一个词的意思。人们只有在交流或拥有共同经验时,才会对词语的意义有相似的理解。人在思考时,语言是中间因素,在符号与其所指之间进行干预。但是,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就会涉及不同的经历,交流过程就会比较复杂。事物、事件、经历和情感之所以有它们现在的名称,是因为社会中的人们凭主观去决定如何给它们命名。
另一个原因,由于语言的线性特征只允许我们在一个时间谈论一个原则,不论是社交谈话还是正式会谈,每一个交流事件都发生在某一时空内,时间安排也影响着交流本身。各种因素一直在持续地互相影响着,就像是一段连续的电影画面,而不是静止的图片。在我们进行交流的时候,言语和行为不会凝结不动,总在不停地变化。
量子物理学家大卫·玻姆深深地为意识如何影响现实而着迷。他认为语言以一种强有力的、细微的方式将我们的世界建构为碎片化的和静态的。思想倾向于在我们的脑海中创造一个固定的结构,这会将动态的事物固定化。
大卫·玻姆用一个慢动作的方式来说一个名词,这是指我们的思想是怎样缓慢地固定化的。举个例子来说,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的这一页很显然是一个固定的存在,但是我们都知道就在这一刻这一页都在发生着变化,它无疑正处在逐渐变为灰尘的过程中。
语言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不仅是得以分享观点、感受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运用文字去表达目的和观点,还能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声音不可及的时空的人们共享知识、相互交流,这样我们就不需要重复他人的劳动。因为语言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建构和交流文学中的奇思妙想和神话中的深刻寓意。将我们的知识、梦想、记忆传递给后人,社会进步才成为可能。
有的时候,沉默是一种伟大的交流艺术。人类交往中的许多甚至绝大多数关键的意义是由触摸、眼神、声音的细微差别、手势传达出来的。人们都会自觉地去判断别人的内心状态,经常是不用语言表达的状态。写在脸上,闪现在眼睛里,无须言传,就能让人领会到这些感情。我们可能口出谎言,但我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渗透出背叛的信号。羞耻感不仅是一种装饰品,它也是美德的卫士。
对计算机互联网来说,计算机所能识别的语言就是计算机语言,它其实是一组命令,一组以数字代码为形式的命令。用户的任何一个命令要转换成计算机能接受的指令必须由一种计算机语言来实现,而这种转换却必须依靠程序来实现。只有当能够用单个命令来激活这些所有基本操作的时候,计算机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功能更强并且更有意义的命令集合便称为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使得互联网不断发展,成为技术驱动的核心,如今互联网已经满足了人们的读写视听需求。对于未来,技术的驱动使我们可能不仅看到和听到发生在远方的事情,还应该能触碰和感受到它们;利用比特和字节构建的数据网络,精确传递等同于人类触觉的感受。这就使可以感受的、触觉的互联网将成为现实。
我们来看看,相比其他,触觉是最早发育成熟的感觉。它在胚胎期的最后阶段产生,并早在眼睛、耳朵和高层中枢大脑开始发挥作用之前就已经形成。婴儿出生后不久,开始用其他感官来理解现实世界。
触觉越来越回归,在人的感官里面来说是最重要的,借助新技术在传播媒介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首先我们看到,触觉的产生想必是生命进化过程中无比重大的事件,触觉是皮肤觉中的一种,是轻微的机械刺激使皮肤浅层感受器兴奋而引起的感觉。
这是一种在动物界广泛分布的原始感觉,是最亲密的连接,也是人的肉体和感情系统原始本能的需要。触觉感受器在头面、嘴唇、舌和手指等部位的分布都极为丰富。
比如平时我们借助互联网可以传输语音、视频这类文件进行远程交流,这些就类似语音视频互联网,而触觉互联网则是传输触觉数据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传输触觉实现彼此更高层次的远程交流。以前音视频无法实现类似见面握手这类触觉效果,而现在基于高速宽带存在的触觉互联网则可以让网上的会面如亲临实境。
触觉互联网可以实现远程触摸感觉,这样原来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触摸才能实现的操作,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轻松实现。这种技术的出现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对于商业而言,这种远程触摸体验也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人们可以提前消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