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新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3 声誉是心灵的关切 会爆发自豪感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xiào)。

夫(fú)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

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

死矣!

夫慈,

以站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主旨:啬是就物质层面而言用于行事;俭是就精神层面而言用于处世。旨在教人以三宝作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

天下人都说我的“德”大,其大“德”好似不像大。因为大“德”不显,所以好似不像大。如果像大,那我的“德”就早已显得渺小了啊!我有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三件法宝,人们不仅应当持有它,而且还应当长期保住它:第一件法宝叫做“慈”;第二件法宝叫做“俭”;第三件法宝叫做“不敢为天下先”。

因为慈,所以能够勇敢;因为俭,所以能够广大;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够成为天下民众的首领或榜样。现在如果人们舍弃慈而又求取勇敢,舍弃俭而又求取广大,舍弃后己而又求取人先,那么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慈用它来征战就必定能获胜,用它来守卫就必定能巩固。上天以及天下的人民将要救济谁,就会用慈来护卫他。

在现在社会中,任何人都怀有获得声望、荣誉的潜在抱负,一旦对声望的需求爆发出来,便会出现自豪感。声望、荣誉的要求可能会影响到权力结构的外在表现。而这也是所有产品的本质需求,无论是用媒体还是名人代言的影响力,都是来为产品背书说话,用第三方的公信力来给予表达。

文化声望和权力声望密切相关。人追求权力并非仅仅为了在经济上使自己富有。权力包括经济权力本身就会受到珍视。追求权力往往也是为了它所需要的社会荣誉。然而,并非所有的权力都需要社会荣誉,极为常见的是,“纯经济”权力,特别是“赤裸裸的”金钱权力,绝不会被承认为社会荣誉的基础。权力也不是社会荣誉的唯一基础。

在一个共同体中参与社会荣誉分配的典型群体之间会形成一种社会荣誉分配方式,即“身份秩序”。经济秩序意味着经济货物与服务的分配和利用方式,身份秩序会受到它的有力影响,并会转而对它产生反作用。《经济与社会》第1063页第二段

财产本身并不会始终被认为是一种身份资格,但却有荣誉的优先权。竞技明星即是特例,但持续性财富,世代世袭就会成为一种荣誉性。

在一切事物中,“名誉和耻辱”一旦人们喜欢上它们,是最能刺激心灵之物。将骄傲与谦卑的这些原始的缘由排除在外,还有一种次生的缘由,那就算其他人的观点,对感情也有相同的影响。我们的名誉、声望、名声,都是关于非常重要关系的一些考虑。甚至骄傲的其他缘由,像德、美丽与财富,倘若没有别人的观点来配合,那么它们的影响也就特别小了。

就像愤怒(也就是伴有恨的那种欲望)是对于所恨的人的痛苦的一种欲望与对他的快乐的一种厌恶一样,慈善(也就是伴有爱的那种欲望)是对于所爱的人的快乐的一种欲望与对他的痛苦的一种厌恶。所以,与慈善相类似的就是希望他人享受快乐与厌恶他人遭受苦难的心理;而与愤怒相应的就是希望他不幸与厌恶他快乐的心理。然而希望他人享受快乐与厌恶他人遭受苦难的心理就是怜悯,而与此相反的欲望就是恶意。

故而,怜悯就同慈善相关联,而恶意就同愤怒相关联。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之所以怜悯与恶意的情感就是借这种连锁而与爱和恨联系起来的,是因为慈善借一种自然的与最初的性质与爱发生联系,而愤怒又借相同性质与恨发生联系。

人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之所以普遍做出诚实的行为,人们之所以把强调和鞭策自己要正直、诚实行事的座右铭置之案头,主要就是迫于这两种外在的因素:第一是法律秩序,借助于法律秩序,国家权力才可以保护每一个人的权利;第二是在社会上立足和谋生所公认的必需的良好的名声,或者公民荣誉。借助于这一名声,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才会受到社会公众言论的监视。

社会公众言论是严格、不讲情面的,它们绝不会原谅人们在诚信方面走错哪怕半步,而是让这犯错(罪)之人永远带上那无法洗刷掉的污点,直至这个人死去为止。

公众言论这样的处置,其实甚具智慧,因为公众言论根据的是这一根本原则:“先有本质,后有这些本质的发挥”和因此这一深信不疑的看法:一个人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一个人只要有过一次行为,那在完全相同的情形里,他不可避免又将会做出同样的行为,正是这两个卫兵监察着公众做出诚实的行为。在中国,一切信任,一切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

一个富有财富的赞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个富有的人凭借其光鲜亮丽的衣着、家具摆设或者房屋等,给我们传来直接的愉快。其二,我们对于从他的乐善好施中获取利益的希望。其三,他本人从中得到的欢乐与利益,通过同情也引发了我们的愉悦。

无论将对富人与大人物的尊敬归于这三条中的部分还是全部,我们总能看清那些产生德与恶的感觉的原则的痕迹。乍看之下,大部分人将对富人的尊敬归于利己心与得到利益的希望。

但是既然我们的尊敬或恭敬确实不仅仅是出于自己能够谋求利益的希望,因此很显然,那种尊敬情绪的发生,必定是由于我们对那些依靠于他们并与之有直接关系的人们的同情。大财富或者权力非常大时,我们尊敬的另一来源为,他们凭借其可能出现的众多和重要的结果而引发我们心灵的关切。《人性论》第415页第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