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巾环

冠梳用于女子,而男子头戴头巾或帽子上系束用的巾环也有非常精致的花卉图案。例如,湖南省临沭县柏枝乡窖藏中出土的一对用薄银片打制的折枝花卉纹巾环〔2.57〕,直径3.5厘米,高0.8厘米,重4克,一枝菊花、一枝茶花分饰于银环两边,另外两边的花叶之侧各有一个小孔。又如,江西省博物馆藏江西安义县石鼻山南宋李硕人墓出土一枚荔枝纹金巾环〔2.58〕。该物制作甚是精致。它是先用金片围成一个直径2.6厘米的环形框,再在金片的框里安排五组缠枝荔枝,薄金片为叶,细金代条为枝,穿起五颗锤成形的荔枝果,拢起的叶边和荔枝的表面均装饰细密的金粟粒。环之背光素无纹,惟于扁平的表面焊接一对如意式小系。肖发标:《华贵绚丽——江西出土金器撷珍》,载《南方文物》,2006(2),108页。

2.57 银折枝花卉纹巾环

2.58 [南宋]荔枝纹金巾环

除了鲜花、瓜果,也还有竹节形,如苏州博物馆所藏的元末明初张士诚母曹氏墓〔2.59〕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博物馆:《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载《考古》,1965(6)。和北京丰台区金代乌古伦窝伦墓出土巾环〔2.60〕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玉器卷》,图一〇九,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除了玉质外,还有黄金制成的竹节形巾环。其实物如黑龙江阿城巨源乡出土的金代齐国王完颜晏与王妃墓出土的王妃头巾后侧部的一对竹节形金巾环〔2.61〕、吉林扶余辽金墓出土的一对竹节形金巾环(外径2.8厘米、内径1.8厘米、厚0.6厘米)吉林省博物馆:《吉林省扶余县的一座辽金墓》,载《考古》,1963(11)。和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墓出土的竹节形巾环〔2.6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金代皇陵》,77页,彩版一三:3,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这三个竹节形巾环外形几乎完全一样。其外侧为圆面,内侧为底平的竹节形。在其竹节上还錾刻有芽结,十分逼真。区别处只是北京房山出土巾环的竹节为七节,比前两者少了一节。以上三例竹节形金巾环,应即《金史·舆服志》记载“花珠冠”后侧的“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元]脱脱等《金史·舆服志》卷四十三,第三册,9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说文》:“窠,空也。”[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603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可知其质地都应为金箔錾刻打造成竹节形的中空巾环。据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一云,宣和方士烧水银为黄金,铸为钱,“汴梁下,钱归内府,海陵以赐幸臣,得者以为帽环。”[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603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虽方士烧水银为黄金只是一说,但金人用金钱熔铸巾环,似正可以与前者相印证。

2.59 [元]十节竹节形巾环苏州博物馆藏

2.60 [金]六节花瓣形玉巾环(直径4.9厘米)

2.61 [金]王妃头巾(外径4.72厘米、内径3.55厘米,金竹节外径0.75厘米、竹节中段0.425厘米)

2.62 [金]七节竹节形巾环(直径4厘米)

在中原地区,巾帽只是一种不入礼仪场合的日常燕居首服,因此,其装饰比较朴素简单。而北方金人统治者则无论日常和礼仪场合都以头巾裹首,甚至包括金主完颜晏在金上京乾元殿也是“头裹皂头巾,带后垂”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甲集·宣政上帙二〇引。。金人头巾名曰“蹋鸱”[宋]周煇《北辕录》说:“金人无贵贱,皆着尖头靴,所顶巾谓之蹋鸱。”,属软体帽,需用巾带戴束收,所以巾环就成为金人头上的装饰重点,加之对玉的喜好,更是促成了金人在巾环上的精雕细琢。

据《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载,宋人联合元兵夹攻金人于蔡州,缴获了众多“亡金宝物”,其中有“碾玉巾环”《宋史·舆服志》载:“碾玉巾环一,桦皮龙饰角弓一,金龙环刀一,红丝靠枕一,佩玉大环一,皆非臣庶服用之物。”[元]脱脱等:朱史·舆服志》卷一五四,35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碾”为打磨、雕琢之义《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这块玉上尖下圆,甚是不好,只好碾一个南海观音。”又《水浒传》第二回:“那端王起身浄手,偶来书院里少歇,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碾玉巾环,即雕刻精美纹样的玉质巾环,时称“玉屏花”[明]范镰《云间据目抄》卷二:“丙戌万历十四年以来,皆用不唐不晋之巾,两边玉屏花一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陈居中绘《文姬归汉图》〔2.63〕和宋人所绘《文姬归汉图》中蔡文姬头戴的冠式〔2.64〕与阿城金墓中的颇为相似〔2.61〕。该冠后侧部的玉屏花和冠后垂下长长罗带也有描绘。

2.63 [南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局部

2.64 [宋]佚名《文姬归汉》

金人玉屏花也有折枝竹纹的,如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墓出土镂雕折枝竹节形巾环〔2.65〕。它是由盘卷的竹枝和三片竹叶组成,竹梢朝外,通体镂空。其盘卷竹枝所形成的孔洞可穿入巾带,竹叶、竹枝和竹梢间的小孔用于向头巾上缚结。张先得、黄秀纯:《北京市房山县发现石撑墓》,载《文物》,1977(6)。竹子是中国重要的物产之一。它既是做房子的建筑材料,也是造纸的原材料。竹枝竿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备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金人玉屏花以折枝竹为纹,应是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所致。

2.65 [金]竹枝形玉屏花

在明代,巾帽仍旧在士人阶层流行。除宫廷外,明代民间佩戴玉器的风气很盛行。这导致明人头部饰玉的风气。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称士人方巾“侧缀以两大玉环”[明]陆粲、顾起元:《庚巳编·客座赘语》,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但考察图像,上海博物馆藏明代项圣谟、张琦绘《尚友图》中红色道袍人物头巾两侧即有片状白色装饰〔2.66〕。此外,在明代官员的画像中也有头戴头巾两侧装饰玉屏花的图像 John E.Vollmer:Silk for Thrones and Altars—Chinese Costumes and Texiles, p.34,Myrna Myers,2003.〔2.67〕。其实物如湖北钟梁明梁庄王墓出土清白玉折枝牡丹玉屏花〔2.68〕。玉屏花还有花卉的折枝纹样,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枚折枝樱桃玉屏花〔2.69〕,枝杆折曲成椭圆形,可穿巾带。《中国玉器全集》第5卷,图90,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

2.66 [明]项圣谟、张琦《尚友》纵38.1厘米、横25.5厘米

2.67 明代官员画像中玉屏花像

2.68 [明]白玉折枝牡丹玉屏花

2.69 折枝樱桃玉屏花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玉屏花,还有一种类似的玉逍遥玉饰件。其形状为单体左右对称,一般装饰于金人巾帽后部。关于这种玉饰件的定名,有学者称之为纳言赵评春、迟本毅:《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伊葆力、郭聪:《金代皇后的“花株冠”与“纳言”——房山金太祖陵出土文物管窥》,载《北京文博》,2004(7)。,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玉逍遥”孙机:《玉屏花与玉逍遥》,载《文物》,2006(10)。。其关键在于玉饰件所在冠帽的名称。称其纳言者,是根据《金史·舆服志》皇后花株冠的后面饰有“纳言”《金史·舆服志》:“皇后冠服。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衬金红罗托里,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衔穗一朵,前后有花株各十有二,及孔雀、云鹤、王母仙人队、浮动插瓣等,后有纳言,上有金蝉金两博鬓。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后有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又《宋史·舆服志》记载宋仁宗时,“造冠冕,减珍华”,以“纳言元(原)用玉制,今用青罗画出龙鳞锦”[元]脱脱等:《宋史·舆服志》卷一五一,352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又载中兴之后官员所戴“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元]脱脱等:《宋史·舆服志》卷一五二,35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称其玉逍遥者,是根据《金史·舆服志》:“妇人服裙……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此皆辽服也,金亦袭之。”[元]脱脱等:《金史》卷四十三,第三册,9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纳言和玉逍遥都是指同一物,只是置于不同首服之上的不同名称。

除了禽鸟题材外,金代“玉逍遥”花卉内容,如北京房山金墓出土的折枝八瓣花(聚八仙花,也称“琼花”)玉逍遥〔2.70〕。这件折枝玉巾环通体镂空透雕,造型呈扁椭圆形。造型设计精巧,两丛折枝八瓣花构成的花头并列在玉逍遥上部,其花形饱满,生动写实。两个折枝向上缠交在一起,宛如花篮的精美提梁。花的枝叶依形而生,偃仰翻转,自然生动。透露空间,穿插交织,激活了规整的对称式构图,给人以圆满富贵的感觉。

2.70 [金]折枝八瓣花玉逍遥

宋朝官员在官帽背后装饰玉逍遥的样子如南宋陈居中绘《文姬归汉图》中身穿朱衣朱裳朝服的宋朝官员。在其头上戴的黑色官帽的后山部有一根纵向贯穿的红色丝带。其中部就穿缀了一个白色玉饰件。这个玉饰件很可能就是《宋史·舆服志》中记载的“纳言”。其制在前朝服饰中不曾见到,应是受金人服饰文化影响的结果。

到了明代,又流行一种玉结子的冠上饰物。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谈到士人巾履时言:“南都服饰,在庆、历前尤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于是士大夫所戴其名甚伙,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巾之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缾。”[明]陆粲、顾起元撰:《庚巳编·客座赘语》,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所谓“玉结子”“玉花瓶”皆为片状的玉饰。其形象如头戴飘飘巾的明曾鲸绘《顾梦游像》〔2.71〕和明人绘《夏完淳像》〔2.72〕中的人物头部前巾檐上缝缀的“玉结子”。其式样特点是背面中部有缝缀结构,形状主要有玉花形片、玉“工”形片、玉方形片、玉圆形片。其中,玉花形片主要有外廓呈圆形的秋葵、菊瓣,外廓随形的牡丹、玉簪花〔2.73〕等。其花瓣纹样复杂,充分展示了在商业经济冲击下的明代服饰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71 [明]曾鲸《顾梦游像》

2.72 [明]《夏完淳像》

2.73 [明]镂雕折枝玉簪花结子

此外,明代王圻《三才图会》〔2.74〕所示汉巾和《大明会典》所示冕冠〔2.75〕的正前方也都四合云纹形的饰件。虽不知其材质如何,但无外乎金、玉、镏金或金镶玉等工艺。在韩国传统服饰中也类似的饰件,其名曰“贯子”。在韩国首尔檀国大学校石宙善博物馆中就有数件“贯子”实物〔2.76〕石宙善:《冠帽与首饰》,见《民俗学资料[四]》,51页,首尔,韩国首尔檀国大学校出版部,1993。。其材质有玉、金等,造型各异。

2.74 [明]王圻《三才会》中汉巾

2.75 《大明会典》绘冕冠

2.76 “贯子”实物韩国首尔檀国大学校石宙善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