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名医干祖望耳鼻喉科临证精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博采众方,继承创新

1.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与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干老在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如用麻黄汤、桂枝汤、真武汤、小青龙汤治疗肺气虚寒或脾肾阳虚型过敏性鼻炎,见鼻黏膜苍白,鼻涕,清稀量多,或伴有哮喘遇寒而发作加重者,轻症属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可用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温肺而宣通鼻窍;兼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动则喘息者属脾肾阳虚,可用真武汤、小青龙汤温补脾肾,止嚏敛涕;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鼻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性喉炎;泽泻汤治疗梅尼埃病;五苓散、防己黄芪汤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独参汤、四逆汤、黄土汤治疗鼻出血;猪肤汤治疗慢性咽炎;半夏厚朴汤、甘草小麦大枣汤治疗梅核气;桂枝茯苓丸治疗声带息肉;百合地黄汤治疗干燥性鼻炎、萎缩性咽炎;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等,都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运用古方名方,如三拗汤、二陈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龙胆泻肝汤治疗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七星剑汤治疗耳、鼻疖肿,六味地黄汤治疗慢性咽炎等,也在临床广泛运用。
2.干老在临床上还善于创新,如他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的“冲击疗法”、“泻离填坎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脱敏汤”、“截敏汤”,治疗慢性咽炎的“健脾益气法”、“轻清轻养法”等等。针对咽鼓管阻塞、气压变化而致航空性中耳炎,他创制经验方“升清流气饮”(药物组成为:升麻3g,柴胡3g,黄芪10g,青皮6g,木香3g,乌药6g,川芎3g,蔓荆子6g,菖蒲3g),是根据《疮疡经验全书》中20首“流气饮”,结合航空性中耳炎有气闭、气滞的特点化裁而成。针对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色红,并有口干、舌红、苔黄等热象表现,这种证候被干祖望教授称为肺热证。治疗此证,他创制了一个专门的方剂,名为“脱敏汤”,其组成为:茜草、紫草、墨旱莲、徐长卿、蝉蜕。临床应用时还可配伍桑皮、黄芩、枇杷叶等。他灵活运用先贤经验于临床,如“鼻塞治心”、“耳聋治肺”等,并触类旁通,以古方归脾汤新裁,改用五味子、酸枣仁、山药、当归、龙眼肉为五味合剂,治疗眩晕症,在临床取得很好的效果。
3.干老还提出了耳鼻咽喉科的“脾胃学说”,他认为,虽然五官的归经属脏不同,例如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等等,但这些器官都位于人体头面部,都属于“空清之窍”,有赖于人体清阳之气上升而营养之,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清阳出上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胃主降。清阳上升,浊阴下降,须依赖脾胃之运化功能。金代名医李东垣则提出:“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干祖望教授认为这些理论对五官科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健脾补土,益气升阳之法是五官科的重要治疗法则。临床上对于耳鼻咽喉科疾病患者,脾气虚弱,稍一劳累即发作或加重,病变局部肿胀、色淡,分泌物清稀,伴有面色 白,头晕、语声无力,食少,大便溏薄、肢倦乏力,舌质淡胖,脉细弱等,即可采用此法,选方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为主。像慢性咽炎,以前医生只知用养阴的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咽喉干燥,不知有些病人咽部干燥是由于脾气不足,津液不能上承而造成的,对于这些病人,用凉性的养阴药只会加重病情,必须用健脾益气的方法才有效。又如慢性鼻炎,不能仅用温阳来缓解鼻塞不通,还需考虑脾虚不足,清阳不升,而加用益气升清通窍之品;慢性中耳炎耳内潮湿、分泌物清稀等,亦应采用健脾化湿法治疗。
4.痰之为病,在耳鼻咽喉科颇为常见。干祖望教授对痰证的治疗尤有心得,积数十年经验,制订了治痰九法。他认为痰的含义并不限于咽喉、气管的分泌物,广而言之,体内一切败津腐液皆属于痰。还有一部分有形的结块、无形的经络阻滞亦可责之于痰。9种方法如下:
(1)蠲风痰:风痰即风邪侵犯之后产生之痰。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别,中风之类属于前者,耳鼻咽喉科所见风痰证以后者为多,如《医学入门》所谓:“风痰,外感贼邪。”此类风痰证病程较短。常见于喉痹、喉风、喉喑等疾病,症状有:痰质清稀,或伴发热、恶风,往往还有咳嗽等肺经症状。此法选用加味六味汤,常用药如荆芥、防风、僵蚕、薄荷、桔梗、陈皮、紫菀、杏仁、枇杷叶等。
(2)温寒痰:寒痰常见于喉痹、喉喑。症状有:咯痰清稀,色白或灰。治疗寒痰要用温法,取《医宗必读》的理中化痰汤加减。常用药如干姜、半夏、白术、茯苓、苏子、高良姜、小茴香等。
(3)清热痰:《医学入门》说:“热痰,因厚味积热或外感邪热所致。”热痰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殊为多见,尤其是咽喉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等。症状有:咽喉痰多,色黄而稠,或有咽痛,黏膜深红,甚至化脓。干祖望教授认为,“火为痰之本,痰是火之标”,欲治热痰,清火为先。选用清气化痰丸之类。常用药如浙贝母、竹茹、天竺黄、胆南星、枳壳、黛蛤散、黄芩、山慈菇等。
(4)润燥痰:燥痰一证,诸科少见,喉科独多。燥痰之生,关键在于虚火上炎,肺津不足。症状特点为:咽喉有痰却难咯出,或咯出少量黏丝样痰,常作“吭、喀”清嗓。检查患者的咽部,可见其黏膜干燥,甚或萎缩。治疗燥痰,确非易举:化痰不可香燥,生津又戒寒凉。对此,干祖望教授取用《罗氏会约医镜》的清燥汤加减。常用药如川贝母、瓜蒌仁、沙参、麦冬、百合、天花粉、青果、桔梗、竹茹等。除了上述药物以外,尚可取梨汁或萝卜汁作为食疗,效果也很好。
(5)理湿痰:湿痰亦常见。凡耳鼻咽喉的分泌物黏稠、量多者均可从湿痰论治,如耳闭、鼻息肉、鼻渊、口糜,也可目为湿痰证候特点:分泌物黏稠、量多、色白或灰,头重昏蒙,胸闷泛恶,口中黏腻,或有甘味,舌苔白腻。选用二陈汤及其类方。常用药如半夏、陈皮、佛手、枳壳、茯苓、前胡、白芥子等。
(6)攻顽痰:顽痰在耳鼻咽喉多种疾病都可见到,较典型的是一种慢性喉病——室带长期肥厚。干祖望教授认为,这类疾患往往在舌苔脉象均无明显变化,但局部病变属久不能化之痰,必用攻法。方选礞石滚痰丸,配伍消痰散瘀之品。常用药如礞石、沉香、大黄、海藻、海浮石、海蛤粉、鳖甲、穿山甲等。
(7)消结痰:所谓结痰,指痰浊结聚而成有形之物者,在耳鼻咽喉科有会厌溪囊肿、咽部潴积性囊肿、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室带肥厚等。症状表现因结痰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各异,临床上主要根据局部检查而确诊。方选四海软坚汤。常用药如海藻、海螵蛸、海浮石、昆布、山慈菇等。
(8)健脾制痰:《医宗必读》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痰证日久兼见脾虚不运的表现,如食少、胸脘痞闷、便溏、四肢乏力等,应健脾制痰。方选六君子汤。常用药如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佛手、香橼、金沸草等。
(9)益肾制痰:《医贯》对此法论述最详:“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肾虚生痰有两种情况:一是肾阳虚,无火;二是肾阴虚,有火。肾虚无火者取金匮肾气丸,阴虚火动者用六味地黄丸。不过,干祖望教授认为,此证属无火者多,抓住分泌物清稀、量多无制这一关键,用温补肾阳法常常奏效。常用药如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茯苓、益智仁、菟丝子、补骨脂等。
此外,要注意的是痰证往往同其他证候(如气滞、血瘀等)夹杂出现,所以临证还必须分别各种证候的主次,变通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