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支气管扩张(3例)
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是指一支或多支近端支气管和中等大小支气管管壁组织破坏造成不可逆性扩张,出现以间歇性咳血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属于中医咳嗽、咯血、肺痈、肺痨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因痰湿伏肺,复遇外邪侵入,或肝火犯肺,引动内伏之痰湿,导致肺气上逆,热伤肺络所致。其病位初起属肺,渐可累及肝脾,日久累及心肾。病性以本虚标实,虚实兼夹为多。
1.风寒化热伤络证
患者李某,女性,40岁,长沙人。
【初诊】2011年8月24日。
[主诉]咳嗽反复7天,痰中带血3天。
[临床表现]患者7天前突然出现咳嗽,当时未予重视,3天前痰中带血,遂来就诊。现咳嗽,咯白色黏痰,痰中带少量鲜红血块,量不多,咽痒,口干不苦,胸不闷痛,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细滑。
胸部CT示右侧肺支气管扩张,右肺门及右下肺炎症。鼻咽镜检查无明显异常。
[诊断]中医病名:咳血。中医辨证:风寒化热伤络证。
西医病名: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
[治法]疏风清热,清络止血。
[方药]宁肺杏苏汤合补络补管汤加减。
紫苏叶7g,杏仁10g,薄荷10g,蝉蜕10g,法半夏10g,蜜紫菀10g,桔梗10g,鱼腥草30g,青黛10g(布包),山茱萸15g,三七超微(5g)1包,龙骨15g(布包先煎),生牡蛎15g(布包先煎),白及10g,甘草5g。7剂。
【二诊】2011年8月31日。服上方后无明显咳嗽,痰血消失,稍感颈胀、手麻,口不干苦,咽不痒,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肺络之热已清,拟改用健脾益肺、化痰清热之法以巩固疗效。用宁肺六君汤加减。
党参10g,土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五味子5g,紫菀10g,百部10g,鱼腥草30g,重楼10g,鹿衔草30g,姜黄10g,威灵仙30g,桔梗10g,炙甘草6g。7剂。
【三诊】2011年9月7日。无明显自觉症状,颈不胀,手不麻,口不苦,纳食及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仍守原法以善后。用宁肺六君汤加减。
党参10g,土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五味子5g,紫菀10g,百部10g,鱼腥草30g,重楼10g,浙贝母10g,桔梗10g,炙甘草6g。7剂。
【结果】患者于2012年7月4日因支气管扩张咯血复发而来就诊,仍用8月24日方加减以取效。
【按】此案患者起病7天以咳嗽为主症,即《素问·宣明五气》所谓“五气所病……肺为咳”,显然病位在肺;见症咽痒而不痛,口干而不苦,舌质不红,脉浮而不兼数,其病因仍考虑为风寒,因风邪为病,夹寒者居多,正如《景岳全书·咳嗽》所谓“外感之嗽,必因风寒”之意;出现痰中带血者,乃因病邪“久则传里,变为郁咳”(《证治汇补·咳嗽》),邪郁化热,伤及肺络所致,即《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本病论》所谓“民病上热,喘嗽血溢”之意。其治疗用紫苏叶、薄荷、蝉蜕疏风散寒,解表透邪;杏仁、法半夏降逆化痰;紫菀、桔梗化痰止咳;鱼腥草、青黛清热止血;甘草清利咽喉;配合用张锡纯之补络补管汤加白及以止血。服药后痰血很快消失,然后用健脾化痰之剂以善后。
2.风热伤络证
患者刘某,女性,56岁,长沙人。
【初诊】2012年2月28日。
[主诉]咳血反复发作5年,复作半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近5年来反复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多次去多家医院就诊,经胸部X线片、CT及磁共振(MR)等检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经各种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咳血仍时有发作。半个月前因感冒后咳嗽,随即痰中带血,经自购药治疗未能缓解。现咳吐鲜红色痰,夜间为多,质稀,不气促,咽痒,时胸闷,口苦,纳食可,大便干,小便夜3~4次,睡眠差,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浮细滑数。
痰培养无抗酸杆菌生长。
[诊断]中医病名:咳血。中医辨证:风热伤络证。
西医病名:支气管扩张。
[治法]疏风清热,清络止血。
[方药]桑菊饮合补络补管汤加减。
桑叶10g,菊花15g,桔梗10g,连翘10g,杏仁10g,薄荷10g,鱼腥草30g,重楼10g,青黛10g(布包),侧柏炭10g,山茱萸15g,三七超微(5g)1包,龙骨15g(布包先煎),生牡蛎15g(布包先煎),白及10g,仙鹤草30g,甘草6g。7剂。
【二诊】2012年3月7日。咳血已止,仍稍咳,夜间有痰,咽痒,口苦不干,脘胀,大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仍用原方以巩固疗效。用桑菊饮合补络补管汤加减。
桑叶10g,菊花15g,桔梗10g,连翘10g,杏仁10g,薄荷10g,鱼腥草30g,青黛10g(布包),侧柏炭10g,瓜蒌仁6g,山茱萸15g,三七超微(5g)1包,龙骨15g(布包先煎),生牡蛎15g(布包先煎),白及10g,甘草6g。7剂。
【结果】未再来就诊。
【按】此案反复出现咳血,乃热伤肺络所致,正如《医述·吐痰血》所谓“若血如红缕,从痰中咳出者,此肺络受热伤之血也”。热清则咳血停止,热重则咳血出现。此次发病乃因感冒诱发,且见口苦、便干等热象,显然乃风热为病;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浮细滑数,也支持风热伤络的辨证。其治疗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散热,解表透邪;鱼腥草、重楼、青黛清热凉血;桔梗、杏仁、甘草化痰止咳;配合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补络补管汤加侧柏叶炭、白及、仙鹤草补络止血。邪祛则热清,络安则血止。
3.寒饮化热壅肺证
患者杨某,女性,42岁,湘阴县人。
【初诊】2009年12月23日。
[主诉]咳喘反复发作10年,加重并咯血7个月,复发12天。
[临床表现]患者近10年来反复出现咳嗽气喘,曾在多家医院就诊,经胸部X线片、肺功能等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经治疗后症状仍存。今年5月份以来症状加重,并出现痰中带血,遂于5月、8月、11月曾3次在某医院住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经用多种药物(不详)治疗,痰血消失而出院。12天前因饮食未注意而上症复作,现发作性咳喘,痰色黄涎状,时带血丝,动则气促尤甚,动则自汗,不能平卧,口干苦,胸闷,大小便正常,舌质黯红,苔黄厚,脉浮滑。满月脸(目前已服泼尼松每日15mg1个月)。
胸部CT示双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多发性肺脓疡,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诊断]中医病名:喘证、肺痈。中医辨证:寒饮化热壅肺证。
西医病名:支气管扩张并感染、肺脓疡、胸腔积液。
[治法]涤饮化痰,清热止血,宣肺平喘。
[方药]加减定喘汤加减。
炙麻黄6g,白果10g,炙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黄芩10g,薄荷10g,地龙10g,鱼腥草30g,青黛10g(布包),蚤休15g,白茅根30g,三七粉3g(分冲),葶苈子10g,车前子15g(布包),猪苓10g,茯苓皮30g。14剂。
【二诊】2010年3月11日。服上方后咳喘减轻,痰血消失,患者自己在当地仍间断服用,病情一直稳定。3天前因受凉感冒而咳喘复作,痰黄稠,不带血丝,能平卧,咽痒,口苦,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黄,脉滑数。拟辨证为痰热壅肺,改用清热化痰法。用宁肺杏苏汤合桑白皮汤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桑白皮15g,黄芩10g,炒栀子6g,黄连5g,紫苏子6g,浙贝母10g,葶苈子6g,鱼腥草30g。20剂。
【三诊】2010年4月1日。咳喘已不明显,咳痰已少,口不苦,纳食及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滑。效不更方,仍守原法加减。用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鱼腥草30g,蚤休15g,青黛10g(布包),蒲公英30g,冬瓜子30g,薏苡仁30g,野荞麦根30g,葶苈子6g。20剂。
【结果】未再就诊。
【按】此案反复咳喘已近10年,乃因肺失宣降,津液不能输布,聚生痰饮,痰饮停肺,故“肺病喘咳”(《素问·标本病传论》)。有时痰中带血者,则乃邪郁于内,久而化热,灼伤肺络所致,即《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本病论》所谓“民病上热,喘嗽血溢”之意。表明患者体内素来蕴伏着饮邪与热邪。此次乃因饮食未注意而复发,显然系辛辣煎煿食物助火发病所致。在辨证时要注意4个方面,一是喘促而不能平卧,乃寒饮内伏于肺所致,即《素问·逆调论》所谓“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二是痰黄而有时带血丝,且伴口干苦、舌质兼红、苔兼黄等症状,乃因邪郁化热,灼伤血络之故;三是舌质偏黯,有久病入络之虞;四是动则自汗,由于“肺主一身之皮毛”(《素问·痿论》),并且“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乃因肺热内郁,迫津外出所致,不能辨证为脾肺气虚、卫表不固。其治疗用麻黄、薄荷宣肺平喘;葶苈子、车前子、猪苓、茯苓皮利水蠲饮;法半夏、款冬花化痰止咳;白果敛肺,并监制麻黄之辛散;桑白皮、地龙清热平喘;黄芩、鱼腥草、青黛、蚤休清热解毒;白茅根清热止血;三七粉化瘀止血。痰血消失后,改用清热化痰之剂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