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医肿瘤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肿瘤康复医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康复的整体性和辨证康复的理念,最终达到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目的,“扶正”治疗应贯穿康复的始终。
一、整体康复
(一)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成为协调、统一的整体。这一思想对中医肿瘤康复具有指导意义。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即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脏腑的安危。按中医学观点,心主神明,既有精神、意志、思维活动功能,同时它又可因过度的情志波动而患病。正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出此可见,关于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中国传统医学曾有其独特的阐释。据不完全统计,肿瘤患者发病前,约有一半患者受到不良情绪方向的打击。近年来,医学界明确共识现代临床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尤其是在康复医学中,心理康复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中国古典医籍对“心”的生理作用、“情志因素”致病的论述丰富多彩。而肝主疏泄,对气机调畅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内心所主以外,与肝的关系也很密切。若长期抑郁,闷闷不乐,肝失调畅,肝气抑郁,同样也导致癌瘤的发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激,均可致病。而脏腑之间,又相互影响,如肝出现“肝火”,可传入心,而见心肝火旺,烦躁易怒;传入肺,即肝火犯肺,而见胁痛咯血;亦可传入胃,即肝火犯胃,而见脘痛泛酸,甚至呕血。中医康复治疗学还应注意整体调养,如反对过分安逸,强调四肢要适当运动:因脾主四肢,四肢活动能加快脾的运化,使水谷精微得以很好地吸收,进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以上说明了脏腑与情志、形体之间相互影响、协调统一的整体性,也决定了中医康复应从机体的整体观入手的必然性。
(二)人与自然界相统一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是自然界生、长、收、藏阴阳变化的体现。人与天地相参应,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自然界同步的阴阳变化规律,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协调稳定。因此,康复治疗必须充分利用四时正常气候,促进和维护身体健康。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明确指出人的生长发育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谓:“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况与周围环境及时相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在康复治疗中要注意因时、因地制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四时养生”法,认为“但因循四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起居有节,则生气不竭,永葆康宁”,皆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功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改造自然环境,以有利于人体的生存和健康。如《寿亲养老新书》说“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可见,天人相应整体观,是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临床医生应注意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引导患者养生康复合于自然之道。
(三)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人是集自然、社会、思维属性为一体的生物,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也产生影响。社会环境包括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语言行为、与亲友或同事等的人际关系,以及整个社会能为康复医疗提供的条件和帮助等方面。个人地位的高下、经济状况贫富的变化、个人欲望的满足与否,以及人际之间的关系,都直接影响着人体精神活动,产生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进而影响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圣人之治病也……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素问·著至教论》强调:“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都要求医生在诊治病人时要注意观察社会因素的作用,在康复医疗中尤应当重视。因此,在肿瘤康复综合治疗中,应适当采用心理社会干预法,其目标是改善癌症病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适应不良,减轻焦虑和担忧,帮助澄清错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减少孤独无助和被人忽视的感觉克服无助感和绝望感,激发起对生活更美好的渴望和责任感。
二、辨证康复
辨证康复理念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特点在中医肿瘤康复学中的具体体现。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康复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和方法。根据临床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医疗原则,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称为辨证康复观。它包括病同证异康复亦异、病异证同康复亦同等内容。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别,致病因素、季节、地区以及疾病阶段、治疗手段等因素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病机变化,从而出现不同的证候。临证康复时就应辨别不同证候,确定适当的康复原则,选择有效的康复方法。如乳腺癌患者,有的以脾肾亏虚为主,有的以气血亏损为主,有的表现为肝气郁结,有的则兼有痰凝、湿浊、血瘀,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和不同的季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症。实施康复治疗辨证时,当首辨其虚损:气虚?血虚?脾虚肾亏?等等,再在扶正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其病邪属性分别治之。有时在不同的疾病中会出现相同的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如乳腺癌和食管癌都可因情志抑郁表现为局部肿块,时欲叹息,两胁胀痛,心烦易怒,病情随情志波动,脉弦等,进行康复治疗时应侧重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使其涵养精神,保持良好情绪和乐观态度。当患者出现焦躁、悲观、抑郁的情绪时,通过心理疏导或心理技术干预、运动、社交以及寻求家庭、朋友和社会支持等方法调解情绪,这就是病异证同,可选择相似的心理干预等康复方法。
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中医肿瘤学对癌症的康复遵照“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法论(遗篇)》说:“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如病已成,则根据中医疾病传变理论,包括病位传变、寒热传变、虚实传变,进行预防性康复工作。根据人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理论对肝癌患者改善脾胃运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促进康复有重大意义。《诸病源候论》曰:“复者,谓复病如初也。”临床上肿瘤的复发、转移往往成为肿瘤患者症状加重、生存质量恶化的转折点。因此根据肿瘤的转移、复发的病性特点,在中医肿瘤康复学中,强调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原则贯穿到综合康复方法中,除了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以外,还可采用健康教育、生活指导、随访督导等方法,使癌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积极采用中医药、运动、养生、饮食、情志调理等方法预防疾病复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