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与评价综述

目前,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学术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还有众多不同视角的评价实践。

一、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学术研究

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纯理论的不多,以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为主。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内涵界定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对省区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并且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界定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

(1)城市环境论。饶会林(1999)以城市环境指代城市经济环境,认为它是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城市建设环境、城市住宅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

(2)环境因素构成。饶会林(1999)、徐康宁等(2003)、付宜强(2007)都按照环境构成性质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并且徐康宁教授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下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城市所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是城市经济发展赖以依托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基础,这些资源综合的优良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

(3)国内外环境。米建国等(2000)、蒋淑晴(2000)都认为经济发展环境包括国外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前者认为国外环境有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国内环境有政策环境、金融环境、货币环境、财政环境、就业环境等;后者从制度环境、政治环境、政策环境及国际环境方面来阐述经济发展环境。

(4)经济发展环境包括投资环境。徐华(2003)、林红斌等(2003)都提到经济发展环境包括投资环境。前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包括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及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后者认为经济发展环境就是投资环境,是指投资所处的自然、物质、经济、社会等条件。

(5)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曹洪军等(2006)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借鉴对环境的系统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科学内涵指的是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区域内,使得区域经济得以有效发展的外部条件,是指围绕着经济主体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并足以影响或制约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各种条件的总称。

(6)以经济有机体为中心的圈层结构。林海(2004)认为经济发展环境是以经济有机体为主体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者形成以经济有机体为中心的圈型层次结构。

(二)关于城市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与方法的研究

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评价需要构建指标体系,但是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的全面指标体系并不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方法很多,但学者们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模型。

(1)指标选取。徐康宁等(2001)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素质、经济运行环境(狭义的经济运行环境)三个领域,然后分别以若干具体指标来描述这三个领域。这样建立的指标体系思路比较清楚、层次比较分明,是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指标评价的重要参考。曹洪军等(2005、2006)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视作一个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基本包括了系统的全部内涵,从社会环境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及经济状况指数来构建指标体系,每个类型下面又有很多具体的指标。付宜强(2007)把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结合威海市具体情况和专家经验判断筛选出42项具体指标。琚兆成(2008)通过对揭阳32个原始变量研究,构建了揭阳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他用该指标体系评价了揭阳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把原始指标按照性质不同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硬环境和社会软环境。

(2)评价方法。牛盼强(2005)构造了一种以客观评价为主、兼顾主观评价的模型,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模型——线性加权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曹洪军等(2005)、付宜强(2007)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研究。徐康宁等(2001)、琚兆成(2008)、刘振(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评价。宋丰骥等(2011)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ArcGIS9.2空间分析与统计功能,对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二、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相关的评价实践

国内外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相关的评价实践近年来比较丰富,尤其是以“皮书”形式出现的各类评价报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内持续了十多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和国外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等。

(一)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成立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连续出版了14个版本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的指标体系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与完善,比较大的框架性调整是在2013年。以下依据调整后的指标体系进行阐述。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目的是:在新经济形势下,致力于认识、培育和提高城市竞争力,以期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资源的聚集和抢夺方面占据有利地位。了解本城市和其他城市的竞争力有助于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

1.城市竞争力内涵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凭借以自身要素与环境为基础所形成的外部经济优势与内部组织效率,不断吸引、控制、转化资源及占领、控制市场,更多、更高效、更快地创造价值,获取经济租金,从而不断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的投入通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产出,城市竞争力的产出又通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反过来影响着城市竞争力的投入。

(1)城市竞争力的产出。

城市竞争力产出方面也可称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城市当前创造价值、获取经济租金的能力。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表现为城市产出的、当前的和短期的竞争成果,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就是城市竞争力产出的、当前的和短期的方面。衡量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有三类指标:生产率、国际市场份额和增长率。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综合长期增长和综合经济效率,即

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F(综合长期增长,综合经济效率)

综合长期增长:城市吸引、占领、争夺、控制资源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潜力及持续性决定于GDP的长期增长。采用GDP连续5年平均增量作为衡量综合长期增长的指标。

综合经济效率:城市的竞争也是综合经济效率的竞争,城市总是力图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产出。采用地均GDP作为衡量综合经济效率的指标。

(2)城市竞争力的过程。

城市竞争力的投入通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即城市的产业体系,转化为城市竞争力的产出。因此,城市产业体系的层次和结构取决于城市对人才和企业的吸引能力,可分解为宜居城市竞争力和宜商城市竞争力。

人的劳动和创造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宜居城市竞争力决定了城市对于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城市的产业体系竞争力,且有

宜居城市竞争力=F(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市政设施)

城市竞争力的过程是城市的单个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形成自身竞争力,并同行业其他企业共同构成单个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又构成城市产业体系竞争力,这就是宜商城市竞争力,且有

宜商城市竞争力=F(企业本体,当地要素,当地需求,制度环境,主体联系,基础设施)

(3)城市竞争力的投入。

城市竞争力投入又称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城市的要素与环境的状况,且有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F(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多元一体的文化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

2.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

依据上述的城市竞争力内涵构建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如表1-1至表1-4所示。

表1-1 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表1-2 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表1-3 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表1-4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3.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

首先采取标准化、指数化、阈值法和百分比等级法四种方法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对城市竞争力总指数、城市竞争力解释指数及城市竞争力分类指数进行计算,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排名。

(二)宜居城市评价报告

宜居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宜居城市进行评价的机构众多,指标和方法多样,评价结果也各异,这些分歧既是对宜居城市内涵理论分歧的折射,也反映了城市发展价值取向的不同。

1.宜居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宜居城市内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王先鹏.国内宜居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住宅产业,2013(1):52-55.王世营等(2010)认为,广义和狭义概念实际上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对宜居城市内涵的不同理解,国外学者大多倾向于狭义概念,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广义概念。王世营,诸大建,臧漫丹.走出宜居城市研究的悖论:概念模型与路径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0(1):42-48.

连接宜居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的桥梁是宜居城市的评价。相对于宜居城市内涵的理解,在宜居城市的评价领域,分歧更为明显,评价的结果也更为多样。目前国内宜居城市评价主要如下。

(1)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做的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零点公众城市宜居指数”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从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三个维度剖析了当前中国城市居民的城市居住生活感受的现状及预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已经发布了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四个年度报告。

(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等所做的《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2007),首创“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指数”,以“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品牌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

(3)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完成,并于2007年4月通过住建部科技司验收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该体系评分以统计数据为主,兼顾公众调查和专家评判。

(4)张文忠领导的研究小组于2006年完成的首部《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报告立足以人为本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宜居指数,从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交通便捷性、自然环境宜人性和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六大维度出发,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宜居发展水平和特征。

2.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

不同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各不相同(见表1-5至表1-8),但都有其合理的成分。

表1-5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做的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

注:来源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网站(http://www.horizonkey.com/)。

表1-6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等提出的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指数指标体系

注:来源于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www.chinacity.org.cn/csph/pingjia/54008.html)。

表1-7 住建部科技司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注:根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整理。

表1-8 张文忠等提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注:根据《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整理。

3.宜居城市的评价方法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制定的“中国城市宜居指数”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权重体系因其所选城市样本量小且以大城市为主,所以主要是通过民众调查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得到,是一种主观评价的方法。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所做的《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2007)在指标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出。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城市样本量大,评价方法以客观为主,兼顾主观。主要采取标准化、指数化、阈值法和百分比等级法等方法,在指标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进而确定宜居城市排名。

张文忠团队所做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兼顾客观与主观,主观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尺度法,在指标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城市宜居指数。

(三)营商环境评价报告

对于营商环境的评价报告,国际上最权威的是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国内的除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的宜商城市竞争力评价外,还有深圳、顺德等城市进行的宜商环境评价。

1.营商环境内涵及其作用

世界银行报告中的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在人才、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任何一个国家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和主导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关键。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了高端要素资源的流向和集聚的效应,它也成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构成,环境既是实力的体现,也是竞争力的体现。

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2014年完成的《深圳市营商环境评估报告》,在借鉴包括世界银行营商报告等国外相关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将营商环境定义为“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

2.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为评估各国企业营商环境,世界银行对189个经济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构成各国企业营商环境的10组指标进行了逐项评级,得出综合排名。营商环境指数排名越高,表明在该国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条件越宽松;相反,指数排名越低,则表明在该国从事企业经营活动越困难。最新出版的是《2016营商环境报告:衡量监管质量和有效性》,其营商环境下有11个分项(见表1-9)。

表1-9 宜商环境指数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开办企业(starting a business):代表开办企业所需要的时间,它的取值来自于各国或地区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开办企业用时越短,表明开办企业越便利,从而营商环境的便利度越高。

办理施工许可(dealing with construction Permits):指企业申请建筑许可所需要的时间,由各国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若其取值越小,表明企业申请建筑许可的便利程度越高。

获取电力(getting electricity):作为一个基准测试工具,能够让公用事业公司和监管机构测试电力连接服务的效率,在监管机构改革和良好实践方面促进对话。获取电力越方便,企业发展越好。

登记产权(registering property):表示企业注册财产所用的时间,其值越小,注册财产的便利程度就越高。

获得信贷(getting credit):衡量担保交易中借方和贷方的合法权利,取值范围为0~10,取值越大,表明担保法和破产法对担保交易中借方和贷方权利的保护力度越大,那么企业获得贷款就越便利,从而营商环境的便利程度越高。

保护中小投资者(protecting minority investors):投资者保护指数,可以将投资者保护分为三个方面,即关联方交易透明度、对自我交易的问责、股东因不正当行为而起诉管理人员和董事的能力,其分别对应披露程度指数、董事责任程度指数和股东诉讼便利程度指数,这三个指数的取值范围皆为0~10。投资者保护指数为披露程度指数、董事责任程度指数和股东诉讼便利程度指数取值的平均数,其取值越大,表明该国或地区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越高,营商环境的便利程度就越高。

纳税(paying taxes):指企业应税总额/毛利润,其取值越小,表明企业税制环境越便利,营商环境的便利程度就越高。

跨境贸易(trading across borders):指企业进出口贸易中出口所需时间,其取值越小,表明跨境贸易越便利。

执行合同(enforcing contracts):为执行合同的成本占合同标的额的百分比,其取值越小,表明合同执行越便利。

破产处理(resolving insolvency):指企业办理破产时债权人收回贷款的时间,时间越短,表明企业破产越便利,从而营商环境的便利程度越高。

劳动力市场监管(labor market regulation):包含很广的范围,从个人合同的规定安排到集体谈判机制,同时对一系列的经济产出有影响,包括总体工作流程、生产率的趋势、对冲及调整的速度等,既不能过度监管,也不能疏松监管。

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2014年承接的《深圳市营商环境评估报告》中的评价指标,是由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经济与市场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政府服务、政府履职、立法情况、司法情况、执法情况、经济开放、金融环境、市场配套、创新环境、人力资源、宜居环境、文化建设等12个二级指标,以及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投资促进机构服务的满意度、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合同执行效率、国际航线数量、融资成本占企业支出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比重、高峰时段行车速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国际赛事及活动年度举办数等2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深圳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3.营商环境评价方法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Doing Business小组一整套的数据采集流程。先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取值,然后进行排名,再赋予各个指标权重,进行综合测评,并排出总排名。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指数形式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营商便利度。对具体指标权重由来未具体介绍方法。

《深圳市营商环境评估报告》的数据来源于统计系统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及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确定。

(四)中国城市创新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的连续研究,从2008年开始出版的年度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是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

1.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过程中,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指进行创新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者说在创新过程中,所具备的创新环境与创新基础条件,以及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体系中所有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总体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城市创新体系的配套协调、整合能力,包括综合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

2.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城市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3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由此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10)。

表1-10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3.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1)标准化处理。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样本城市的统计年鉴等资料。根据指标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标准化方法。

指标数值为百分数,如果指标的最大值(或目标值)可以达到100%,则使用观测原值作为标准化值。

具有量度单位的指标(如指标数值的单位为“个”“平方公里”等),如果指标是“正向指标”,则标准化值=观测原值/观测值最大值按下式,即

具有量度单位的指标,如果指标是“逆向指标”,标准化值 = 观测值最小值/观测原值,即

那么,所有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以后,其指标值均分布在0~1,1代表最高水平。

(2)确定权重。选择采用主成分赋权法与德尔菲法结合的方法给出。

(3)指数的合成计算。对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各项指标进行加总,即得出整个评价体系的综合得分。将某一类的所有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相除就得到分类指数,即

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三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相除就得到综合指数,即

(五)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自2012年开始每年编制出版,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全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状况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进行考核排名、评价分析。

1.生态城市概念内涵

生态城市是依照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源、信息高效利用,文化、技术景观高度融合的新型城市,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是人类绿色生产、生活的宜居家园。

2.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在2012年构建的一套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基础上,每年进行微调,2015年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11所示。

表1-11 生态城市健康指数(ECHI)评价指标体系(2015)

注:当年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城市在总指数中扣除5%~7%。

按照综合评价结果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很不健康五类(分类标准见表1-12)。

表1-12 生态城市健康指数(ECHI)评价标准

3.生态城市评价方法

通过“生态城市健康指数(ECHI)评价指标体系(2015)”设定的指标,按照从高到低排序,得出了2015年中国284个城市生态健康状况的综合排名。并依据“生态城市健康指数(ECHI)评价标准”将其具体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很不健康五种生态城市类型。

(六)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自2011年开始创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即QLICC体系,进行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

1.生活质量的内涵

生活质量概念应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总体状态,反映了一个社会整体发展的水平。它涉及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各个领域。当然,对生活质量内涵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2.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QLICC)包括两个部分:主观满意度指标体系和客观指标(社会经济数据指标)体系(见表1-13和表1-14)。

表1-13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标体系

表1-14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标体系

注:表内“+”为正影响,“-”为负影响。

3.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方法

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是通过随机电话调查得到的,通过随机尾号调查方法,得到有效随机样本22939个。根据电话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描述城市生活质量的5个主观满意度分指数。

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35个城市的20个二级客观经济指标,然后运用归一化平权方法计算出反映生活质量的8个一级指标,再将一级指标求平均值得到5个客观分指数,最后将5个客观分指数求平均值计算出的每个城市的客观总指数,即每个城市的客观指数(社会经济数据指数)。

(七)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和华图政信公共管理研究院组成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联合课题组,研创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试图通过完善和强化衡量城市公共服务的指标,来深入研究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为全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提供蓝本和借鉴。

1.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的内涵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特指城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包括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和覆盖范围。狭义的公共服务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广义的公共服务还包括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的交通、通信、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方面。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包括城市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含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安全、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城市环境、文化体育等方面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公共交通、公共安全、住房保障、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水平等9个一级指标,再下设二级、三级指标(见表1-15)。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主观评价体系和客观评价体系两类,从公众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投入两个维度对城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其中主观评价主要是考察公众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在公平性、便利性及整体性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客观评价主要是考察城市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所做的财政投入、硬件投入及投入成效。

表1-15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续表

3.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通过问卷方式获取,客观评价通过文献研究或调研采访等方式获取。在主观评价数据和客观评价数据有效获取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各指标得分并标准化,再通过加权汇总得出各级指数,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对某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力进行科学评估。

满意度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各小题得分。通过对问题各选项赋予权重,选择第一项赋1分,选择第二项赋2分,依次类推,选择“不清楚”不计分,然后分别乘各选项在各城市样本中的选择比率,并相加得出各城市在该题的总得分。

(2)所有小题更改为百分制计分。按问题选项数(不含“不清楚”选项)将各小题乘相应乘数,将步骤1中得分换算为百分制。按问卷的设置,选项数只有2个、4个和5个三种情况,因此只有三种情况的乘数选择,即两个选项的小题得分乘50,4个选项的小题得分乘25,5个选项的小题得分乘20。

(3)计算指标得分。问卷中,各指标均包含不止一个小题,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每小题以分层权重计算,计算各指标项内各小题的平均得分值即为该指标项的满意度得分。

(4)计算满意度总得分。在步骤3的基础上,每个指标得分分别乘各个城市该指标的权重系数,再加总求和,便可得到各城市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

权重系数计算方法如下:

主观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主要是根据多因素统计法确定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权重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中权重考察题来计算的。

您最关注哪些方面?

第一______ 第二______ 第三______

对所有问卷各个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在此题中的得票数除以总票数,便可求得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各城市的满意度得分则是以其各自一级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计算。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要素发展指数评估访求如下。

公众对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这些要素在不同时期的满意度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呈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不同要素的满意度的变化情况,报告提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要素发展指数”(以下简称“要素发展指数”)这一概念。要素发展指数是通过模型“(当年要素满意度得分-上一年要素满意度得分)/上一年要素满意度得分”得出,表示公共服务要素满意度得分相对于上一年度的上升幅度。这个模型以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强调的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同要素在某一时间段的发展程度,侧面反映了在一定时间段中基本公共服务的这一方面取得的进步,其值越高,表明我国在这一基本公共服务要素的工作在该时间段内取得了更好的发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从长期来看,要素发展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这一要素上总体发展的稳定性。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评估方法如下:

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受政府重视程度、投入规模、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在不同时间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估结果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动。为了更好地呈现和评估不同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的提升情况和进步程度,报告提出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以下简称“城市上升指数”)这一概念。城市上升指数是通过模型“(当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上一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上一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得出,表示某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相对于上一年度的上升幅度。某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越高,表明这个城市在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取得的进步越大,提升得越快;反之,则进步较慢,甚至有退步。

(八)中国城市60强

专注于房地产领域的专业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发布的第四本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城市60强》,着力于定位中国新的商业中心,并鉴别构建未来中国城市格局的驱动因素。

1.评价指标体系

该报告并未对评价的指标体系做出详细的解释,根据报告中的内容加以梳理,可以看出该报告是从经济和房地产两个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16和图1-1)。

表1-16 《中国城市60强》评价指标体系

注:根据2016年《中国城市60强》整理。

图1-1 2015年中国城市60强发展曲线图

2.评价的方法与结果

该报告也未对具体的评价方法做出解释,只是简单提及“该模型综合了多个因素进行加权模拟”。但该评价得出的研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经济水平和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