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内涵与评价方案
明确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和外延,并依据外延建立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评价,是进行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的主流做法。
一、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与外延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应是综合了城市经济、经济发展环境等概念的针对城市这一特殊空间载体的经济发展环境。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分解则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分。
(一)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问题或城市现象为研究对象,但对于城市经济这一核心概念仍没有形成共识。
关于城市经济的概念,周振华认为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
从空间特性看,以城市为载体是明确的,但再细究下来,还有两个问题。问题之一是对于某一特定的城市来说,是这个城市的行政辖区还是城市建成区?鉴于我国当前不少城市的行政辖区包括了大片的农村区域,因此,我们认为,城市经济的空间是城市建成区,即已成为城市形态的空间范围。问题之二是对于某一区域的城市经济总体来说,包括哪些级别的城市?是包括建制镇以上的所有城市,还是仅指某一区域的中心城市?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上的所有城市,但出于具体研究项目的需要,可以就某一区域的中心城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尤其是对于中心城市的城市经济占整个区域城市经济总量比重很大的区域。
与城市作为实体空间的特征不同,城市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类型的特征。
(1)城市经济的集约性。城市经济是各种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结果。这种高度集聚性,使得城市成为经济活动与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城市经济成为高度集约的一种经济形态,表现为人均GDP、地均GDP远高于其他类型区域。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
(2)城市经济的中心性。城市是所在区域的中心,辐射、带动区域经济是中心城市的职能和作用所在,区域经济反过来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所在区域的经济特征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基础,拥有不同区域特征,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特征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发展潜力。
(3)城市经济的开放性。城市经济表现为跨区域、跨国界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有效流动,成为沟通城乡和国内外联系的纽带,引发出城市经济的开放性。城市经济是流量经济,其对外联系的便捷程度、强度和对外辐射力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表现。对外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4)城市经济的服务性。城市是非农产业的集聚地,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城市经济从商贸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印证出城市经济的服务性。
(二)经济发展环境
对于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有两大视角,一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视角,二是国际投资学的投资环境视角。
从区域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视角看,主流的经济学派在借鉴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的视角来界定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认为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地理学则在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基础上,认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交通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基础等,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从国际投资学的投资环境视角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投资环境概念相通。投资环境多从微观企业的投资区位选择视角出发,是指围绕投资项目对投资活动有影响和制约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综合体系。投资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系统,从不同角度对投资环境的分类如下。按构成因素性质,投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按投资环境层次,投资环境分为宏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按投资环境表现形态,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具有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项目的物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条件等。软环境是指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项目的人文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科技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有政策法律法规、职工素质、教育水平、市场潜力等。在具体的分析与评价时,分为要素禀赋因素、基础设施因素、经济政策因素、法律法规因素等。
(三)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是针对城市这一特殊空间载体的经济发展环境,应符合经济发展环境的一般概念,同时体现城市这一特殊空间载体的特征。
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城市的最大功能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密集的方式聚集各种生产要素。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或类似的名词在一些文献和研究报告中经常出现,但对其内涵经常不做严格的界定,被当作一个已有共识的概念。实际上,人们对它的理解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是从竞争力的角度来解读的,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16年报告中将城市竞争力分为三个环节:城市竞争力的投入、过程、产出。城市竞争力的投入通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即城市的产业体系,转化为城市竞争力的产出。城市竞争力投入方面被称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城市的要素与环境的状况。城市竞争力过程即城市的产业体系取决于城市对人才和企业的吸引能力,表现为宜居、宜商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产出被称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是城市当前创造价值、获取经济租金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综合长期增长和综合经济效率。但我们认为,宜居、宜商环境与城市的要素与环境一样,都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
徐康宁教授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下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城市所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是城市经济发展赖以依托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基础,这些资源综合的优良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城市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本身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现有各种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表述,我们认同徐康宁教授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所下的定义,但从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更重要的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定义(内涵),而是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外延(分解)。
(四)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外延
现有的文献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分解。
(1)按照环境因素构成的性质可以把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易于用统计数据反映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利益的城市物质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因素。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和经济结构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软环境由城市人文状况及管理等因素综合形成,具体是指由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政府行为等影响企业利益的难以量化评价的因素。如市场制度、法制基础、政府效率,以及其他一些与硬环境或软环境有关的因素,如特定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等。
(2)根据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把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三部分。自然环境主要对应城市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自然资源;人工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城市布局、城市绿化等因素;经济社会环境则包含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开放程度等。
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某个方面进行考察就有了众多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同领域,如前面介绍相关评价中涉及的城市宜居环境、城市宜商环境、城市创新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公共服务环境等。
我们认为,参照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框架,结合城市的特殊性,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可以分解为五大环境:宜居环境、宜商环境、创新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区域背景。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需要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对各个因素做出界定与区分。
二、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方案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既要参照一般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的范式,又要考虑到评价的目的。
(一)评价的目的与样本选取
评价的目的决定着评价的方案选取。本项目是服务于宁波跻身我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城市发展目标而开展的研究。因此,是站在服务于宁波城市经济发展的立场上,通过评价、比较,明确宁波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势,通过完善宁波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这一角度出发,评价的样本选取有两种思路。
一是从跻身我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城市发展目标出发,选取我国大城市中城市经济总量排名在宁波之前的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按照这一思路进行选取,评价的对象包括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7个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显然北京、上海、武汉等是与宁波不在同一规模等级、职能等级上的城市,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具有可比性。
二是从可比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与宁波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城市进行比较。按照这一思路进行选取,评价的对象可以包括同为计划单列城市、港口城市的大连、青岛、厦门、深圳,以及同为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核心城市的南京、苏州、无锡、杭州。
从评价目的出发,我们认为选取同类城市进行评价与比较,更有利于为宁波市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形成决策建议。
(二)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的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它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针对性。从上面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相关评价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城市竞争力角度构建的宜居环境、宜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包括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各个方面,但各个分项之间有交叉;《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中国城市60强》等是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某个领域出发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某个领域进行评价时,其实也都涉及了其他领域的评价,相互交叉重叠部分颇多。
根据上面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按照指标构建的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构建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城市宜居环境、城市宜商环境、城市创新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城市发展区域背景。在一级指标下再设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见表1-17)。
表1-17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三)评价方法
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从最初的冷热比较分析法、多因素等级评价法、道氏公司的动态评分法,发展到综合指标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从上面介绍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相关的评价所运用的方法看,多数采用的是综合指标评价法,也有综合运用综合指标评价、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其中,比较关键的技术是数据的收集与无量纲处理、权重的设置、指数的合成等。
1.无量纲处理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由于经济意义、量纲等的不同,不具有可比性,要想计算综合评价结果,就必然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的方法有很多种,从几何角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该方法是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时,假定二者之间为线性关系,实际值的变化引起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例变化。常用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包括阈值法、标准化法和比重法。二是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该方法适合于被评价事物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的评价,指标值在不同阶段对事物总体水平影响是不同的。构造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与直线型不同的地方在于,要找出事物发展发生转折的指标值并确定其评价值。三是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在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指标实际值对评价值的影响不是等比例的。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时要采用哪种无量纲化方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一般在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上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所用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指标实际值与事物综合发展水平间的对应关系。
(2)简易性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不少案例往往是以直线型公式来代替曲线型公式,原因在于: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无量纲化的结果也就是评价值本身,是对被评价事物发展水平的一种相对描述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刻度,因此,在不影响被评价对象间相对地位的前提下,允许使用近似的、简化的直线关系来代替曲线关系;曲线型公式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比直线型公式要精确,如果参数选取不当,其结果很难确定;再从国内外综合评价的案例应用经验来看,线性公式所得结果与非线性公式往往近似,且线性方法较非线性方法要容易使用得多。
(3)可行性原则。选用方法时,既要考虑被评价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要结合方法自身的特点以确保转化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根据指标体系的特点,本书采用直线型方法中的临界值法(也叫阈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有m个评价方案,评价指标有n个,假设第i个方案的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为Xij(1≤i≤m,1≤j≤n),从而得到评价矩阵A= (Xij)m×n。由于指标的量纲不同,可采用下式对评价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
如果指标是“正向指标”,则
如果指标是“逆向指标”,则
那么,所有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以后,其指标值均分布在0~1,1代表最高水平。为了综合评价结果,综合值可以适当拉开差距,我们可以将上面2个公式分别乘上100,即
这样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分布在0~100之间。
2.权重的设置
主观赋权法反映了专家的经验,是对过去问题的认识,权重一旦确定基本上很少变动,可能不能反映客观条件的新变化。客观赋权法的确定是缺乏专家经验的知识,但优点是指标权数与指标值相联系,权数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本研究采用主观、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最终权重。主观赋权法采用由美国学者T.I.Satty等人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特别适用于某些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体现出人类决策思维的特征。客观赋权法采用的是熵权法,熵权法是一种突出局部差异的客观赋权法,通过计算指标的熵值来确定权重。
第j个指标的组合权数为
Wj=αwj+βωj, j=1,2, …, n
式中,Wj为第j个指标的组合权数,wj为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系数,ωj为第j个指标的主观权系数,且0<Wj<1,。α和β表示主、客观赋权方法的相对重要程度,满足0≤α, β≤1。
主、客观赋权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熵值之客观赋权法。
先对标准化后的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即
则各指标的熵值ej为
再依据下式算得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gj,即
gj=1-ej, j=1,2, …, n
gj值越大,显示指标间差异程度越高,对应的指标越重要,由此可得熵权wj为
(2)AHP之主观赋权法。
AHP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选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要整理与归纳决策问题的影响因素,再将这些因素按照不同的属性分成若干层次。同一层次的各种因素受上一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支配着下一层因素。AHP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准则层又包含有子准则层。由于权重的赋予是靠两两比较来判断,通常每一层的因素受到的影响因素不超过9个。
②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反映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可采用两两相互比较的方法以确定其权重,具体可使用1~9的数值来代表重要程度。两个因素由Ai和Aj来表示,判断矩阵为:
A= (aij)n×n
式中,aij是因素Ai和Aj相对其目标的重要程度的关系,具体数值大小可根据“相对重要程度取值表”求得,如表1-18所示。
表1-18 相对重要程度取值表
③计算得出最大特征根λmax和它对应的标准化向量w。这样就可得出在同一个层次中各个影响因素对于上一个层次某个因素重要程度的排序权重,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可以表示为Aw=λm ax · w归一化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④做一致性检验。当确定判断矩阵阶数时,很难构造出满足一致性的矩阵。判断矩阵偏离又有一个度,当超过一个度时,矩阵近似估计可靠程度降低,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比例,即
CR=CI/RI
其中
式中,CI为比较矩阵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取值可通过查表获得。当CI<0.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不能通过检验,应调整有矛盾的判断,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
3.指数的合成
在指数合成方面,本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目前使用较多的加权综合评分法。加权综合评分法具有简明直观、结论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其实质是将各评价指标属性值按一定方法转换成为评价分值,然后根据之前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出所有评价指标的评价分值与权重之乘积之和,得出用加权法计算出的综合评价分值,即城市经济环境水平的综合指数。即
则Vi即为第i个城市的城市经济环境水平综合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