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村村景
江山大陈村
崇学重教在大陈
大陈村隶属于江山市大陈乡,坐落于江山北部,三面环山,回龙溪横穿村落而过,已有500余年历史,村域面积4.62平方公里,全村约1300人。大陈村,古称须江乡九都大陈庄,民风淳朴,尊孔推儒,读书重教之风世代相传。
大陈村汪氏家族系黄帝之后,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后裔。源于歙州,得黄山之灵气。唐贞观年间(627—649),歙州刺史汪华,因军功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自此,子孙繁衍,衣冠济济,又流布徽州绩溪、婺源等地。明永乐年间(1403—1424),越国公三十世孙汪普贤,由常山金桥川(今常山球川石桥头)迁江山大陈,并命名为环山,以志山环水抱,又谐黄山之音。经数百年开拓经营,并经商致富,大陈汪氏成“三衢阖郡之巨族”,“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富饶之家,兼有江(山)、常(山)、西(西安,今衢州)、开(化)四邑之田。析居于外者,不可枚举”。
作为首富的汪氏具有崇德尚文、诗礼传家、崇学重教的传统,不仅积德行善,铺路修桥、建凉亭、施药医,而且重视后代教育。清同治十一年(1872),族长汪膏、富商汪乃恕等“为培士久远计”,引领族人捐资,置田370亩作基金,创办萃文会,并各捐献白银数千两创办萃文私塾(又称“环山会馆”)。会馆就开设在祠堂内。萃文会规定族中学子,无论男女(含妻、媳),不论出身,分为高小、初中、高中(含大学预科)、大学正科、研究生、留学日本、留学英美法等国,7个等级,分别给予每人每年4、30、60、100、160、320、640银元的补贴。每年冬至祭祖时节,拨出专款,根据学历,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同时,对学成后服务社会的学子也会按照薪金比例给予一定的奖励。
光绪末年,随着西风东渐,萃文义塾改为私立大陈萃文初等小学堂。这是江山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民国三十一年(1942),族人汪汉滔,以宗祠租谷12.75万斤为基金,创办私立萃文中学。这是20世纪40年代衢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办中学。沿袭助学与奖学制度,并聘请名师执教,以教育质量见长,名扬浙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立萃文中学停办。1951年8月,利用萃文中学校舍创办江山初级师范学校。此后,相继为鹿溪中学、大陈中学、大陈小学校舍。如今,汪氏祠堂作为村中集会场所和大陈中学学生寝室使用。
在汪氏家族兴办义学的影响下,大陈村尊儒重教,兴教办学,崇文向善,致子孙腹有经纶,囊有金银,亦儒亦商,代有簪缨。2014年,大陈村被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
文:高君/图:尧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