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牧场:话说浙江海洋渔业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渔具和渔法

浙江海洋渔业的真正开发是从渔船出现后才开始的。作为海洋捕捞生产的主要工具,渔船的出现是海洋捕捞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使海洋捕捞跳出滩涂采捕业的小圈子,迈向广阔海洋,形成规模宏大的海洋捕捞业。在漫长的海洋渔业捕捞历史中,渔业捕捞工具的革新与捕捞海域的扩展有前后因果联系。渔船形制逐渐变大,从以前的竹筏、小渔船、单桅渔船、多桅渔船向机帆船过渡,与此相伴的是渔船吨位越来越大,其载重吨位也随之增长,从以前的几百斤、十几吨向上百吨演变,特别是从事远洋捕捞的大型远洋渔轮已有上千吨重。渔船的增大不仅意味着捕捞海产品的增多,还意味着其搭载网具形制的变大以及捕捞海域的扩展。在早期捕鱼时期,浙江海洋渔船没有向远洋捕捞扩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受船只大小的限制。

浙江渔船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其功能已经由单一的捕捞向多元化变化。早期渔船仅在近海捕捞,早出晚归。慢慢地,随着渔船向远洋的海域探索,所捕捞上来的渔获物必须在海面加工,这就使得许多渔船同时具备了捕捞和加工的功能。而随着海上捕捞的复杂化,一些渔船专门供渔民日常生活,一些渔船专门搭载渔具从事捕捞活动,一些渔船搭载食盐和冷冰从事海产品加工工艺。海洋渔船从建造材料划分,有木材、钢材、水泥、玻璃钢等四种;从使用动力划分,有人力、风帆、机帆两用、机动等四种。渔船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船体从小向大发展;动力从人力向风帆、机帆、机动发展;在建造材料上,越来越多的渔船选用钢材代替木材。现代渔船多采用机械化,除搭载渔具还有许多的捕捞辅助设备与导航设备,如垂直探鱼仪、渔用声呐、雷达浮标等。现代渔船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已经摆脱了靠传统经验寻找鱼群的方法。而大量渔业辅助设备的推广,有效保障了浙江海洋渔业的近海与远洋作业,有效降低了渔民的海上作业风险。

浙江传统的渔船为以人力和风力作动力的木帆船,又称非机动船。早在7000年前,浙江先民就划着独木舟在沿岸浅海港湾进行渔业生产活动。宋代时,浙江海洋捕捞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明代时,浙江海洋渔船已有苍船(图2-1)和壳哨船(图2-2)之分。根据明代史书的记载,浙江捕鱼苍船的吃水约为2米,其船型长度超过30米,宽约为4米,为三桅大型渔船,载员可超过30人,是浙江近海的主要捕鱼船型。壳哨船是温州沿海的捕鱼船型,船型很小,为单桅近海小渔船,载员3人。到清代初期,由于政府政策限制,浙江沿海渔船为单桅近海小渔船,载重不超过15吨。不过随着其后政策的放开,浙江渔船形制逐渐大型化。晚清浙江渔船一般长约15米,宽约3米,仍为单桅小渔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时期浙江的渔船已经根据搭载渔具及功能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种类,如近代舟山有大捕船和小钓船之分。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浙江沿海渔船有1493艘。晚清浙江渔船超过万艘,其中近一半为大小对船。这些渔船多集中在镇海、象山、海门和岱山等靠近浙江舟山渔场的区域。民国时期,浙江渔船数量达28735艘,其中绝大部分为传统的木帆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机帆船的推广,浙江木帆船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其规模仍有近万艘。浙江木帆船一般尖首、宽尾,大部分无龙骨,两舷外拱;甲板平坦,舱口低,有舷墙;舵狭长而向前方斜插;为软帆或硬帆,船体多用对开原木制成。一般船只长17~20米,宽3~5米,深1.5~2米,载重15~20吨。船壳甲板等多用杉木,而肋骨横梁等多用桑木。全船共分11个舱:淡水舱、网舱、出水舱、脱鱼舱、鱼舱、网舱(贮干网)、出水舱、绳舱、火舱、淡水舱和卧舱(位于绳舱、火舱和淡水舱三舱之上,另加棚盖,作为全船人员卧室)。渔船桅杆共3根:大桅1根,备桅1根,各长17米左右;小桅1根,长13米左右。另外还有1领大帆,1领小帆,2个舵(其中1个是备舵),2支橹,1个大锚,1个副锚。浙江渔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船只所载网具的不同,不同渔船本身的形制差别不大。

图2-1 明代浙江苍船

图2-2 明代浙江壳哨船

浙江主要的木帆渔船种类有大对船、小对船、大钓船、小钓船、流网船、大捕船、张网船等。大对船船长15.42米,宽2.48米,深1.32米,首高2.64米,尾高2.89米,桅高16.17米,舵长2.72米、宽0.74米,载重10~15吨。大对船中间部分有三大舱一小舱,用以盛鱼,大梁前面有四小舱,为渔民安息之所(供有神佛),驶风梁的前面也有三舱,为贮藏食物和饮水之用。造船原料上,横放的木材用樟木,竖起来的木材用松木。大对船主要分布在宁波、舟山渔区,为对船作业,分煨船和网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大对船将软帆改为硬帆,60年代初开始逐步改装为机帆船。

小对船分布于浙江沿海各地,不同地区结构外形稍有不同,名称叫法各异。小对船作业方式与大对船相仿,仅船网工具略小。船长7.84米,宽1.57米,深1.07米,有梁三道,肋骨八道,首高0.5米,尾高0.58米,载重2~5吨,适宜近距离沿岸海域捕捞集群性鱼类。

大钓船俗称钓艚,又名哨船,为母船式延绳钓船,船的大小不一定,船上有舢板船四只,船长17.92~19.60米,型宽5.20~5.40米,载重20~50吨。背子船4艘,载重1.5吨,置竹桅、软帆等。母船运输,子船钓鱼。大钓船主要分布在玉环、温岭、洞头县,作延绳钓作业。

小钓船俗称乌郎鼓、小白底,船短、艏尖艉宽中宽大,干舷矮,艏艉脊弧低,舵伸入船底,有龙骨,木质结构。船舱密封,分鱼舱、水舱、船员舱。置单桅,并备竹桅、软帆,具有坚固耐浪、操作灵巧、稳性好、航速快的特点。船长11.24米,宽3.24米,深1.35米,载重3吨,渔民5人,单船作业。小钓船主要分布在玉环、温岭、洞头县,作延绳钓渔业现已废弃。

流网船有大、中、小之分,大流网船分布于镇海蟹浦和定海金塘,一般称蟹浦大流网船和金塘大流网船。中型和小型流网船分布于舟山和台州,分别称为舟山中型流网船、舟山小流网船和台州小流网船。舟山中型流网船船长14.88米、宽2.9米、深1.35米,最大吃水1米,载重15吨;舟山小流网船船长9.63米、宽2.58米、深1.07米,最大吃水0.76米,载重6吨;台州小流网船是小平头乌茄型,前舱覆板,后舱呈鳖壳形,船长5~6米,载重2~3吨。

大捕船起源于象山港内,奉化栖凤村、桐照村较多该类船,船长14.5~15.5米,宽3~3.4米,深1.15米,载重13.5吨。

张网船船型较小,结构简单,进行定置张网作业,一般船长5~11米,载重2~6吨。有分别从事内港和沿岸海域张网作业的小型渔船,也有在水深35米海域进行张网作业的大型渔船。

20世纪初期,浙江开始从国外引进新式渔轮。与传统木帆船不同,新式渔轮为机器动力钢制渔轮。1905年,张謇开办的江浙渔业公司向德国人购买新式蒸汽机拖网渔轮“福海号”,开启了浙江的海洋渔业捕捞技术革新。“福海号”船长33.3米,宽6.7米,功率367千瓦(500马力)。此后在浙江从事海洋捕捞的渔轮有浙海渔业公司的“府浙号”、“富浙号”、“裕新号”、“富海号”,海利远洋渔业公司的“海利号”,以及宁波源源渔业公司的“镇宁号”。这些渔轮都是单拖作业,以舟山群岛和长江口为渔场。另外,浙江省立水产科职业学校购买了“民生一号”和“民生二号”渔轮,作为学生实习之用。

图2-3 浙江钢质机帆渔轮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海洋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广大渔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舟山地区的大部分机帆船都是从原有的大捕船改装而成,20世纪50年代,为降低造船费用,加快发展,1955年,浙江省农林厅水产局沈家门水产技术指导所试验成功30吨级、29.4千瓦的大捕型机帆船。1958年,浙江省海洋水产试验所与玉环县坎门民主大队合作,设计建造了省内第一艘母子延绳钓机帆船;同年又与定海县金塘人民公社合作,设计建造了第一艘大型流网机帆船。机帆船在生产实践中,显示了木帆船所不及的优越性:能灵活地找捕鱼群,提高产量,增强抗风浪能力,操作技术基本上沿用了木帆船的操作方法,易为广大渔民所接受。因而机帆船一经推广,便得到广大渔民的欢迎。但由于机帆船多为木帆船改装,渔民也只会简单使用,在实际捕捞中出现的事故较多。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家和浙江省采取有力措施,对渔船和船用机械进行定型和定点生产,加强渔船的修造能力,提高新建机帆船的质量。另外,浙江省水产厅成立了水产干部培训班,加强对机帆船船长和轮机员的技术培训。因此,这一时期机帆船在浙江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不过,这一时期所造渔船具有单一化的特征,这加重了对网作业渔业资源的压力。此后,为适应渔业资源变化的情况,开发新渔场,利用新资源,机帆船也向大型化和多功能发展,调整作业结构,以克服单一对网作业的弊端。1978年,舟山地区利用外贸贷款,设计建造了80艘75吨级、110千瓦的机帆船(图2-3)。1982年,岱山船厂先后成功设计建造了90总吨钢木结构对、拖渔船和88总吨钢制对、拖渔船,均符合Ⅱ类航区稳定规范,能常年在禁渔线外生产作业,被称为“线外船”,成为浙江沿海群众渔业的主要船型之一。

在浙江渔船形制不断改进的同时,其搭载的渔业捕捞设备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浙江传统海洋渔业捕捞中,不同的渔具被用来捕捞不同的海洋种群,其种类之多、捕捞方法之复杂远远超过内陆淡水渔业。渔具是海洋渔业捕捞的一大要素,有什么样的渔具就有什么样的渔法。各种渔具都有其特殊性能,能捕获各种不同的对象。传统渔业社会中,渔网多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式制成。随着浙江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晚清浙江沿海很多农村妇女都将制作渔网作为副业。小商户在沿海农村中收购渔网,然后将其贩卖给渔行或个体渔民。

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开展与现代生产技术的引进,浙江海洋渔具和捕鱼方法也不断进步。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浙江渔民用的渔网除鲚鱼流刺网用蚕丝编织和海蜇草绳网,其余全部用苎麻编织。此后,浙江沿海各地先后使用棉纶(尼龙)渔网取得成功。20世纪70年代,浙江的渔网、渔绳、缆索等,基本实现了化纤化(通称尼龙化)。除渔网,其他渔具诸如浮子、沉子、绳索、船锚、标花、网板的材质也多有变化。此外,浙江渔船逐步采用并推广雷达、定位仪、卫星导航、鱼群探测仪等设备,用于远洋航行和寻找鱼群;使用绞钢、起网机械作业以代替过去拔网、起锚、拉篷(帆)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捕鱼效率。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交流学习,浙江海洋捕捞技术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当今种类繁多的渔具、渔法。海洋渔具有网具、钓具和其他杂具三大类,按其作业方式可分为对网、围网、拖网、流网作业、刺网、张网、敷网、抄网、钓具、掩罩、地拉网、陷阱、耙刺、笼壶等100余种。这里主要介绍对网、围网、拖网和流网作业等四种目前比较常见的海洋渔业捕捞方法。

图2-4 机帆船对网作业

对网作业是浙江海洋渔业中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图2-4)。根据渔船和网具规格的大小,有小对、中对、大对之分。此外,还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机帆渔船对网作业。机帆渔船对网作业是在木帆船大对网作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使用范围以舟山居多。根据捕捞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带鱼对网、黄鱼对网等。对网作业以两条船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两船按照其分工的不同,有网船和煨船之分。网船负责放网、起网等事项,并装载网具和渔获物;煨船则配合网船进行对网作业特有的带煨工作。对网作业采用的是拖围结合的方式,分放网、拖曳和起网三个步骤。具体是确定放网后,副船自主船右前方相向驶拢,两船右舷靠近时,主船投过右翼曳纲及其支纲,副船即将其经过船尾系于自身左舷,同时保持船速前进;主船以顺时针方向开始放网和左翼曳纲,并将曳纲和支纲系于与副船相对应的位置上;两船各以曳纲、支纲调整船首方向和间距,并以预定船速曳行。起网时,两船逐渐靠拢,副船从主船船首绕过,互以左舷相遇;待主船钩住右曳纲后,副船即投过右曳纲和带煨纲,解去支纲;并转至主船正横方向,把主船横向拖曳;主船此时用前、后绞钢机绞收左右曳纲和引提纲,并拉进叉纲;人分两列,每列10~12人,起拔翼网,直至囊网,用抄网捞取。一般一次捕捞时间2小时左右,其中放网5分钟,曳网40~60分钟,起网30~40分钟,取鱼时间不一。根据不同的捕捞对象,对网作业采用不同的操作形式,冬汛捕捞带鱼以围、张形式为主;捕捞大黄鱼、小黄鱼和乌贼时兼有围、拖、张三种形式;捕捞鲐鯵等上层鱼类以围为主。

围网是一种围捕集群鱼类的网具,在浙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图2-5)。围网主要是利用灯光诱捕鱼群,因此又称“灯光围网”。机帆船围网作业是在传统木帆船围网捕捞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沿海逐渐推广。机帆船围网作业包括捕捞起水鱼群、光诱捕捞鱼群和瞄准捕捞鱼群3种方式,每个作业单位(组)由1艘网船、1艘煨船、1~2艘灯艇和1艘带网舢板组成。网船是围网船组的主船,负责放网工作,一般使用大型机帆船;煨船装备有光诱设备,主要负责诱集鱼群,在起网时有时也用来带煨;灯艇在诱鱼、送鱼、集鱼等操作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般使用1~2吨的小舢板;带网舢板在放网时起带网头作用,在起鱼时起辅助作用,由3人操作。

图2-5 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

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的操作过程包括诱鱼、送鱼、集鱼、放网、起网和起鱼等步骤。用灯光诱鱼的时间以黄昏和拂晓最好,一般采用三角形布位、梯形布灯,漂流光诱的方法。煨船在上风、上游,两灯艇在下风、下游,相互间距视风、流情况而定,一般保持20~100米。送鱼也叫“并火”,具体操作是两灯艇向煨船靠拢,鱼随灯光慢慢移向煨船,鱼群集中时,煨船逐盏关灯,漂离两灯艇光照区,然后副艇以同样的方式向主艇送鱼。集鱼阶段一般是把水下灯由远至近逐盏收回,并提离至水面3~4米,然后熄灭,最后留1~2盏水下灯和1盏水上灯,再调弱灯光强度。放网的时候是网船先抛出网头浮标,以顺时针方向依次快速放出各种纲索、网片,当放至中央取鱼部时,灯艇对着取鱼部浮标前进,将鱼群带入取鱼部,放网毕,捞取网头浮标,准备起网。起网阶段,网船前、后绞钢机同步绞收各纲索,同时,煨船靠近网船,投过带煨纲,以快倒车带煨。网圈缩小到适当程度后,灯艇提起水下灯,离开网圈。取鱼的时候灯艇配合网船取鱼,水上和水下灯均不熄灭,直到取鱼完毕。围网作业具有围网规模大、网次产量高、捕捞对象稳定等特点,是浙江远洋渔业捕捞普遍采用的作业方式。

拖网是利用渔船的动力或天然风、流的力量拖曳网具,在拖曳过程中将各种渔获物驱入网,以达到捕捞的目的,属于过滤性运动渔具。拖网按捕捞方式有对拖和单拖之分;按捕捞水域有底拖、上层拖和变水层拖网业之别;按捕捞种类有乌贼拖网和虾拖网之属。乌贼渔业是浙江传统渔业,其捕捞方式有很多,其中以专业化的乌贼拖网作业最为普遍。乌贼拖网又称墨鱼拖网(图2-6),系小型单船底层桁杆拖网,分布于嵊泗、普陀、鄞县(现鄞州区)、椒江、苍南等地。往往是小木船摇橹进行作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被小型机动船所代替。与此同时,乌贼拖网的网具也有了很大改变。乌贼拖网有囊无翼,整顶网衣由腹网和背网缝合而成,整个网具由网衣、纲索、沉子、浮板、拖板、滚柱、滚轮和桁杆等构成。乌贼拖网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渔船抵达渔场作业,1人操作机器和掌舵,1人放网和曳纲,1人划桨。放网后,手握曳纲,慢速拖曳,并根据海底岩礁情况及时调整放网的深浅,由外向里拖曳,靠近山边起网。曳纲放出的长度一般为水深的2~3倍,每网拖曳5分钟即行起网取鱼。由于生产时全靠摇橹划桨前进,劳动强度很大,所以之前一般都在小潮汛的缓潮时进行生产。更换机动帆船后,也可在大潮汛时进行作业。乌贼拖网船一个鱼汛一般备网5~10顶和桁杆10~20支,以备网具被岩礁钩破时及时更换。

图2-6 乌贼拖网作业

流网种类很多,根据作业水层不同可分为中上层流刺网和底层流刺网;根据作业渔场远近可分为大流网与中小型流网;根据捕捞对象不同可分为鲷鱼流网、鳓鱼流网、黄鱼流网和蟹流网等。鲷鱼流网,即金塘大流网,又称小眼子流网,因作业根据地在浙江北部的金塘岛和蟹浦一带,且所用渔船为大流网船而得名(图2-7)。金塘大流网的捕捞对象以鲷鱼、鲐鱼、竹䇲鱼、金线鱼、鳓鱼为主,其他还有蛇鲻、鳓鱼等。作业渔场范围广阔,遍跨东海、黄海。作业季节从每年的12月下旬开始,至次年的5月上旬,共可生产6个月左右,单位产量可达15~20吨。金塘大流网作业每航次20~30天,是我国木帆船渔业中出海航程最远、作业时间最长和冒险性最大的一种渔业作业。新中国成立后,金塘大流网作业最终因技术及其他原因,逐渐转为对网作业。金塘大流网船也叫“红头流网船”,载重超过20吨,船员有7~8人。金塘大流网出海作业一般是每船备网200余片,每次作业仅用半数左右,其余为备用网。流网作业操作步骤包括准备、放网、漂流和起网。渔船到达渔场后,根据风速、水流大小等渔场环境确定放网方向及网片长度。放网一般是每日下午三或四时后,从左舷顺序放出,最后当带网纲放到预定长度时,在船首木桩上系紧,带网纲一般比水深加长70米左右,风浪大时可增长至百米。全网投完放毕时升舵,放桅,顺流漂行,并随时注意网具状况,防止网变形和网具折叠等情况发生。约经12小时后,在次日上午天明时起网,先拔带网纲,拔到叉纲后,将网的沉子纲一方放在左舷前方,浮子纲一方放在左舷后方,同时摘鱼。也有先起网具,然后进行网具整理和摘取渔获物的。

图2-7 金塘大流网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