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概述

血液(blood)是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液体,是沟通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重要纽带。若任何组织、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许多疾病也会引起血液的组成成分或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因此,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blood plasma)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混匀后置于管中,经离心沉淀后,可见血液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浆,占总容积的50%~60%;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占总容积的40%~50%;两者之间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总容积的1%(图3-1)。

图3-1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和血小板(platelet, PLT)三类,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最少。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为55%。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很小,血细胞比容主要反映全血中红细胞的相对数量,故又称为红细胞比容。当血细胞数量或血浆含量发生改变时,血细胞比容也随之发生改变。例如,某些贫血患者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严重呕吐、腹泻和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细胞比容升高。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动脉血因红细胞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红细胞中去氧血红蛋白较多而呈暗红色。血浆因含微量的胆色素,故呈淡黄色。空腹血浆清澈透明,进餐后,尤其摄入较多的脂类食物,血浆中因脂蛋白微滴增多而变得浑浊。因此,临床上做某些血液化学成分检测时,要求空腹采血,以避免食物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二)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血液比重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所含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等。

(三)黏滞性

血液的黏滞性是由血液中血细胞、血浆蛋白等分子或颗粒之间摩擦而产生的。通常是指与水相比的相对黏滞性,如以水的黏滞性为1,则正常人全血的相对黏滞性为4~5,血浆的相对黏滞性为1.6~2.4。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此外,血细胞的状态也会影响血液黏滞性,当某些因素导致血液中红细胞叠连或聚集,形成团粒,则血液的黏滞性增加。

(四)酸碱度

酸碱度通常以pH来表示。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血液中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保证了血液pH的相对稳定。其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当机体酸性或碱性物质的量发生变化(过多或过少),超过机体缓冲调节能力,会导致血浆pH发生变化。pH<7.35时称为酸中毒,pH>7.45时则称为碱中毒。若血浆pH<6.9或pH>7.8,将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