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血浆
血浆为血液的液体成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不仅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而且还通过肺、肾、胃肠道等器官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浆在沟通机体内外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理化性质的改变,常能反映人体各系统器官与组织的代谢情况,临床上常将检验血浆成分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占血浆总量的91%~92%;溶质占8%~9%,主要有血浆蛋白、电解质、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激素及气体等。
(一)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正常成人的血浆蛋白总量为60~80g/L,主要包括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表3-1)。
表3-1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及主要生理作用
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为(1.5~2.5)∶1,故肝功能异常可致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因此,临床上通过测定A/G来了解肝脏功能。
(二)血浆电解质
血浆中无机盐约占血浆总量的0.9%,大部分以离子状态存在。血浆中的阳离子以Na+为主,还有K+、Ca2+、Mg2+等;阴离子主要是Cl-,还有等。血浆中的无机盐在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临床上把这些化合物中所含的氮称为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 NPN),正常人血液中NPN的含量为14~25mmol/L(20~35mg/dl),其中1/3~1/2为尿素氮。血浆中的NPN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排出体外。因此测定血浆中的NPN或尿素氮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的功能。
(四)其他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酮体、乳酸和一些微量物质,如酶、维生素、激素等,还有一些体内代谢的产物,如O2和CO2等物质。
二、血浆渗透压
(一)渗透压的概念
渗透现象是指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的是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相对分子质量和半径等特性无关。渗透压通常用压力(单位为mmHg)或浓度(单位为mOsm)表示。
(二)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Osm/L(通常为280~320mOsm/L),相当于5790mmHg。血浆渗透压分为两种:一种是晶体渗透压,一种是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80%来自NaCl;由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主要来自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数值较小,约为1.5mOsm/L。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晶体渗透压。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9% 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称为低渗溶液。
知识链接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不同溶质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例如1.9%的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将红细胞置于其中后立即发生溶血。这是因为尿素分子能自由通过红细胞膜,不能在溶液当中保持与红细胞内相等的张力,故它虽为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一般我们把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因此,等渗的尿素溶液不是等张溶液。而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所以0.9% 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
(三)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而水分子能自由通过。正常状态下,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保持相对稳定。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多,细胞吸水膨胀,甚至破裂,使血浆蛋白逸出而出现溶血;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水分则从细胞内渗出,使红细胞失水体积变小,甚至皱缩。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对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起重要作用。临床上静脉大量补液时,应考虑保持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2.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血浆蛋白分子较大,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时,促使组织液中的水分回流至毛细血管,以维持正常血容量;反之可致组织间隙水分增多而引起水肿。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对维持血容量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