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越剧唱腔的特征

嵊州始建于秦汉之际,物产丰富、人才辈出,素有“越中福地”之称。20世纪初,在这样一块人间福地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越剧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它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和浙东地区的特色戏曲于一体,形成了吟哦腔、正调腔、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等基本唱腔,并由此逐渐发展出13个越剧流派唱腔。

第一节 基本唱腔

越剧唱腔起源于当地民歌和曲艺音乐,从沿门卖唱到有固定地点,再到“草台”,越剧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规模,唱腔也随之逐渐萌芽。发展初期的唱腔有“四工唱书调”和“哀哀调”,句式自由,旋律简单。此时的唱腔主要以帮唱的形式存在,听上去已比较完整,但无丝弦伴奏。随着后期伴奏的逐渐加入,越剧也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基本唱腔。

“正调腔”:正调腔是在越剧发展初期逐渐形成的,主要用于男班时期,相当于C大调。

“四工腔”:系主胡用6-3定弦而得名,在正调腔基础上演变而来,但并非直接交接正调腔,而是与正调腔交替进行的。四工腔主要在女子越剧兴起后发展成熟起来,相当于F大调。

“尺调腔”:主胡定弦5-2,从四工腔演化而来,由琴师周宝才吸收京剧“二黄”的过门及托腔方法而产生,特别适合表现越剧演唱中哀怨悲痛的情绪。经过长期的实践,尺调腔已相对完善,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更为成熟,相当于G大调。

“弦下腔”:定弦1-5,与“尺调腔”几乎并重的弦下腔,吸收京剧“反二黄”的唱腔因素衍化而来,适宜表现凄凉、激越的情感。弦下腔与正调腔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看出它们的承续和发展,相当于D大调。

这些基本唱腔的形成,使越剧曲调更为丰富,越剧表演更加成熟。

第二节 唱腔演化

一个剧种,流派唱腔越丰富,生命力就越强大。越剧在20世纪40年代涌现出了第一代流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出现了第二代流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金采风派等。这些流派唱腔是越剧音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一、旦角流派

袁(雪芬)派:袁雪芬对越剧的唱腔改革和创新功不可没,她的唱腔朴实稳健、音色厚实,特别是在表现妇女柔美委婉、凄苦悲凉的情绪上有独到的表现力。但袁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其独特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感情进行独立创作。

傅(全香)派:学唱傅派唱腔的人为数众多。傅全香音域宽广,常用真假声结合演唱,音色脆亮,吐字清晰,她的唱腔中经常出现装饰音,感情丰富,特别善于演唱情绪起伏较大的旋律。傅全香吸收了京剧程砚秋的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高音有力且共鸣较好。

戚(雅仙)派:戚雅仙是在袁派唱腔基础上学习发展起来的流派,朴素沉稳、韵味醇厚。戚派音域较窄,节奏平稳,好听易学,很受广大观众喜爱。

王(文娟)派:王派唱腔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韵味独特。她的演唱以真声为主,不追求花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张(云霞)派:张派唱腔旋律性很强,迂回曲折,细腻委婉。她的演唱旋律起伏明显,情绪表达到位,总能立刻抓住观众的心,将观众带入剧情中去。

吕(瑞英)派:吕派同样脱胎于袁派,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她音域宽广,音色甜美,演唱富于弹性,具有青春活力,因此她刻画的人物和唱腔总给人一种朝气、灵巧、可爱的感觉。

金(采风)派:她的唱腔是在袁派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清亮的特点,同时吸收施银花、傅全香的唱腔因素逐渐融合发展起来的,演唱另具一番特色。

二、生角流派

尹(桂芳)派:尹桂芳学唱过绍兴大班和徽调,为唱功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尹派的起腔和甩腔特别柔美动听。尹派是目前小生流派中学习者最多的,主要在于尹桂芳所扮演的小生俊美潇洒、风度翩翩。尹派唱腔深沉洒脱,韵味醇厚,音乐形象鲜明,特别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范(瑞娟)派:范派唱腔文雅舒缓、朴实细腻,非常注重字音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特别注重表达人物情感,既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又有江南女子柔美细腻的特色。范派唱腔旋律性较强,喜欢用华彩和连续下行的旋法,且善用垫虚字的方法来细致刻画人物。

徐(玉兰)派:徐派唱腔音域宽广,嗓音清亮,并广泛吸收京、绍、杭剧的声腔,她的演唱富于激情,行腔遒劲有力,高音激昂自如。徐派的起腔和甩腔也是独具特色,善用大跳度来表达情绪。

陆(锦花)派:陆派唱腔是在马樟花的四工腔基础上发展而成,保留着不少四工腔的因素,旋律整体起伏不大,节奏平稳,运腔流畅自然。她塑造的角色也都富有时代气息。

毕(春芳)派:毕春芳的音色清脆靓丽,音域宽,中低音较厚实,高音清亮,是难得的好嗓音,对表演也有独到的见解。

张(桂凤)派:老生,向徽班师傅学过武戏,又向绍剧老生筱芳锦学习,基本功扎实。张桂凤演戏认真,对人物善于细心揣摩,演得出神入化。她的唱腔刚健挺拔,深沉厚重,善于运用头腔共鸣和颤音、顿音等来表现老生的特色。

除以上生角花旦流派外,还有一些知名的越剧前辈,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唱风格,如徐天红、商芳臣等,为越剧艺术留下了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