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接班人?——尧舜禅让的故事(一)
“禅让政治”是古代领导人选拔制度的典范。
这种将帝位传贤不传子的做法,
也就是不把君主的位子当作家产,
是基于“公天下”的理念,
而是当成天下人所共有的。
帝位该传给谁?
尧是陶唐时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深得人们的爱戴。
尧的年事已高,他抚着一把白胡子,望着平日坐的位子,心想:“我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坐得太久了,得找人来接班了!”
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尧就曾经问过身边的大臣:“你们觉得谁能够接替我的位子?”
大臣放齐说:“您的大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一听,皱着眉头说:“是这样吗?丹朱的修养不好,顽劣并且爱跟别人争吵,不能用。”然后又问,“还有谁可以?”
大臣 兜说:“那共工呢?共工说话很有号召力,带领大家做了不少事情。他可以用。”
“哦,是吗?”尧表示怀疑,“共工的确很会说话,可是心思不正,他表面上看起来很恭敬,其实都在蒙骗老天。这个人也不能用。”
在尧那个时代的观念里,上天是必须尊敬的,不能欺骗。尊敬老天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品德。共工表里不一,不注重自己的品德,就是在欺骗老天。尧虽然老了,但还没老到眼睛昏花、识人不清。
关于接班人,大臣推荐的两个人都被尧给否决了。只要是品行有问题,成为帝王的第一个条件就过不了关,就算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或是众人所推崇的领导人物,也不能把帝位传给他。
帝位不传给丹朱和共工,那又该传给谁呢?
来自民间的孝子
尧决定要好好解决传位的问题。这一天,他召集四方的诸侯来开会,对他们说:“啊!各方的诸侯,我当国君已经当了近七十年,也该找人来接班了。你们当中有谁可以顺应天命,接下帝位?”
“我们这些人德行浅薄,接了帝位,恐怕会糟蹋了这个位子。”诸侯们都有自知之明,回答得也很诚恳。
既然这样,那就退让一步。“好吧!”尧说,“那你们就推举一下。在贵族当中有没有可以接任的人呢?要不然,关系远一点儿的,甚至在民间的人才也行。”
听到这话,诸侯们互相示意,点了点头,向尧推荐了舜。
舜,生长在民间,当时正值三十岁,还没娶妻。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瞎眼的父亲再娶,生下另一个儿子象。舜的父亲非常宠爱象,但他和再娶的妻子对舜很不好,经常想害他。
从小到大,舜遭受过很多次的陷害和惩罚,但他一直秉持着恭敬的态度,完全没有失去做儿子和做兄长的本分,因此在二十岁的时候,舜就以孝顺出了名。
“舜?”尧思索了一下,“我听过这个名字。他怎么样?”
“舜是一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既顽固又愚蠢,后母很不诚实,弟弟也不讲理。然而,舜却能用心地与他们和睦相处,引导他们好好做人,让他们不至于沦落到作奸犯科的地步。”一个诸侯如实地向尧进行了描述。
这个诸侯的描述引起了尧的兴趣:“哦,是这样吗?我倒想试他一试!”
对舜的考验
尧盼望有人能够来接替他的位子,但他也知道挑选接班人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舜到底是不是一个适合的人选,等他试过之后就会真相大白。不过,该怎么考验舜,尧倒是思考了很久。
据诸侯们说,舜还没有娶妻。尧就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对诸侯们说:“要不然这样好了,我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看看他怎么治理家庭。能把家庭治理得好,那么治国也会有希望。”
于是,尧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下嫁给舜。成了尧的女婿的舜带着两位夫人搬到妫水边去住,教她们勤俭持家、恪守妇道。两位夫人都没有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怠慢舜家里的人,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夸赞。
尧知道这些后,觉得很满意。接着,尧想试试舜怎么用人,就派了九名男子跟随他,借此观察他的行为。
当舜在历山耕种,那里的百姓都不会为了田地的边界而争吵。
当舜在雷泽捕鱼,那里的民众都会互相礼让捕鱼的地方。
当舜在黄河边制作陶器,那里所生产的陶器都是精雕细琢,不会粗制滥造。
舜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只要一年就能成为聚居地,两年就能成为小城市,三年就能成为大城市。
九名男子在舜的身边待的时间越久,对舜就越发敬重。
看到这种情形,尧高兴极了,于是赏给舜一把琴和一些用细葛布做成的衣服,并且为他盖了粮仓,还给了他一批牛羊。
“这个舜,的确不一样!”尧心想,“不知道他能不能办事?”
于是,尧又派任务给舜。他让舜到民间去宣扬人伦的重要性,让人们接受伦理的教化。舜很认真地教,确实让一般百姓产生了品格上的变化。
看到舜的一系列表现之后,尧下定决心要让舜参与政府部门的运作。他把舜找来,对他说:“你到公家来做事吧!”
舜恭敬地回答:“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
舜没有信口开河,不管是在内政部门还是在外交部门,他都能把事情处理得井然有序。他和四方诸侯相处得十分融洽,也聪明地解决了四个凶恶氏族的问题,把他们迁徙到边远的地方,让他们抵抗更加凶恶的外敌。所谓“一物降一物”,再凶恶的人也会有他们的对手!
合适的人选
从诸侯推荐舜的时候算起,时间一晃便过去了二十年。尧原先只想用几年的时间来考验舜,没想到一试竟花了这么多年。
其实这些年来,尧早就改变了最初的心态,与其说在考验舜,不如说是在培养他。要是能为国家找到一个真正有品德、有才干的领导人,那么花二十年的时间来训练也不为过。
要当好一个国君,必须了解自己的国土。
有一天,尧对舜说:“你到各处的山林、河川和湖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有自然灾害要防治,又有哪些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舜接受命令后,即刻动身。他来到一座高山时,遇到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像刀割似的划开天幕,大雨像盆里的水哗啦啦地直泻下来。大雨模糊了山,也模糊了路,给舜的行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可舜并没有在暴风雨中退缩,他勇往直前,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当舜平安回来后,尧很欣慰,认为舜果然智慧超凡,很有处理危机的能力,是到了该把帝位传给他的时候了。
于是,尧召见舜,对他说:“你很会办事,说的话都做得到。从你管理四方诸侯的事务起,已经过了三年,现在也该接受帝位了!”
舜惶恐地说:“啊!我没有那么好的德行可以当国君。”
尽管舜一再谦让,尧还是执意要把帝位传给他。
次年正月,尧祭告先祖,回家养老,让舜作为代理天子,实际掌管国事,并且让他到全国各地去巡视考察。
典范永存人间
尧从来没考虑过要让儿子丹朱继承帝位。
尧说过:“让丹朱来接任国君的话,只对丹朱一个人有好处,对整个天下不利;让舜来接任国君的话,只让丹朱一个人受损,但是对整个天下有利。”
这种将帝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传给儿子的作为,就叫作“禅让”。禅,是“传给别人”的意思;让,是“辞让、礼让”的意思。
舜的确是一个值得托付天下的人。他一直勤勤勉勉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如此又过了八年。
而一直在家养老的尧即便把脚指头都用上,也数不清楚自己是一百一十六岁还是一百一十七岁。他觉得自己在人间的责任已经完成,该放下一切,彻底享受“自由”了。
一天,尧梦见自己的身体逐渐发热,慢慢飞升上天,接着融进耀眼的太阳里,成为阳光的一部分,然后又在黄昏的时候,飞散成一片片炫目的彩霞。
一代帝尧从此长眠。
服丧三年后,舜正式当上天子,改国号为虞,是为帝舜。
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权力的转移总是不太平和。改朝换代之际,经常伴随着腥风血雨。
从这样的现象来看,发生在“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时期的“禅让政治”,可说是古代权力转移的一种典范。
这种将帝位传贤不传子的做法,是基于“公天下”的理念,也就是不把帝王的位置当作家产,而是当成天下人所共有的,被大家公认最有品德和才干的人,才能执掌天下。
有句古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我们今天读《史记》记载的尧舜禅让的故事,应该思考“天下”一词的含意。
我们不是每个人长大后都会从事政治工作,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上国家的领导人。但是不论你从事的是什么领域的工作,我们都会遇到“公”与“私”的问题。一旦你遇到这一问题,你是不是也会像尧舜那样“大公无私”呢?
史记原典精选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①,不足②授③天下,于是乃权④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⑤;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⑥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⑦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史记·五帝本纪》
尧在位七十年找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退位,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知道儿子丹朱不成材,不能把天下交给他,所以用变通的方式把天下交给舜。交给舜,那么天下得到利益,只有丹朱一人受损;交给丹朱,那么天下受损,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利益。尧说:“终究不可以损害整个天下的利益而让一个人得利。”最后把天下交给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注释】①不肖:不像自己。肖,像、似。②不足:不能。③授:给予。④权:用变通的方式。⑤病:损害、受损。⑥终:终究。⑦卒:最后。
词语收藏夹
一、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
例句 为政者要有天下为公的胸怀,才不会汲汲营营于一己的私利。
二、选贤与能:选拔贤德,将政事托付给有能力的人。与,托付、交给。
例句 如果不是为了选贤与能,我们何必花那么多时间来选班长?
三、尧天舜日:像尧舜治国的那个年代那样,比喻太平盛世。
例句 希望我们的国家,能一直是尧天舜日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