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直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抟,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9克,麻黄5克,杏仁12克,芍药5克,生姜5克,炙甘草5克,大枣4枚。

清便欲自可,“清”者,通“圊”,本义为厕所。《说文解字》:“厕,清也。”此处作上厕所解。《伤寒论》中清便即排便,清血即便血,清脓血即便脓血,下利清谷即泻下不消化之食物,清水即泻下水样便也。“欲”通“续”,即持续。可者,犹宜也。清便欲自可,即大便正常,里热未结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13克,麻黄5克,杏仁9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9克,大枣5枚。

以上两条皆为麻黄汤、桂枝汤两汤之合方,故皆属太阳病。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之病理:其人本属胃肠虚寒,又受寒袭,机能奋起抵抗,故病如疟;血瘀于表,故面红赤,甚或红肿而痛;血瘀于表而不畅,故脉涩;汗不得出或发汗不彻,汗郁于肌腠,故痒。因其具桂枝汤、麻黄汤证之病机,故合二汤为用。若其人见津伤之候,如口燥咽痛等,则又宜加葛根、花粉之属。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之病理:其所以病者,如文中所述,乃服桂枝汤后,其人大汗出,将息失宜,于汗出时又受风寒所袭,或其人本有血运不畅、胃肠虚寒之内因,于汗出时受寒所袭,故毛孔转闭而外见麻黄汤证。因其人胃肠虚寒之内因较重而外闭较轻,故重用桂枝汤而轻用麻黄汤也。

临床所见,麻桂合剂之症,其初起多为感冒,经误治后表郁而不畅,见寒热往来如疟状(其状多始于发热,继之大汗出,继而恶寒战栗),里有积热而见咳嗽、咽痛白腐、便秘等。故余每先用麻桂合剂解其表,除其往来寒热如疟状,继则用麻杏石甘汤加牛蒡子,除其咳嗽、咽痛白腐之症也。

太阳病恶寒发热如疟状与少阳病往来寒热之疟疾,表面上颇为相似,其实并不相同,其区别在于:凡发热恶寒一日再发(指发热两次,非发热恶寒两次),乃至一日数十度发,皆为太阳病,且多先发热后恶寒,故曰发热恶寒如疟状,方用麻桂合剂;若一日一发,乃至多日一发,期间有间隔,如无病之人者,为少阳病,且多先恶寒后发热,故曰往来寒热。

太阳病之所以发热恶寒如疟状者,盖发热、恶寒皆人体机能之反应。当人体肌表受风寒所袭之后,毛孔闭塞或处于半痉挛状态,血运不畅则为恶寒;人体奋起反应,使血运加速,生温功能亢进而肌表毛孔放温不及则为发热。论中所言者,即为其人伤寒延久不愈或太阳中风证汗出之时,又受风寒所袭,而毛孔为之闭塞(即轻微重感也)。毛孔闭塞则放温不及,人体奋起抵抗,生温功能亢进则发热。因其人本属血运不畅,胃肠虚寒,人体机能救济之力不足以解表,故其肌表仍属血运不畅,是以发热之后又可见恶寒,特别是离心脏最远端之四肢,更可因供血不足而见厥冷。以肌体救济之发热不能解除肌表血运不畅,故恶寒之感不能除却,人体不久又积蓄力量,重新救济,故又见发热。如此可见往来反复,故曰发热恶寒如疟状也。因人体血运之救济速度较快,故一日可见两次,甚者数十次也,是以用麻、杏、桂、芍促血运,生姜温和其胃肠,使血运救济有力。肌表血运得畅而温,则恶寒解;毛孔开放而使放温正常,则发热不再,汗出而病解。因其属肌表血运不畅,故名之太阳。

少阳病往来寒热之成因与太阳病不同。其所以寒者,乃三焦水道中水浊郁滞,水运不畅,水道之津液寒冷,则肌表受温不足而恶寒。人体为解除之奋起抵抗,而使水运加速,故发热。然因水道中有郁滞,故不久水运又暂缓,而发热自止。此期间因发热能暂解水液之寒,故发热之后,有较长时间如无病之人也。水道之中,郁滞不解,则恶寒之病源不除,则发热不能止也,故病见往来寒热。因人体水运起救济之速度较慢,故需一日乃至数日,甚或更久,始可见恶寒发热一度发也。以其病之根本属三焦水运不畅,故名之少阳病。

此麻桂合剂与柴胡汤剂应用之别,临床宜细加辨别也。

附:名医医案选录

一、王右,寒热往来,一日两度发,仲景所谓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也。前医用小柴胡汤,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枝三钱,白芍四钱,生草三钱,生麻黄二钱,光杏仁五钱,生姜三片,红枣五枚。(《经方实验录》)

【按】 余临床所见,此类病症最多,有见每日寒热往来两次至五六次者,且每用此方解表后,常宜用麻杏石甘汤继其后也。

二、万密斋治郑氏子。痘将见形,作痒不能禁……因思仲景《伤寒明理论》云:病身痒,此邪在表,欲出不得,桂枝麻黄各半汤;阳明经病,皮中如虫行,此肌肉虚也,建中汤。今此身痒,正是欲出不得出,与太阳证同,非阳明肌肉虚也,乃以各半汤去桂、杏,加升麻、葛根、牛蒡,一服痒止,痘出甚密。调治半月而安。(《伤寒论类方法案汇集》)

三、杨某,女,26岁,蔚野村人。据其母言,1岁麻疹后,疙瘩时起时伏,至今已25年。着凉、触冷或遇风吹拂,便疙瘩满身,成块汇片,肤痒难忍,越搔越痒,常致坐卧不宁。除此之外,别无不适,舌脉一如常人。麻疹后体弱阴亏,邪风乘虚而入,稽伏血分,致瘾疹时隐时现,终不得消失。宗治血灭风之理,予活血祛风。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麻黄6克,桂枝6克,赤芍10克,杏仁6克,甘草4.5克,川芎6克,生地10克,生姜3片,红枣5枚。二剂。二诊:药后微汗出,25年之苦消于旦夕。近疲乏无力,动则汗出,此气虚也,原方减麻黄,加黄芪15克,续服三剂。后因牙痛来诊,知夙疾再未发生。(《临证实验录》)

【按】 荨麻疹一证,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发作者为风热,宜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麻杏石甘汤加蝉衣、苦参、银花;慢性者为风寒,则宜用本方或桂枝汤加蝉衣。若其人表有血瘀,则又加茯苓、桃仁之属。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陈逊斋老先生云:“其脉如蛇”句,诸注家皆在“蛇”字上做文章,什么样的脉象曲如蛇呢?指下体会不到。其实这应是指疾病的动态变化,以脉言证。有种情况是“暴腹胀大”,即由太阳到阳明,往往可一下而愈。如脉反伏弦者,为痉病未解。从全段来看,不外说刚痉可用汗法,汗后有三种转归:一是误汗虚其虚,一是欲解,一是原病仍在,无任何变化。

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成无己之《伤寒明理论》曰:瘛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瘛疭,俗谓之搐是也。《内经》云: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瘛疭。瘛若契合之契也,疭若放纵之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