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葛根汤 瓜蒌桂枝汤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项背强 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2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瓜蒌桂枝汤方:
瓜蒌根10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20克,麻黄15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
先煮麻黄、葛根,去白沫,内诸药,去滓。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20克,麻黄15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半夏21克。
温服,覆取微似汗。
桂枝加葛根汤、瓜蒌桂枝汤与葛根汤证之病理为,内则津伤,外则表郁。其病位,内则为胃肠部,外则为身体血脉集中之处也。
津液者,人体内一切营养液体,包括精、血、汗、淋巴等。津液之得,来自于胃肠,且最多来自于肠,以三焦与肠相通。饮食入胃肠后,其水液即为三焦所吸入而为津液也。若肠部功能失调,水不得入三焦,则其人必缺津液而渴。
人体全身之组织皆靠津液以营养,津伤则不能营养血脉、神经、肌肉,尤以血脉、神经之敏感度最高,津液一缺则其症状立现。人之项背、眼部、肠部等处,皆神经密集之地,故对津伤之反应最速也,故病可见项强 、眼红、下利等。
人之血脉也为津液所充,津伤则血道不充,故可见脉沉、迟、细、弦,甚则可见脉曲如蛇行也。
因其人内则津伤,外受风寒所袭,故仍有轻微恶寒之感,只是因津伤于内,且津伤化热极速,而致表寒难以觉察,故曰恶风。恶风、恶寒所言之风、寒者,本为互称,然恶寒重而恶风轻。若以恶风寒之轻重程度来比较,则太阳温病最轻,为恶风;太阳中风次之,为恶寒不恶风;太阳伤寒最重,为恶风又恶寒。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皆太阳病而津液未伤者。若其人津液素伤,又受风寒所袭,则为太阳温病,即桂枝加葛根汤证、瓜蒌桂枝汤证与葛根汤证也。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以其人津液未伤,故必不口燥渴;太阳温病以其人津液已伤,故必口燥渴或兼见项背强 ,甚则见项背反张,而成刚痉、柔痉。是以病见桂枝汤证,而兼见口燥渴、项背强 时,用桂枝加葛根汤;其更甚者,则用瓜蒌桂枝汤;病见麻黄汤证,又兼口燥渴、项背强 者,则当用葛根汤也。
以其人内有津伤,故临床不能误桂枝加葛根汤证、瓜蒌桂枝汤证与葛根汤证为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也,是以论中有“反恶寒汗出”之语。
若辨证不清而误用之,则表虽解而津更伤也,必致全身灼热,而为风温之病,即病因抵抗过度而转入阳明证也。风温之病,以其表里皆有热,故脉阴阳俱浮也。此与前文桂枝汤证之阳浮而阴弱相对应也。故治风温之病,当用阳明清热之法,方能得愈。是以条文再三申明:津液伤者,禁下、禁火也。盖津伤者,若下之、火之,则津伤更甚。津伤严重而又以下法攻之,则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之症先后可见也;津伤严重而又以火法治之,则发黄、惊痫诸症亦必先后而见也。
桂枝加葛根汤、瓜蒌桂枝汤与葛根汤之药理如下。
葛根、瓜蒌根(花粉)二药,均能清热生津止痛,且花粉清热生津之力较葛根强也。以此二药之性凉,故曰葛根、花粉能清热;葛根、花粉皆富含淀粉,有缓和包摄的作用,能使肠蠕动正常而止泻,肠吸收津液之功能正常,则三焦之津液运化也正常,故曰葛根、花粉能生津;人之津液运化正常,则人体各部,尤其是腰背项等部,因缺津致局部痉挛而引起之神经末梢疼痛也能自止,故曰葛根、花粉能止痛也。葛根能活水运,又能活血运,是以日人宇津木昆台谓其专主皮里之瘀血,且疏通项背至腰部之瘀血尤佳。《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即有葛根煎水浴洗以治下肢麻痹、手足挛急之记载。
临床见桂枝汤与麻黄汤证时,若兼见口燥渴、项背强,或更重之刚痉、柔痉、痉病等,即当用桂枝加葛根汤、瓜蒌桂枝汤或葛根汤等方。其中,血运不畅轻,而表虚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或瓜蒌桂枝汤;血运不畅甚,而表实无汗者,则用葛根汤;津伤甚者,则可合葛根、花粉以用之。此三方皆为葛根汤类方,明乎葛根、花粉之功用,明乎桂枝汤、麻黄汤之功用,则葛根汤类方之功能自可明也。
条文中所以言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者,盖肠之部位属阳明,其病又属太阳,故曰太阳阳明合病也。其下利者,乃肠部寒郁致也。临床所见,多为感冒之后而见腹泻,且多为晨起、饭后或活动量较大之时。盖此等时候,肠部被动加速蠕动而致腹泻也。方中麻、桂、芍行血运以温之,葛根改善其津液吸收功能,则水液得入三焦而下利自止也。
其言呕者加半夏,盖胃功能弱(胃寒)而致水饮积聚也,故加半夏助生姜以温胃阳,此与桂枝汤加半夏、麻黄汤加半夏等同理。
临床运用,葛根汤类方不仅可用于太阳温病等,还能治落枕。盖落枕为颈部受风寒所袭,局部见血瘀津伤,不能濡养项颈、肩背之肌肉所致,故病见颈部、肩背强 也。
葛根汤类方又能治小儿麻疹初起之身热不扬、疹遏伏甚而不透发者。盖小儿生长迅速而需津多,若肠部津不得入三焦则津伤,又兼表闭者,则表现为疹遏而身热不扬,即俗称“白面痧”。
葛根汤类方又能治小儿急惊风,即发热抽风。盖此病为热灼津液,筋脉失养而致挛急。此病初起,若胃肠热盛,当用连翘散重加葛根、花粉;病久不愈,过用寒凉,或本属胃肠虚寒者,则当用本类方。
葛根汤类方又可用于积年之肩背凝结。盖人初受风寒之袭时,其症不显,血瘀津伤,凝积既久则成肩凝。其症见肩背凝结,酸痛不已,不能自转侧,用葛根汤往往可一汗而愈。葛根汤与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方皆能治肩背痛,然葛根汤之痛主要集中在脖子、后背中央部分,柴胡桂枝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之痛则主要集中在肩胛及后背两侧。刘渡舟教授以为,脖子及后背中央一带为太阳经循行部位,而肩胛及后背两侧为少阳经循行部位,故当用柴胡类方剂。若痛在整个后背,两者也可合用,如柴葛解肌汤之属。临床运用柴胡、桂枝类方剂治肩痹(“五十肩”)之属,宜加白芥子以消肿止痛、通经活络。
葛根汤又可治不停眨眼及眼不闭,盖此二症皆因眼皮肌肉紧张痉挛所致。葛根汤能解除肌肉痉挛,故能治之。临床每加秦艽、钩藤,以此二药能改善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使之松弛也。
葛根汤类方能活血补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故又每每用于提神醒脑,改善疲劳也。
附:名医医案选录
一、师曰:南阳桥有屠宰公司伙友三人,一日同病,求余往诊。诊视既毕,心甚奇之,盖三人均病头痛,身恶寒,项背强痛,脉浮数。二人无汗,一人有汗。余乃从其证情,无汗者同与葛根汤,有汗者去麻黄,即桂枝汤加葛根。服后皆愈。后询三人何以同病,盖三人于夜半同起宰猪,深宵受寒之所致也。(《经方实验录》)
二、师曰:葛根汤治取效之速,与麻黄汤略同,且此证兼有渴饮者。予近日在陕州治一夏姓妇人。其太阳穴剧痛,微恶寒,脉浮紧,口燥。予用:葛根六钱,麻黄二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草一钱,天花粉四钱,枣七枚。按:诊病时已南归之前晚,亦未暇问其效否。及明日,其夫送至车站,谓夜得微汗,症已痊愈矣。予盖因其燥渴,参用瓜蒌桂枝汤意。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经方实验录》)
【按】 太阳穴痛是太阳表病的辨证要点之一。若其人表证明显而里热不明显者,葛根汤为最佳选择;若其人表证明显且里热明显偏于肺胃者,麻杏石甘汤加葛根是最佳选择,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化热入里;若其人表证不明显而肺胃热盛者,麻杏石甘汤当为首选;若其人无表证或表证不明显而里热明显偏于肠者,葛根芩连汤或黄芩汤又当为首选;同理,若其人外有表证,内有里热,且肺胃与肠热皆见者,又当合方以用之,余则常用葛根加麻杏石甘汤合黄芩加柴胡汤。
三、贾某,男,36岁,素体健身强,为摔跤健将。因食不洁之物,患痢疾,住院三天,下痢不止,发热不退(常在38℃以上),求服中药。患者禀赋素盛,虽下痢数日,面色不衰,舌淡红,苔腻微黄。询知发热,恶寒,汗出,痢下白多赤少,里急后重,昼夜十余行,肛门不热,口不苦,不渴,饮食不思,脉浮滑数,诊腹不胀满,亦无压痛。观其脉症,病属协热下痢。因表邪未解,宜用逆流挽舟法治之。然既非无汗、恶寒之葛根汤证,亦非喘而汗出、表里俱热之葛根芩连汤证,乃系表虚而里热未成之桂枝加葛根汤证。拟:葛根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木香6克。一剂。二诊:下痢日行二三次,发热减(37.5℃),微恶寒。章虚谷谓:“有一分恶寒,亦当从温散。”遵此说,复拟原方,二剂得愈。(《临证实验录》)
【按】 余用此方与葛根汤治类似之病时,对于恶寒重者,特别是自觉手足冰冷者,必遵药后温覆之法,要求病人先洗热水澡或用热水浸脚后服药,服药后立即用厚被温覆,效果显著。
四、李某,42岁。1994年4月2日以腹泻2年就诊。自述2年前曾患感冒,愈后大便次数增多,每日5至6次,每日晨起、饭后、活动量大时即欲如厕,急不可待。询知脘腹不胀,便溏不清稀;观其舌质正常,舌苔薄白;细审脉缓而兼有弦象。诊断:慢性腹泻。辨证:寒郁伤阳,津气不升。治法:散寒开郁,提气升津。方用葛根汤:葛根4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甘草10克,大枣20克。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4月9日再诊时,每日解便减至2次。效不更方,续服3剂,2日1剂。2年腹泻,半月痊愈。(《陈潮祖学术经验研究》)
五、王某,男,7岁,1996年10月16日初诊。患乙型脑炎病,愈后颈项肌肉弛缓,头不能正常挺立,流涎,四肢运动正常,舌质嫩红,苔剥,脉细数。此为热病损伤阴津,筋脉失养所致。遂处《金匮要略》瓜蒌桂枝汤加味:花粉20克,桂枝6克,白芍30克,葛根2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去核),7剂。半月后其朋友转告,服药后颈项功能恢复正常。(《中医临证家诊集要》)
六、许某,女,35岁。左半身汗出半年,恶风,手足屈伸无力,苔白润,脉缓。辨证给予桂枝汤加味,收效甚微,遂于原方中加入葛根60克。2剂后自诉右侧半身有微汗,此营卫经络调和,气血津液畅行之象,继服3剂后左半身汗止,病告痊愈。(丁济良《中医杂志》)
【按】 据丁济良先生之经验,重用葛根30~60克加入辨证方药中,治疗汗出偏沮症(即半身汗出),收效甚佳。
七、裘小孩,风邪外来,而津伤于内,自汗出,面赤头摇,转为柔痉。项背强直,目直视,头仰,是其据也。脉见沉迟,乃风寒所致。沉本痉脉,迟则为寒,亦在太阳经,与伤寒相似,其实不同。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祛风寒之邪,加瓜蒌根清气分之热而大调太阳之经气,经气疏通则风邪自解矣。桂枝4.5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天花粉9克,生姜3克,红枣12枚。(《范文甫专辑》)
八、一人患痉病,昏昏不识人,已备后事,延余出诊。大小便皆无。余曰,幸而大小便不起,脉弦紧,或曰可救。以《伤寒论》葛根汤与之。下午服药,夜半起大便,竟一服而热瘥,二服而愈。按:大小便不起,乃指未见二便自遗,无正气虚脱之象,故曰“可救”。以葛根汤发汗解肌,药后热瘥、得大便为津液承济,故一服而瘥,二服而愈。(《范文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