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炽医案206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七、水肿

1.脾肾阳虚证

刘某,男,45岁。1965年4月17日。面目浮肿,时肿时消,已有七八年历史。睡眠不好,饮食不多,大便或闭或泻,精神欠佳,有时腰部作痛,面色晦暗,口舌干燥,脉象缓弱无力。病由脾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上泛,故面目浮肿。宜补脾运脾,温中强肾。

白术12g 茯苓15g 山药15g 法半夏9g 厚朴9g 陈皮9g 生姜皮9g 陈艾炭6g 红糖30g 菟丝子6g 淫羊藿9g

服上方15剂后,面目浮肿俱消,精神好转,腰痛亦减轻。

按:患者饮食不多,大便或闭或泻,精神欠佳,面色晦暗,为脾阳不振所致;脾胃不和,则睡眠不好;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发为腰痛;阳虚不能化水生津,故口舌反觉干燥;脉象缓弱无力,亦符合脾肾阳虚现症。《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本例断为脾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上泛发为面目浮肿。治法以白术、茯苓、山药、法半夏、厚朴、陈皮等补脾运脾,以生姜皮、陈艾炭、红糖、菟丝子、淫羊藿等温中强肾。使阳行水化,则浮肿自消矣。

2.阴阳并虚,肝郁湿热证

苏某,男,成年。1965年1月14日初诊。面目及左下肢浮肿,左侧躯体感觉退减,活动欠佳,已有10余年历史。经西医检查,诊断为左侧躯体功能紊乱。近来大便稀黄,食欲亢进,脉来盛去急、弦滑较甚,舌上白苔。此虽久病正气不足,但近来肝郁脾滞,湿热之邪内蕴中焦,客热犯胃,消谷善饥,宜先从标治,用疏肝运脾,清热利水法。

丹皮6g 白芍15g 青皮9g 雅黄连6g 枯黄芩9g 茯苓皮18g 泽泻12g 防己9g 大腹皮9g 甘草3g 3剂

1月25日二诊:客邪已解,虚象毕露,脉象转为虚滑无力,舌苔淡白,食少、便溏、疲乏。此脾肾阳虚之候。用补脾扶肾,温中行气法。

土炒党参9g 茯苓12g 炒白术9g 菟丝子15g 益智仁9g 炮姜6g 法半夏9g 厚朴9g 广陈皮9g 木香4.5g

4月22日三诊:服上方70余剂,小便增多,水肿大减,饮食渐趋正常,但大便有时结燥,脉来细数、根气有余。此因连服温药,肾阳虽复而肾阴反亏,再从培养肾阴考虑。

熟地黄12g 枣皮9g 山药15g 丹皮6g 茯苓9g 泽泻9g 知母9g 炒黄柏6g 菟丝子9g 枸杞子9g

5月19日四诊:服上方18剂后,面目和左下肢已无浮肿征象,饮食和大小便均正常,但特别畏冷,动辄多汗,脉象虚数,舌苔尚属匀净。再从温养加补阴药以善其后。

制附片(先煎)18g 熟地黄12g 桂枝9g 茯苓12g 枣皮9g 山药15g 菟丝子9g 枸杞子12g 炮姜6g 广陈皮4.5g 白芍12g 厚朴9g

按:本例阴阳并虚是其本,肝郁湿热是其标。故初诊时,先本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解决肝郁湿热问题。邪去正衰,二诊时又出现脾肾阳虚之候,补阳则碍阴。三诊时,肾阴亏损情况又显得突出,补阴则碍阳。四诊时,又出现阳虚症状,最后在补阳药中加入养阴之品,以善其后。这说明对较复杂的病证,当分别先后缓急,根据所出现的病状,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气血不足,脾肾阳虚夹湿证

王某,女,成年。1960年12月29日初诊。患水肿病已九个月,初发即肿,时愈时发,腹部饱胀,夜间小便次数较多。脉象细弱,舌苔白滑。此脾肾阳虚,湿聚中焦。先予通阳化气,运脾燥湿。

薤白9g 法半夏9g 桂木4.5g 茯苓9g 广陈皮6g 苍术9g 炮姜6g 吴茱萸4.5g 厚朴花6g 生姜皮6g 甘草3g 4剂

1月10日二诊:服上方后,饱胀与水肿俱减,但四肢无力,倦怠思睡,且有黄带。仍从前方立意,加入培养气血强肾之品。

土炒党参9g 炒杜仲9g 吴茱萸4.5g 桂木4.5g 苍术9g 炮姜4.5g 砂仁(后下)4.5g 炒白芍9g 当归9g 黄芪9g 炙甘草4.5g

1月18日三诊:服上方4剂后,情况良好。但因停药,又有微肿,小便减少,大便失禁。此肾气不固,用四神丸加减。

益智仁6g 五味子3g 补骨脂9g 吴茱萸3g 茯苓9g 炒白芍9g 炙甘草4.5g 4剂

1月28日四诊:大小便恢复正常,午后尚有轻微水肿,黄带仍未全尽,脉来尚缓,舌苔白滑。再用温脾除湿法。

党参9g 藿香6g 薤白9g 桂木3g 白术9g 莲米9g 山药9g 海螵蛸9g 当归9g 广陈皮3g 吴茱萸3g 炙甘草3g 4剂

2月6日五诊: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欠佳,带下未尽,脉象软涩,舌苔淡白。正气尚嫌不足,用归脾汤加味以收全功。

党参9g 当归9g 黄芪9g 白术9g 枣仁6g 远志3g 莲米9g 山药9g 薏苡仁9g 海螵蛸6g 杜仲9g 炙甘草3g 4剂

按:本例腹部饱胀,四肢无力,倦怠思睡,脉象细弱,舌苔淡白等,为气血不足,脾阳不振之象;脾阳不振,则水湿不得运化,故出现带下、脉缓、苔滑等脾湿现象;肾司二便,肾阳不足,或为阳不化水,夜多小便,或为下焦不约,大便失禁。故本例水肿断为气血不足,脾肾阳虚兼夹湿气。由于病机复杂,治法当分先后。诸方中用党参、茯苓、黄芪、白术、莲米、山药、炙甘草等以补气扶脾,用当归、白芍以养血和营,用薤白、桂木、法半夏、吴茱萸、炮姜、生姜皮等以温阳行水,用苍术、薏苡仁、厚朴花、广陈皮、砂仁、藿香等以除湿运脾,用杜仲、益智仁、五味子、补骨脂等以强肾阳。加远志、枣仁以安神,加海螵蛸以止带。随其现症而辨证施治,有的放矢,则箭不虚发矣!

4.肾阳不足,兼夹湿热证(慢性肾炎)

薛某,男,13岁。1971年8月3日初诊。7岁时即患肾炎,经常头部及下肢水肿,腰疼头昏。最近小便次数增多,尿色仍黄,胃纳不佳,脉象细数、两尺脉尤弱,舌质淡红。此系先天不足,加之久病正气亏损,肾阳不足兼夹湿热之候。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生地黄9g 丹皮9g 牛膝9g 车前仁9g 菟丝子12g 茯苓9g 桑寄生15g 巴戟天9g 山药12g 石韦9g 茵陈12g 甘草3g

8月15日二诊:服上方7剂,浮肿消退,腰不疼,头不昏,胃纳转佳,小便次数减少,色仍黄。经西医检查,尿中尚有微量蛋白。脉弱,舌淡。再本前方加重强肾药,以巩固之。

生地黄9g 丹皮9g 牛膝9g 车前仁9g 菟丝子12g 茯苓9g 补骨脂9g 巴戟天9g 山药12g 泽泻9g 革薢9g 茵陈12g

按:本例先天不足,肾气素亏,故出现腰疼头昏、尺脉弱等肾阳不足现症;阳不化水即出现水肿,小便次数增多;尿色黄、胃纳不佳等,为湿热内聚之象;脉细数亦为虚热在里。故断为肾阳不足兼夹湿热。用济生肾气丸,一方面强肾利水,一方面清热利湿。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补骨脂者,因其年龄太小,不堪刚燥,防其助热之弊。加草薢、茵陈、石韦是增强清利湿热之功。

5.内有水气,表虚风袭证

郭某,男,成年。1971年2月3日初诊。脸肿恶风,咳嗽,身痛,左肋痛,脉浮微数,舌上有黑苔。此内有水气,表虚为风所乘。宜从风水论治,用越婢汤加减。

麻黄6g 黄芪12g 防己9g 杏仁9g 生姜2片 大枣3枚 甘草3g

2月13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诸症缓解。后因又伤风邪,恶风、咳嗽之症又发,且兼全身浮肿,手指关节亦微肿胀,咳嗽时牵引左肋作痛,牙痛,食少,腹胀,脉浮,舌上苔黄。此风邪乘肺,水湿化热之证。用越婢合黄芪防己汤加减。

麻黄6g 石膏15g 白术9g 黄芪12g 防己9g 厚朴9g 杏仁9g 生姜2片 大枣3枚 甘草3g 4剂

2月19日三诊:身肿已消,畏风、咳嗽、肋痛、牙痛亦解,饮食增进。目前尚余咽痛,脸微肿,腹胀,指关节痛。脉已不浮,舌上有黄腻苔。是湿热未尽之象。用开泄兼清利法以善其后。

银花9g 连翘9g 板蓝根9g 豆卷9g 桔梗6g 杏仁9g 厚朴9g 刺蒺藜12g 木通6g 桑枝30g 金铃炭12g 甘草3g 4剂

按:《金匮》说:“风水其脉自浮,外症骨节疼痛,恶风。”“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本例恶风、脸肿、肋痛、身痛、手指关节疼痛肿胀、脉浮等,显系风水见症。此症由于外受风寒,内有水气所致。故用越婢合防己黄芪汤而奏效。咳嗽者,外受风寒也;舌上黑苔者,水气也。故初诊以麻黄、杏仁发散风寒兼以止咳,用防已以渗水气,用黄芪以固表虚,姜、枣、甘草和中补脾,故诸症因之缓解。由于邪尚未尽,复受风邪,风为阳邪,使水湿蕴热,不但原症复发,且出现牙痛、食少腹胀、苔黄等湿热之症。故二诊时,在原方基础上,加石膏以清热、白术以燥湿、厚朴行脾以消腹胀,使诸症又得好转。三诊时,从现症咽痛、脸微肿、腹胀、指关节痛、脉不浮、舌苔黄腻等观察,是风水之邪已不甚重,而内蕴湿热之邪尚不了了。故用银花、桔梗以开之,用刺蒺藜、金铃炭以疏之,用杏仁、厚朴以降之,用连翘、板蓝根以清热,用豆卷、木通、桑枝以利湿。由是而湿热之邪得解,风邪亦得宁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