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脏腑络病辨证论治

一、心络病辨证论治

(一)络虚不荣

证候:心络气虚者常见心悸怔忡,气短自汗,神疲懒言,活动后加重,舌淡脉虚;气虚延及阳虚者则见畏寒肢冷,面色img白,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或结代。血虚不能荣养心络常见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白无华,舌淡脉细或结代;兼有心络阴虚则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虚荣络。

方药:心络气虚者用参芪生脉饮(自拟)。

人参9g(另煎) 黄芪30g 麦冬12g 五味子9g

心络血虚者用定心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酸枣仁15g 龙眼肉30g 山萸肉15g 柏子仁12g 生龙骨(先煎)12g 生牡蛎(先煎)12g 生明乳香3g 生明没药3g

加减:补虚荣络常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若气虚及阳,症见气短息促、神疲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者合保元汤(《兰室秘藏》);若心血亏耗日久损及心阴,见少寐多梦、心中灼热、健忘、盗汗者合用黄连阿胶汤(《伤寒论》)或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参松养心胶囊(市售成药),功能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失眠多梦、神疲懒言等。

(二)心络郁滞

证候:胸中憋闷,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按揉、叩击、捶打、足蹈胸膺可使胸闷暂缓,或未发作时欲饮热汤水,善太息,遇情志刺激胸闷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流气畅络。

方药:旋覆花汤(《金匮要略》)加减。

旋覆花12g(包煎) 薤白12g 菖蒲12g 郁金12g 降香9g 川芎9g 葱管3根

加减:本方常用于冠心病早期,若肝气郁结明显,症见胸胁胀痛或攻痛,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失调、脉象沉弦者,上方合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枳壳煮散(《本事方》)加减;兼血瘀者,症见胸闷胸痛明显、唇青舌紫或舌有瘀斑、脉沉涩者,加鸡血藤、丹参、三七粉;症见舌红少苔、焦虑眠差者,加百合、生地黄;食后腹胀、胸闷加重者,加苍术、厚朴、陈皮。

(三)心络瘀阻

证候: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由瘀血引起者,疼痛以针刺为特点,伴见舌紫黯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症;瘀浊阻滞心络者以胸中闷痛为特点,多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辛香理气,化瘀通络。

方药:利心通络汤(自拟)。

人参6g(另煎) 水蛭9g 鸡血藤30g 瓜蒌15g 薤白12g 川芎12g 降香9g郁金12g 赤芍12g

加减:本方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伴有心慌气短等气虚症状者,加黄芪;痰湿偏重,舌苔厚腻者,加茯苓、半夏;痰湿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连、半夏;遇寒胸痛胸闷加重者,加桂枝;脉结代者,合生脉散(《医学启源》),加甘松、桑寄生。

(四)心络绌急

证候:突然性的胸闷或胸痛发作,常因受寒或情志刺激而诱发。因受寒诱发者可见畏寒肢冷,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因情志过极而发者,发作前常有精神刺激史。

治法:搜风通络。

方药:护心解痉汤(自拟)。

柴胡12g 佛手12g 全蝎6g 蜈蚣3条 桂枝12g 赤芍12g 薤白12g 甘草3g

加减:本方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特别是变异型心绞痛)治疗。若寒邪偏盛,症见疼痛剧烈、唇甲晦黯或青紫、脉弦紧者,重用桂枝,或加附子温阳散寒;若平素畏寒肢冷、体乏无力、胸痛常在夜间或感受寒邪时发作,并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属心肾阳虚者,加人参、淫羊藿、细辛、补骨脂等温补心肾;若以胸闷为主,感寒诱发者,多为心阳不宣,气血凝滞,加瓜蒌、薤白以宣痹通阳;若疼痛多在情绪波动时发作,发作时症状不典型,但较频繁,常伴胸闷、善太息、两胁不舒等症,属肝气郁滞,阳气升发无力者,加郁金、香附、川楝子。

(五)心络瘀塞

证候:突发胸痛,痛势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十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呈难以忍受的压榨感、窒息感或烧灼样,伴大汗,恐惧不安,濒死感,疼痛常可放射到后背、左上肢尺侧。或呼吸欲绝,脉若屋漏。

治法:益气通络,解痉止痛。

方药:救心通塞汤(自拟)。

人参12g(另煎) 水蛭9g 全蝎6g 蜈蚣2条 桃仁10g 延胡索12g 降香10g乳香5g

加减:本病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若舌红口干、五心烦热者,加生地黄、麦冬;自汗多者,加山萸肉、五味子、黄芪;烦躁不安、胸闷胁胀者,加佛手、菖蒲、郁金;舌苔黄腻、胸闷明显者,加瓜蒌、黄连、半夏;四肢逆冷、大汗淋漓,属心阳欲脱者,重用红参、炮附子、麦冬、山萸肉。中西医结合抢救血运重建的同时加用通心络,有利于保护梗死区再灌注微血管完整性,减少缺血区心肌无复流面积,抑制心室重构,提高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恢复率。

(六)络息成积

证候:心悸怔忡、呼吸气短,动则更甚,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怒张,虚里按之微弱欲绝,或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动而应衣、搏动移位,下肢水肿,苔薄腻或白腻,舌质黯或有紫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益气通络,活血利水。

方药:益心散结汤(自拟)。

人参12g(另煎) 黄芪30g 桂枝12g 茯苓12g 水蛭8g 全蝎6g 葶苈子12g泽泻12g

加减:本方常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兼胸胁胀痛或攻痛等气滞表现者,加枳实、檀香;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属气阴两虚者,加麦冬、玉竹、五味子等;舌苔黄腻、胸中憋闷重者加瓜蒌、半夏、黄连。

芪苈强心胶囊(市售成药),功能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主治慢性心力衰竭之心悸怔忡、呼吸气短,动则尤甚,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症。

二、肺络病辨证论治

(一)络虚不荣

1.肺络气虚

证候: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甚,咳痰清稀,语声低怯,或自汗畏风,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永类钤方》)加味。

人参9g(另煎) 黄芪30g 熟地黄12g 五味子9g 紫菀12g 桑白皮12g 桔梗9g 甘草3g

2.肺络阴虚

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咯去,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

生地黄6g 熟地黄9g 麦冬5g 贝母3g 百合3g 当归3g 炒白芍药3g 玄参3g 桔梗3g 甘草3g

加减:上方主要用于慢性肺系疾病。咳喘无力见纳呆便溏、倦怠乏力、胸闷少气等属脾虚及肺者,补肺汤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若干咳少痰见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属肺肾阴亏者,百合固金汤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二)肺络郁滞

1.外邪侵袭,络气郁滞

证候:风寒束肺者,表现为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舌苔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者,表现为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燥邪犯肺者,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鼻衄,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治法:解表宣肺,驱邪畅络。

方药:风寒束肺者用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5g 杏仁5g 甘草5g

风热袭肺者,宣肺清热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黄5g 杏仁9g 石膏18g 甘草6g

燥邪犯肺者,清肺润燥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桑叶9g 石膏9g 杏仁2g 甘草3g 麦冬6g 人参2g 阿胶3g(烊化) 炒胡麻仁3g 炙枇杷叶3g

加减:风寒束肺,咳嗽较甚者,加金沸草、紫菀;表邪较甚者,酌加防风、羌活。风热袭肺,热邪较甚,身热口渴明显者,加黄芩、知母、瓜蒌;咽痛明显,加射干。燥邪犯肺,头痛发热甚者,加薄荷、连翘、蝉蜕;身热恶寒者,加荆芥、防风;鼻衄者,加白茅根、生地黄。

2.痰湿阻肺,郁闭气机

证候:咳嗽,痰多性黏,色白易咯,胸闷,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咳嗽,咳黄稠痰,量多,胸闷气促,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咳痰稀薄,放置细化为水,胸胁胀闷疼痛,咳唾痛甚,气息短促或呼吸胸胁部牵引作痛;或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不渴饮,舌苔白,脉浮滑。

治法:肃肺化痰,疏气畅络。

方药:苏子降气汤(《证治准绳》)。

紫苏子12g 半夏10g 前胡6g 当归10g 生甘草5g 杏仁6g 桔梗6g 紫菀10g 炙款冬花10g

加减:若咳嗽咳痰黄稠量者多可用清金化痰汤(《杂病广要》)化裁,黄芩6g,山栀6g,桔梗12g,麦冬6g,桑白皮6g,贝母6g,瓜蒌仁6g,橘红6g,茯苓6g,甘草3g;外寒引动内饮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痛甚者用小青龙汤(《伤寒论》)化裁,麻黄8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3g,桂枝8g,半夏12g,五味子6g,射干9g,紫菀12g,鱼腥草12g。

(三)气道绌急

证候: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胸闷憋气,咳嗽不已,伴形寒肢冷,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或伴烦闷,汗出,面赤,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寒哮者温肺化痰,解痉平喘;热哮者清肺化痰,解痉平喘。

方药:寒哮用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加味。

射干12g 麻黄8g 干姜3g 细辛3g 全蝎6g 蝉蜕9g 紫菀12g 款冬花12g大枣3枚 半夏12g 五味子9g 炒苏子9g

热哮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加味。

白果12g 麻黄6g 苏子9g 地龙15g 全蝎6g 蝉蜕9g 款冬花12g 杏仁9g桑白皮12g 黄芩12g 鱼腥草15g 半夏9g 甘草3g

加减:痰涌喘逆者加葶苈子;热痰偏盛者加大黄、天竺黄;热痰稠黄胶黏加知母、竹沥、鱼腥草;热盛伤阴,舌红少苔者,加沙参、麦冬、枇杷叶。

(四)热毒滞络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寒战高热,咳嗽气急。继则高热,但热不寒,气促胸满,喘急鼻煽,咳痰黄稠或铁锈色,或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肺化痰,解毒通络。

方药: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加味合连花清瘟胶囊(市售成药)。

苇茎30g 薏苡仁30g 冬瓜仁30g 桃仁10g 海浮石12g(先煎) 浙贝母12g黄芩12g

连花清瘟胶囊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并可有效抑菌、抗炎、退热、止咳、化痰。

(五)肺络瘀阻

证候:咳逆倚息不得卧,胸闷喘促,面色黧黑,心下痞坚,口唇紫绀,面浮肢肿,舌紫黯苔白,脉细涩。亦有急性肺络瘀塞证,常见久卧患者突发胸痛,伴有呼吸喘促,口唇紫绀,甚至猝死。

治法:益肺温阳,清热化痰,化瘀通络。

方药:木防己汤(《金匮要略》)加味。

人参9g(另煎) 桂枝9g 石膏15g(先煎) 木防己9g 葶苈子12g 桑白皮12g 鱼腥草30g 地龙12g 桃仁12g 车前子12g(包煎) 丹参30g

加减:本方常用于肺心病治疗。痰热偏重,大便秘结、咳痰黄稠者加海蛤粉、大黄、银花;水肿偏重,四肢不温者加泽泻、附子;急性肺栓塞者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中药可在上方中加水蛭、土鳖虫。

(六)肺络损伤

证候:咳嗽咳血,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或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

治法:养阴清肺,宁络止血。

方药:补络补管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

山萸肉30g 生龙骨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三七粉6g(冲服) 沙参12g 麦冬12g 黄芩12g 浙贝母10g

加减: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阴虚偏重,夜间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玄参、地骨皮、知母;咳吐脓痰、量大腥臭者加苇茎、冬瓜仁、海蛤粉、鱼腥草。

(七)络息成积

证候:咳喘胸闷憋气,干咳少痰,气急乏力,口咽唇干燥,舌黯红少津,脉细数。或慢性咳嗽持续不解,痰液甚多,胸闷气急逐渐加重。或咳嗽咳痰咳血,胸痛气急发热,形体消瘦。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

方药:益肺化积汤(自拟)。

西洋参12g(另煎) 麦冬30g 五味子9g 沙参12g 杏仁10g 制半夏10g 穿山甲9g 土鳖虫9g 鱼腥草30g

加减:本方常用于肺纤维化治疗。痰热明显者加黄芩、瓜蒌、海浮石、大贝母;伴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阴虚明显,舌红少津、干咳少痰者加花粉、玄参、枇杷叶;后期兼有肾虚表现者加淫羊藿、蛤蚧;若属肺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莪术、蜈蚣,并合用犀黄丸(《外科全生集》);咳血者加花蕊石、白茅根、三七粉。

三、肝络病辨证论治

(一)肝络郁滞

证候:情志抑郁,胸胁胀痛,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纳呆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或少腹胀痛,牵引睾丸坠胀,阴囊收缩引痛,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舒畅肝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12g 香附9g 郁金12g 枳壳12g 陈皮12g 川芎9g 芍药12g 佛手9g甘草3g

加减:胁痛重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气郁化火者去川芎,加丹皮、黄连、山栀;肝气犯胃,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藿香、砂仁;肝胃不和,由于急慢性胆囊炎胆汁排泄不畅引起者合用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或加大黄、虎杖、金钱草、茵陈;肝脾不和,肠鸣腹泻者加白术、茯苓、薏苡仁;寒滞络脉,少腹胀痛、牵引睾丸者加小茴香、沉香、荔枝核。

(二)肝络失荣

1.肝络血虚

证候:两目昏花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伴头晕目眩,面白无华,或妇女月经量少,经闭等。

治法:滋补肝血。

方药: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熟地黄12g 当归12g 川芎9g 白芍12g 木瓜12g 阿胶9g(烊化) 鸡血藤15g

加减:失眠多梦者加合欢花、夜交藤;肝血虚久,筋肉酸痛或抽痛,肢体麻木颤抖者加伸筋草、全蝎、僵蚕。

2.肝络阴虚

证候: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肋隐痛,或头部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或面部烘热或颧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补肝阴。

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味。

生地黄12g 当归9g 枸杞子12g 沙参12g 麦冬12g 川楝子9g 女贞子30g旱莲草15g

加减:胁痛加柴胡、郁金;视物不清加枸杞子、决明子;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者,加栀子、菊花、僵蚕、全蝎;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龟板。

(三)肝络瘀阻

证候: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舌质紫黯,脉沉涩;或跌仆损伤,瘀血内停胁下,疼痛不可忍。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

柴胡12g 郁金12g 旋覆花12g(包煎) 桃仁10g 红花9g 当归12g 穿山甲9g 大黄6g 土鳖虫9g 虎杖15g

加减:本方常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或肝硬化早期,亦可用于跌仆损伤瘀血阻络。胁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阴虚舌红、牙龈出血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茜草;伴有腹胀纳呆、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者,加党参、茯苓、白术。

(四)络息成积

证候:腹大坚满,按之下陷而硬,腹壁青筋显露,面色黧黑或晦黯,头面胸腹红点赤缕,胁下可触及积块,或大便色黑,舌下青筋怒张,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腻,脉细涩。

治法:祛瘀通络,活血利水。

方药:鼓胀分消汤(自拟)。

柴胡12g 郁金12g 黄芪15g 当归12g 茯苓12g 白术12g 莪术12g 土鳖虫9g 大腹皮15g 马鞭草15g 车前子12g(包煎) 茵陈12g 鸡内金9g

加减:本方常用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胀满甚者加槟榔、沉香、降香;出血倾向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三七、白茅根;腹水量多,腹胀明显,体质虚象不著者加芫花;若属肝脏恶性肿瘤,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英;脾大明显者加服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肝癌正虚邪积者加用养正消积胶囊(市售成药),本药对放化疗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有减轻作用,同时可增进食欲、增加体重、增强体力,未放化疗期间亦可应用,增效减毒,肝硬化患者也可应用。

(五)热毒滞络

证候: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或发病急骤,黄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通络。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加减。

茵陈30g 栀子12g 大黄9g 黄芩12g 黄连8g 板蓝根30g 野菊花12g 丹皮12g

加减:本方常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若系亚急性重型肝炎黄疸迅速加重出血者加用水牛角、赤芍、生地黄、连翘;伴高热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急性胆囊炎者合用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胆结石并发胆系感染黄疸迅速加重,疼痛剧烈者加用虎杖、金钱草、枳实、木香、芒硝,或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

四、脾(胃)络病辨证论治

(一)脾(胃)络失荣

1.脾(胃)络气虚

证候:腹胀纳少,不思饮食,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补气健脾。

方药: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9g(另煎) 茯苓9g 白术9g 甘草6g

加减:若见胃脘饱闷、饮食减少者,加陈皮、木香、砂仁;声低气怯、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伴出血者,合归脾汤加侧柏叶、三七粉;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者,合用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脾(胃)络阳虚

证候:胃脘部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或泻利清谷不化,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运中阳。

方药:理中汤(《伤寒论》)。

人参9g(另煎) 白术9g 干姜9g 甘草9g

加减:若见泻利清谷不化加附子,久泻不止加赤石脂、禹余粮,或合用乌梅丸(《伤寒论》);脾阳虚乏不运,肠中湿热留恋者加木香、黄连;若黑便或如柏油状出血不止者合用黄土汤(《金匮要略》)。

3.脾(胃)络阴虚

证候:胃脘隐痛,知饥不食,脘痞不舒,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薄黄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脾阴。

方药:滋脾运津汤(自拟)。

山药15g 莲子肉12g 薏苡仁12g 黄精12g 石斛12g 葛根9g 白术3g 鸡内金9g

加减:若见干呕呃逆频作,加枇杷叶、竹茹、陈皮、半夏;伴有胃脘隐痛者,加延胡索;伴便血者,加旱莲草、侧柏叶、三七粉、白及粉。

(二)脾(胃)络气滞

证候: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嗳气频频,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腻,脉弦。或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头身困重,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蕴结者则伴有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理气通络,运脾和胃。

方药:香砂枳术丸(自拟)加减。

木香12g 枳实12g 香附9g 降香9g 砂仁8g 炒白术6g 陈皮12g 九香虫5g

加减: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治疗。湿阻络气,胃失和降,泛恶欲吐者加苍术、厚朴、半夏;湿热蕴结,呕恶腹泻肠鸣者合用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吞酸胃疼者合用左金丸(《丹溪心法》)、煅瓦楞、乌贼骨、白及。

(三)脾(胃)络瘀阻

证候:脘腹疼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而拒按,纳差,食后腹胀痞满,或吐血便血,形体消瘦,面色黧黑或黯滞,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细涩或沉涩。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通络和胃汤(自拟)。

百合15g 乌药12g 延胡索9g 五灵脂9g 木香12g 土鳖虫9g 九香虫5g 白及12g 三七粉3g(冲服)

加减: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伴口干、舌红少苔、胃部灼痛者,加石斛、麦冬、蒲公英;纳差食少明显者,加茵陈、鸡内金;吐血便血者,加侧柏炭、血余炭。

(四)胃络绌急

证候:胃痛暴作,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苔薄白,脉弦紧。或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舌苔多薄白,脉沉弦。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温胃解痉汤(自拟)。

桂枝12g 白芍12g 高良姜9g 香附12g 九香虫5g 延胡索12g 荜茇2g 甘草3g

加减:本方常用于受寒引起胃痉挛而致的胃脘疼痛,伴有呕吐者加半夏、砂仁;饮食不节,食积胃脘,嗳气酸腐者加焦三仙;每遇情志刺激发作者加柴胡、佛手、乌药。

(五)胃络损伤

证候:血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病情急者吐血量大,或黑便,甚则大便色黑如柏油,偏热者伴有口苦,胃部灼热,舌红苔黄,偏虚寒者伴有体倦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等。

治法:胃热者清胃宁络止血,虚寒者温中宁络止血。

方药:泻心汤(《金匮要略》)合十灰散(《十药神书》)加减。

黄芩10g 黄连6g 大黄6g 大蓟12g 小蓟12g 侧柏叶30g 茜草12g 白及粉3g(冲服) 三七粉3g(冲服)

加减:本方常用于消化道出血治疗。胃火炽盛,舌红苔黄燥者加栀子、蒲公英;素禀脾络气虚或阳虚,胃脘喜温喜按者加炮姜、吴茱萸;大便色黑或如柏油状者用黄土汤(《金匮要略》)合归脾汤(《济生方》);出血量大、面色img白、神志昏愦、脉微欲绝者先用独参汤(《景岳全书》)并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六)络息成积

证候:胃脘胀痛,按之有块,触之不移,面色无华,倦怠少力,舌边有紫气,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上腹部隐痛或剧痛,进行性加重,可触及肿块,质硬固定,舌有瘀斑。

治法:益气通络,散结化积。

方药:健脾化积汤(自拟)。

党参12g 黄芪18g 白术9g 薏苡仁30g 茯苓9g 香附12g 莪术12g 蜈蚣2条 全蝎6g 土鳖虫9g 穿山甲9g 露蜂房9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本方常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配合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或紫金锭(《外科正宗》),可用麝香蒸鸡蛋内服,也可用薏苡仁每次30g,每日2次煮粥服用;耗伤胃阴,舌红少苔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

(七)热毒滞络

证候:胃脘灼痛,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渴喜冷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胃散(《兰室秘藏》)加减。

黄连9g 当归9g 生地黄12g 丹皮10g 知母12g 生石膏15g(先煎) 升麻6g 牛膝6g

加减:热势甚者加山栀、黄芩;大便秘结加大黄;出血者加白茅根、藕节、大蓟、小蓟;阴伤较甚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牙齿溃烂疼痛者加白芷、细辛、蒲公英、紫花地丁。

五、肾络病辨证论治

(一)肾络失荣

1.肾络气虚

证候: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遗尿,夜尿频多,或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益肾气。

方药: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味。

干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泽泻9g 丹皮9g 茯苓9g 附子3g 肉桂3g淫羊藿9g

2.肾络阳虚

证候:腰膝酸软冷痛,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黧黑,便泄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或身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或心悸咳喘,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八子补肾胶囊(市售成药)。

人参 鹿茸 淫羊藿 海马 菟丝子 枸杞子 韭菜子 蛇床子 五味子等

3.肾络阴虚

证候: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形体消瘦,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24g 山茱萸12g 山药12g 泽泻9g 丹皮9g 茯苓9g

4.肾络精虚

证候: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或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或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健忘,两足痿软,发脱齿摇,舌淡,脉细弱。

治法:滋肾填精。

方药:左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24g 山药12g 枸杞子12g 山茱萸12g 川牛膝9g 菟丝子12g 鹿角胶12g(烊化) 龟板胶12g(烊化)

(二)肾络瘀阻

证候:面目浮肿,目下如卧蚕,或肢体水肿,腰脊酸痛,面色晦黯,肌肤甲错,少尿或夜尿频多,舌黯,脉细涩或细数。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通络。

方药:益肾通络汤(自拟)。

黄芪30g 茯苓15g 制首乌12g 淫羊藿12g 水蛭6g 鬼箭羽30g 大黄8g 泽兰30g 益母草60g 泽泻12g

加减: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呕吐明显者加半夏、生姜、陈皮;畏寒肢冷者加炮附子、肉桂;若头胀痛明显者加钩藤、决明子、夏枯草;蕴毒化火,舌红苔黄者减淫羊藿,加土茯苓、黄柏;湿热蕴结,舌苔黄腻者加苍术、黄柏。

(三)络息成积(肾积贲豚)

证候:少尿甚则无尿,面目、肢体浮肿,常有无痛性血尿,腰背部可触及肿块,固定不移,腰部或上腹部钝痛,伴发热、体重减轻、疲劳等。或老年人夜尿次数增多,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甚则小便点滴不出。

治法:益肾通络,散结化积。

方药:益肾化积汤(自拟)。

黄芪30g 白术12g 茯苓12g 鹿角霜30g 穿山甲9g 女贞子30g 莪术12g 黄精15g 蜈蚣2条 土鳖虫9g 龙葵12g 白茅根30g 大黄6g 土茯苓30g

加减:本方常用于肾癌、前列腺癌、糖尿病肾病、多囊肾、前列腺肥大等疾病。小便难出者加知母、黄柏、肉桂;下腹胀痛重者加沉香、乌药、延胡索;尿血者加大小蓟、血余炭、三七粉;肾气不固,夜尿增多者加山茱萸、覆盆子、益智仁;癌症者加用白英、半枝莲等。

(四)肾络损伤

证候: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轻者尿色无明显异常但出现镜下血尿,重者尿液呈洗肉水样甚至血红色,伴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和解通淋。

方药:和解通淋汤(自拟)。

柴胡12g 黄芩12g 蒲黄12g 滑石15g(包煎) 嵉蓄12g 大黄9g 败酱草30g 乌药9g

加减:本方用于泌尿系感染、肾结核、肾结石等。尿血明显者合用小蓟饮子(《济生方》),若兼有肾结石者可合用石韦散(《证治汇补》)。

六、脑络病辨证论治

(一)脑络失荣

1.精虚

证候:头晕耳鸣,头空痛,下肢痿软无力,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治法:填精荣脑。

方药: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加减。

熟地黄12g 山茱萸30g 麦冬12g 五味子9g 肉苁蓉12g 菟丝子30g 枸杞子12g巴戟天9g 肉桂3g 远志9g 石菖蒲9g 砂仁6g

2.气虚

证候:头晕耳鸣,神疲困顿,气短懒言,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脑。

方药: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加减。

人参9g(另煎) 黄芪30g 升麻6g 葛根30g 黄柏6g 桔梗8g 蔓荆子9g白芍9g 甘草6g

3.血虚

证候:头晕耳鸣,神昏健忘,头部绵绵作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脑。

方药:养血荣脑汤(自拟)。

当归12g 川芎12g 白芍12g 熟地黄12g 沙苑子12g 枸杞子12g 制首乌12g桑椹12g 僵蚕9g 菊花9g 荷叶6g

(二)脑络瘀阻

证候: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思维贫乏,语言减少,反应迟钝,情感淡漠,行动迟缓,四肢麻木,或伴不同程度痴呆。

治法:肾虚络阻者补肾通络,气虚络阻者益气通络。

方药:肾虚络阻者用补肾健脑通络汤(自拟)。

桑寄生30g 杜仲12g 菟丝子15g 肉苁蓉12g 怀牛膝12g 赤芍12g 制首乌12g 葛根30g 天麻12g 全蝎6g 水蛭9g 地龙15g

气虚络阻者用益气健脑通络汤(自拟)。

人参12g(另煎) 黄芪30g 当归12g 升麻6g 柴胡3g 川芎12g 鸡血藤30g葛根30g 山楂30g 陈皮12g 水蛭9g

加减:主要用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证属肾虚络瘀者用前方,头胀痛明显者加石决明、钩藤、黄芩,头重如裹、昏沉如蒙、舌苔白腻、痰湿偏盛者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桑枝。脑动脉硬化证属气虚络瘀者用后方,舌苔厚腻者加胆南星、半夏或合用导痰汤(《济生方》)。

(三)脑络绌急

证候:发作性的眩晕,偏身麻木,视物昏花,一过性半身不遂,语言謇涩。

治法:搜风通络。

方药:搜风通脑汤(自拟)。

当归12g 川芎12g 赤芍3g 白芍30g 生甘草3g 全蝎6g 蜈蚣2条 葛根30g天麻12g 钩藤15g(后下)

加减:本方主要用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有气短乏力、舌淡脉弱者加黄芪、人参;痰热偏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加胆南星、天竺黄;血压偏高,头胀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冲服)。

(四)脑络瘀塞

证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淡黯,脉缓。

治法:益气通络,搜风解痉。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味。

黄芪30g 赤芍12g 川芎12g 当归12g 桃仁9g 红花9g 地龙12g 水蛭6g全蝎6g

(五)热毒滞络

证候:高热稽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伴有肌衄,便血,尿血,舌红绛,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醒脑通络。

方药:高热为主者白虎汤(《伤寒论》)加味。

生石膏30~120g(先煎) 知母12g 粳米3g 甘草3g 水牛角30g(先煎) 丹皮12g 西洋参9g

加减:本方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期治疗。神昏谵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痰火上逼,喘促痰涌者加天竺黄、鲜竹沥、浙贝母。

神昏痉厥者羚羊钩藤汤化裁合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冲服

羚羊角3g(冲服) 水牛角30g(先煎) 丹皮12g 赤芍12g 生地黄15g 蝉蜕12g 地龙15g 生石膏30g(先煎)

加减:本方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神昏抽搐明显者。若昏迷偏重者加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若舌红苔黄烦躁者加玄参、芒硝;若抽搐频繁,难以控制者加全蝎、蜈蚣、僵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