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皮肤病中医外治临方调配
中医皮外科古籍中所记载的中医皮肤病名数以千计,反映了中医对皮肤病诊断的贡献。大部分中医皮肤病名之后都记载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别是收录了大量内治与外治皮肤病的方剂,这对提高和丰富现代中医皮肤科的诊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代表性的中医皮外科古籍中明确记载有外治方剂的皮肤病有200余种,共收录中医外治方剂1300余首。因此,只有坚持继承中医皮外科古籍中所记载的这些中医皮肤病名诊断,才能够正确使用这些古籍中所记载的大量外治皮肤病的方剂。
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历代皮外科医家不仅辨证使用内服药,对外用药的使用也以辨证为基础,并且进行临证调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是晋代的《刘涓子鬼遗方》,该书对外用膏剂有以下临方调配的记载:“治热疮,黄连膏方。黄连、生胡粉各三两,白蔹二两,大黄二两,黄柏二两。上五味为末,用猪脂以意调和涂之。”(注:所谓“以意调和”,就是要求在临证时应该根据热疮的皮疹变化,临时决定药末与猪脂的比例进行调配)。
宋代《卫济宝书》记载了对外用散剂的临方调配:“白槟榔散,收疮口长肉。槟榔(炒)、白及、黄柏(去粗皮)、木香各半两。上为末,轻粉二钱,和匀。如疮干,即以腊月猪脂调药敷之,湿则干掺。”[注:此处既有对临方炮制的要求(槟榔需炒,黄柏需去粗皮),也有对临方制剂的要求(若疮面干,需将散剂用猪脂调配成膏剂;若疮面湿,则直接掺撒散剂)]。
明代《外科理例》使用敷药的临方调配很灵活,该书记载:“敷药。脓窠治热燥湿为主,无名异、松皮炭亦主脓。干疥开郁为主,吴茱萸。肿多者加白芷开郁,干痒出血多者加大黄、黄连,猪脂调敷。湿多者油调敷,痒多加枯矾,痛多加白芷、方解石,定痒杀虫用蛇床。”
明代《外科启玄》尤其重视外用中药的临方调配,书中有一节的标题是“回阳玉龙膏加减法”,共2000余字。现仅举其中两段为例:
其一为“加药”的临证调药:“风脚气痛不可忍,服追风丸,外以此方加面用姜汁调匀热敷效。如立止痛,加乳香、没药末于内,酒调敷最妙。”
其二为“减药”的临证调药:“一法只用南星、草乌,少加肉桂,能去黑烂溃脓,谓之小玉龙。”
清代《洞天奥旨》记载了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具体操作:“松黄散,治坐板疮。松香五钱、研细,雄黄一钱、研细,湿痒加苍术三钱,各为末,绵纸捻成条,腊猪油浸透,烧取油,搽上立愈。”
我科赵炳南先生对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积累了宝贵经验。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对治疗慢性湿疹记载:“皮肤增厚但角化不明显者,用大风子油、冰片蛋黄油、甘草油混合外用,外扑五倍子粉。痒感明显者加10%止痒药粉或5%~10%古月粉混于五倍子粉中。”
虽然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大量皮肤病外治方剂,近现代中医皮外科医家也对中医皮肤病外治方剂进行了补充,并对其组成与分类不断进行探讨,但是由于多种历史原因,皮肤病的治疗未受到重视,外治也未受到重视,所以目前的中医方剂学所涉及内容主要是针对内科系统病证,是对内治方剂的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皮肤病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因为皮肤病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对社交、择业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基本知识的普及,现代的人们对治疗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外治对胃肠道、肝脏、肾脏等脏器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内治,所以外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当前正在积极开展的皮肤病中医外治临方调配,对于实现皮肤病外治方面的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提高药效、减轻不良反应、方便患者等,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方面。
我国现代中医皮肤科学的奠基人赵炳南先生,遵循“师古创新”的治学思想,认真研读中医皮外科古籍,继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宝贵经验,坚持皮肤病中医外治的辨证论治与临证配药,对不断提高中医诊治皮肤病的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赵老最推崇的中医皮外科经典古籍是清代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和《外科证治全生集》,每当说起这些古籍中的相关记载,他总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并且在医疗实践中加以应用。例如在《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来源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常用外治方剂就有三妙散、白降丹、红升丹(京红粉)、柏叶散、颠倒散、羊蹄根散、密佗僧散、狼毒膏、水晶膏(灰米膏)、百部酒、蛇床子汤(蛇床子洗方)、芫花洗方等10余首。
皮肤病中医外治临方调配是对皮肤病患者就诊时的病情进行辨证,制定临证外治中药处方(包括药物、药量、剂型、用法、用量),并且按照外用制剂的基本要求临时调剂和配制。这就要求皮肤科医生必须能够依据患者个体的辨病辨证治疗需要和药物性能开出外治中药处方,并且提出外用中药调配的临时要求(组成、剂型等)。要做到这些,最基础的是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治疗皮肤病的经典与实用的中药外治方剂(临证在这些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而要使皮肤科医生掌握这些外治中药方剂的知识(包括组成、制法、用法、主治等),编写一本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学方面的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