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手法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平乐郭氏正骨与道学

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高屋建瓴,从宇宙天地和人生的宏观角度,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命征途。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边缘来反思人生,深入人性,而非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准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帮助人们在出世入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会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

道学与平乐郭氏正骨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平乐郭氏正骨的进步和发展。记得祖父郭宗正教我读过一本《益元正骨秘要》,书的作者是郭氏正骨祖师郭祥泰公,我所看到的是祖父的手抄本。它记载了“益元正骨八法、益元展筋十二则和益元秘药十八种”,并对每种法则和秘药的用法都做了比较详尽的说明。书末后记云:“同宗益元君,孟人,余之交好。早年离家访道,数载未归。适逢其郡大旱,妻儿备受饥馑。余时济之,方得存焉。君既归,至门致谢,以其习练道家正骨之术授余。而后以君之法,融入先师所授,缮练揣摩,百试百验。余感益元君之义举,名医坊曰‘益元堂’,著述为《益元正骨秘要》,以感念益元君传术之德。”

“后记”讲述了平乐郭氏正骨创始人郭祥泰公跟随道家弟子郭益元学习正骨医术的故事,阐明了道家学说丰富、完善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过程,交代了平乐郭氏正骨“益元堂”和《益元正骨秘要》的由来,表达了祥泰公对益元君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平乐郭氏正骨与道学之渊源,不仅表现在医术的传授上,更多的还是对道家思想文化的接受。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道家将重视生命看作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特别是平乐郭氏正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道家认为,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道学主张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担当大任,才能够将天下托付给他。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毫无疑问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平乐郭氏正骨创始人郭祥泰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医乃活人之术,医道不精则会延误病情,无异于以医杀人。”因而数十年刻苦努力,博采众长,孜孜以求,遂作《益元正骨秘要》,成为一代正骨宗师。

二、道法自然,精益求精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老子认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方能“无为而无不为”。

一代大医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博览群书,到了老年仍手不释卷。他在《大医精诚》中谆谆告诫习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自幼苦读医书,忧心于历代本草谬误较多,立志编写新的本草,历经三十年著成《本草纲目》。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宗正,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探究骨折病程的发展规律,大胆提出治疗骨伤的“破、和、补”三期用药原则,即骨折初期用药重在“破血”化瘀;中期用药重在“和血”生骨;三期用药重在“补血”养骨。他把握的是气血循环的规律,他体悟的是顺乎自然的大道,他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的医术,与道法自然一脉相承。这一原则,已经成为当今医疗界治疗骨伤用药的准则和大纲。

三、淡泊名利,无为自然

“少私寡欲”是老子的重要人生观念,他主张淡泊名利,不以物累形,不以欲滑和,知足常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追求声色犬马之乐,必然伤身残性,告诉人们要虚静无欲,顺天之性,做到无为自然。

华佗行医以济世为务,一生淡泊名利,宁肯招致杀身之祸,也不愿为曹操当“御医”。孙思邈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平乐郭氏正骨第三代传人郭贯田,为大清皇室贵胄疗伤之后,御赐五品顶戴,欲留其做宫中御医,贯田公不为名利所动,毅然挂冠而去。正是这种淡泊名利,无为自然,才使他在德和术两方面真正有所建树。

四、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尚书》中就有“谦受益,满招损”的思想,这种思想为老子所继承。谦下、不争成了老子哲学的重要观念,他认为能体现此德者莫过于水,谦下、柔弱、不争是水的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却甘心居于下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争,天下反而不能与之争。人应该像江海一样容纳百川、处下不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将“不敢为天下先”作为自己的法宝之一,告诉人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要“功成而弗居”。

这种品德更为医家所重视,历代有名望的医生都是谦虚、不争之人。扁鹊救治虢国太子尸厥后,谦虚地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宗正,在那个“蹲牛棚”的时代里,看到自己的著作被他人剽窃,自己的论文被别人发表,也只是淡淡一笑。有人曾劝他与剽窃者打官司,他却说:“著作出版了,论文发表了,宝藏挖掘出来了,造福的是人类社会,何必计较署上谁的名字!”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人们揭示了“上善若水,处下不争”的真谛。

五、平等待人,博施济众

儒家的仁爱有等级差别,而老子之爱没有差别,普同一等。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得道的人以善心平等地对待任何人,做到“无弃人”“无弃物”。不仅如此,他还遵循天道“有余以奉天下”,不私藏,做到博施济众,“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医学直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医生责任非轻,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平等待人、博施济众,强调对每一位病人都应给予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孙思邈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平乐郭氏正骨治病不收钱,只在大门楼下放一簸箩,患者看病,根据个人家境,小米绿豆农副产品、吃的喝的随心布施。在他们的治病过程中,始终坚持着“贫富贵贱一以待之”的祖训。

由此可知,道学与平乐郭氏正骨渊源之深,道家思想在平乐郭氏正骨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道教中人与平乐郭氏正骨结下的是世世代代的不解之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没有儒家思想的中正做事,就不会有郭氏正骨“富贵贫贱一以待之”的行医理念;没有佛家思想的超脱修心,就不会有郭氏正骨“看病不要钱”的祖宗遗训;没有道家思想的机敏做人,也不会有“凡有病投者,触手即愈,数十年无遇一症而模糊,无一治而不痊”的精湛医术;儒释道文化的陶冶,造就出祥泰公之一代宗师,才有了现在平乐郭氏正骨在全国骨伤界的独领风骚。中国传统文化,成就了郭氏正骨的良好医德和医风,而这一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滋养着平乐郭氏正骨生生不息、一步步走向繁荣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