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温儒敏[1]
我乐于向广大中小学师生和家长推荐这套书。书名叫《语文课超有趣/料: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我理解书名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语文本来是学起来很有趣的学科,教科书也挺有趣的,但可能课上得比较烦琐,加上要考试,弄得很功利,很多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不怎么喜欢语文了。这套书想办法让同学们重新认识语文课及语文教材,发现其中的趣味,重视语文课、学好语文课;第二个意思是,语文教材篇幅有限,课上也不可能讲很多,光是通过教材和课堂,远远不够,还得拓展阅读,那么这套书就配合教材和课堂,为同学们提供很多非常有趣的相关阅读材料,既增加语文学习的兴味,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实实在在地提升语文素养。
这套书完全可以和语文教学配合。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每一篇课文都配有若干拓展阅读的文章或作品。学生可以自己读,老师也可以用作补充材料,在课上使用。低年级的学生,最好有亲子阅读,这套书也可以作为阅读的材料。
这套书和教材的呼应很紧密。比如三年级上册有泰戈尔的《花的学校》,泰戈尔想象中的植物有它们的亲人、家庭和生活,甚至也有它们的“学校”。这篇散文诗非常美,阅读时可以放开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把自己的想象与观察表达出来的语言能力。那么《语文课超有趣》就为学习《花的学校》补充提供了三篇短文,第一篇是《泰戈尔有中国名字》,讲述九十多年前这位印度大诗人来中国访问的故事,读这篇文章顺便也就了解了课文作者的背景;第二篇是《月月花开你知否》,介绍我国农历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月花”,民间称为“十二姐妹花”,而且给其中几种花安排了一首诗,显然也就拓展了《花的学校》中对各种花的了解与观察;第三篇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故事,也许有些同学读了之后会对司空见惯的各种植物名多留一份心,甚至有了探究的兴趣。三篇补充的短文都很好,适合相关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又可以增加对课文学习的理解,引发探究的兴趣与热情。这样的设计,比一般瞄准考试的教辅读物好多了。而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考试自然也能举重若轻,取得好成绩。何乐而不为?
按照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素养”的培育,除了课内教学,必须尽量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位。这套读本是课外读物,但分级编写,与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呼应,重点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我认为是编得不错的。
我常说,让我们的中小学生既考得好,又不陷于题海战术,不把脑子搞死,兴趣全无。这好像有点儿难。其实“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学水平,包括能让学生有较多自由的课外阅读。这套书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还想把以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的话转引于此,供广大师生和家长参考: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课常受到挤压,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重视语文。这是极其短视的行为。许多人上了大学还没有阅读的习惯,要读也就是读一些流行的娱乐搞笑的东西,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必然受到限制。这是语文课的失败!学语文不能只考虑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打好“三个基础”:为提升综合素养,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要学好语文,光靠做题是不行的,局限于课内也学不好,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要推荐这套书,希望通过这套书的阅读,带动我们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把读书的习惯与爱好当作一种人生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读书,远离低俗文化,提高阅读品位,让读书伴随和滋养他们的一生。
2018年6月20日于京西褐石园
注释
[1]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