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当代哲学前沿问题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全球化主体的反思与评价

·常晋芳·

常晋芳,1976年生,山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当代世界问题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全球化与信息化问题等。代表作有《网络哲学引论》等。

内容提要:要全面认识和理解全球化就要认识全球化的主体。文章从社会学、哲学和价值论角度全面反思全球化主体。首先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全球化主体的概况、分类、冲突互动、特征;接着对全球化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主客体间性作了哲学反思;然后对全球化主体进行价值评价:个性与共性的二律背反、个体的新型“异化”、个体自由与公共规范的矛盾和冲突、人与技术的矛盾和冲突等;最后提出了全球化的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 主体 主体性 公共性


要全面认识和理解全球化,首先要认识全球化的主体——人。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人的主体性在全球化中是被彰显、弘扬了,还是被有意无意地遮蔽、损害了?抑或哪一部分群体是全球化的宠儿,哪一部分群体是全球化的弃子?人类中的哪一部分因素被全球化的浪潮填满,哪一部分因素被全球化的浪潮抽空?本文将从社会学、哲学和价值论角度全面反思和评价这些问题。

一、全球化主体的社会学考察

(一)全球化主体的概念

正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都是人一样,全球化的主体也是人。这个“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这个“人”也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凡是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所有人和组织,无论其地域、民族、阶层、文化、宗教、价值观如何不同和多样,他们都是全球化主体。“真正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的正向价值追求,归根结蒂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除此之外,它没有自身特殊的外在于人甚至贬抑人的目标取向。现代化的人是全球化的主体,全球化又促成现代化的人的生成与发展。”郭利娟:《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境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从历史过程看,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今天的全球化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事情,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不同国家、组织和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全球化进程。

(二)全球化主体的分类

全球化主体不是铁板一块,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和全球化本身的多元化,全球化主体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对其进行多角度分类。首先,从在全球化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看,全球化主体可分为全球化主导和推动者、全球化参与者、全球化研究者、全球化受益者、全球化受损者。

全球化主导和推动者是指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跨国公司、大资产阶级、主流知识阶层等,它们自始至终都是全球化理论和实践的鼓吹者、推动者、规则制定者,并且也是最大受益者。全球化参与者是指所有主动或被动参与全球化的组织和个人。比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开始融入全球化进程,成为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全球化研究者是指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反思全球化的组织和个人。全球化受益者是指在全球化中,在不同方面得到好处和利益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在发达国家主要是政府、跨国公司、中上阶层、主流知识阶层等。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部分政府、部分外向型企业、部分知识阶层、中产阶级等。他们对全球化持赞成和支持态度。全球化受损者是指在全球化中,在不同方面利益、权利和地位受到损害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在国际层面,多数最不发达国家是受损者,在国内层面,包括发达国家部分劳工阶层、环保团体、农民、青年学生,发展中国家部分企业、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全球化受损者又有绝对受损和相对受损两种情况。

其次,从对全球化的不同态度来看,全球化主体可分为全球化拥护者、全球化怀疑批判者、全球化否定和拒斥者。全球化拥护者主要是全球化主导和推动者、受益者。全球化怀疑批判者主要是全球化受损者及一部分虽然得到某种利益但对全球化的不合理现象有怀疑和批判的人。全球化否定和拒斥者是指这些人:虽然客观上也处于全球化中,但从理论和实践上反对、否定全球化,拒斥全球化的影响。

最后,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全球化主体可分为国际组织、民族国家(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不同组织对全球化有不同作用和影响,而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身上。

(三)全球化主体间的冲突与互动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与互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美国是全球化的主导和推动者,导致很多人把全球化等同于西化或美国化。它们主导、推动全球化,制定游戏规则,规避风险,获取利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被迫融入全球化,服从不平等的游戏规则,其利益或多或少地受到损害。两者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加而减少,反而日趋激烈,在经济、贸易、金融、安全、政治、民族、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各方面表现出来。集中体现为全球主义与本土主义、一体化与多元化、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等的矛盾与冲突。

2.全球化受益者和受损者的冲突与互动。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受损者首先在实际利益和权利方面有直接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国际和国内的两极分化;其次在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上形成赞成、拥护与怀疑、反对的对立。而且,在物质占有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两极分化:信息和知识占有的两极分化。“很可能,信息技术将打破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不是人们原来设想的一张网结构,而是两张网结构。一张是小网,那是精英集团,他们互相之间没有层级结构而是平等的网状结构,但他们的这张小网是高高在上的;另一张是大网,低低在下,绝大多数人都在这张大网里。”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2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全球化不同结构主体的冲突与互动。国际组织、民族国家、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由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得益受损程度不同,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如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矛盾、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矛盾等。全球社会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民族国家的权力和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跨国公司及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有学者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了这种状况:“在全球化的卡巴莱表演中,国家跳的是脱衣舞。在舞蹈结束的时候,它(身上)只剩下一块遮羞布,那就是镇压的权力。在国家的物质基础被摧毁、主权和独立被废除、政治阶级被遗忘之后,它就成为超级公司的安全服务结构。”Zygmunt Bauman, Globalization:The Human Consequences, Polity,1998, p.66.

4.全球化主体与非全球化主体的冲突与互动。虽然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仍然有很多群体和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处于全球化之外。如少数闭关锁国的国家、偏远落后乡村、原始部落、离群索居的个人。从绝对意义上讲,全球化已经将全球每一个人和每一个角落卷入其中,任何闭关锁国的国家和离群索居的个人都不可能绝对不受全球化的影响。但在相对意义上,这些人不能称为全球化主体。这些群体和个人虽然不是全球化主体,但毕竟是地球村的村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他们的意愿和诉求,不能被忽视和遗忘。是把他们强行纳入到全球化中来,还是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保留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非全球化空间”,这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调整全球化的方向,不遏止国际和国内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不改变“损人利己、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那么可以预见,全球化不同主体间的冲突与矛盾会日益严重,全球化的前景也将蒙上阴影。

(四)全球化主体的特征

由于全球化主体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类的主体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所以要从中分析出一般的特征和模式比较困难。不过,表面上杂乱无序的全球化主体背后也隐藏着一般的特点。

1.利益的多元化。全球化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全球化主体行为更不会整齐划一,而是在不同层面上存在着非常多元的差异和矛盾。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不同,全球化时代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

2.人的个性化。全球化主体的个性化表现在:在群体层面,民族国家之间的普遍交往使不同民族国家的独特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沟通。在个体层面,全球化的交通通讯系统,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都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创造并获取各类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鼓励个性充分发展的时代,包括生产的个性化、消费的个性化、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价值的个性化等。

3.风险范围的全球性和超限性。全球化社会是一种高风险社会,稳定的、永恒的规则的安全性似乎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危险的不确定的世界中。参见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37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这就是所谓“蝴蝶效应”。最初不过是某些个人或组织的一次微小行为,最后却可能导致某种全球性的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全球金融危机等。这将使得行为的后果和风险越来越难以预见,越来越难以进行效果控制,越来越难以避免风险和错误。

4.身份的多样性和模糊性。由于利益共同体的多元化,不同利益共同体相互交错纠缠,甚至同一个人可能拥有不同身份,当他所从属的不同利益共同体在实际利益或价值取向上有冲突时,当他的不同身份有冲突时,就发生了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在一种全面、复杂而快速变换关系的漩涡中,身份成为一种跳跃、即时的东西,个体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一些古老的问题重新出现:我从哪来?身在何处?——归结起来即是追问‘我是谁?’这就是身份认同的危机。”沈湘平:《全球化时代的个人:自由、危机与责任》,载《宁夏社会科学》,2004(4)。

5.行为的交互性和虚拟化。行为的交互性是指全球化打破了许多传统社会的等级结构,个体的生存与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互动的。这一点在互联网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行为的虚拟化是指全球化主体间的交往行为可以不通过物理空间,而通过数字化的媒体实现。

6.价值的多元化。全球化主体的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也有一些主流价值观,但具体到不同的阶层和个人,价值观的差异非常明显,传统的价值冲突在全球化中得到聚集和放大,又与新价值观产生矛盾冲突,例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生态主义等。

7.思想意识的整体化。全球化时代,个体的思想意识正在逐步摆脱个体的局限,日益互联为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不是同一的整体,而是包含差异和冲突的整体。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想使如此复杂多样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与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不至于使世界毁灭,必须改变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树立求同存异、共生共存、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二、全球化主体的哲学反思

(一)全球化的主体性

全球化的主体性是指全球化主体在其实践活动与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性,相对传统社会的主体性,它发生了深刻变化。

1.实践主体性。全球化时代,大多数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实践中解放出来,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证,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2.交往主体性。全球化的交往工具极大地拓展了人的交往范围,加深了人的交往程度,改善了人的交往条件,使人的交往主体性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3.认知主体性。全球化时代和信息时代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思想数量的增加,还使知识和思想的快速和无障碍传播成为可能。而且,由于全球性的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的应用,使人的认知活动更加个性化、互动化,将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

4.价值主体性。全球化也塑造了全新的价值主体,民主、自由、理性、诚信等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使价值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一种新的全球时代的价值观或者全球伦理正在形成。

5.审美主体性。通过全球性的媒体平台,审美主体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日益个性化和大众化。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造的手段,降低了艺术创造的门槛,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运用信息网络可以实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低成本和快速传播,加强了创作者、欣赏者、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为艺术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262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二)全球化主体间性与主客体间性

主体只有在与客体和其他主体的相互关系中,才能确证和发展自身。考察主体,必须认识主客体和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前两者即主体间性,后两者即主客体间性,又可统称为公共性。全球化主体间性,是指不同全球化主体间的关系特性,也就是“我”、“你”和“他”,“我们”、“你们”和“他们”间的关系特性。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曾以“我—你”关系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相遇”哲学。“我—他”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工具性、手段性关系,而“我—你”关系应是以“爱”为核心的“相遇”性关系,人应该不断超越“我—他”关系,而达到“我—你”关系的境界。这一学说虽然有神学意味,但对于重建当代主体间性有一定的启示。

具体而言,主体间性与主客体间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源于实践活动中个体实现主体性的要求与共同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主体性的实现往往以损害他人的主体性为代价,生存竞争使人与人互为工具和手段,其结果是客观上每个人都被降低为手段,谁的主体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距离,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日益突显,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同一个地球村中,人与人之间合作高于竞争,只有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是最理想的目标。换言之,公共性的发展是主体性发展的前提之一。

2.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在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基于对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思考,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这种“全面发展”的实现有赖于个体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的确立。“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1~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大卫·格里芬提出的整体有机论认为,“整体”是“完整的整体”或“流动的整体”;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当中,部分被展开为整体;由于整体包含于每一个部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其他部分以某种形式包含于每一部分中。参见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风译,8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全球化时代,每个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也不断加强和改善。主体性不仅仅是个人的主体性,更是公共的主体性。与工业社会相比,理想的全球社会将赋予主体的人更多意义上的自由,它的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社会的协调共同发展。

3.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终极限制。但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日益增强,人类的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推动着人类去无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导致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气候恶化、物种消失,等等。面向未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能否协调,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把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当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代际间的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和发展状态的不平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长此以往,人类将会彻底失去自己的“无机的身体”,失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根本性危机,并采取了各种对策,如调整发展战略,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解决全球性危机的全球合作等。全球化的兴起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可能的契机,人们将更自觉地意识到人类价值利益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性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有限性,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反思和反省是人与自身发生关系的主要方式。全球化为主体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反省提出了挑战也创造了条件。社会丰富多彩又瞬息万变,主体要在社会中立足,要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必须自觉地对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既清楚地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理性能力,又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保持自己的价值合理性,这样才是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健全人。

三、全球化主体的价值评价

我们已经充分肯定并详细探讨了全球化对于人类主体和主体性的积极意义,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样,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主体的多种矛盾和冲突,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全面合理的价值评价。

1.个性与共性的二律背反。全球化既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又给个性带来威胁;人与人的交流可以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但也可能产生新的隔膜和冲突。而且,个性的形成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世界变化太快,也加深了形成个性的困难,使人们压力不断增大。这就导致一个悖论:如果你想保持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立独行”,那么你很可能很快就会被“主流大众”所抛弃;如果你想追上新时代的脚步,“随波逐流”,那么你就得不断放弃原有的东西而接受新东西,部分放弃自己的个性。此外,毕竟还有许多人没有或者不愿意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至少应当尊重他们的价值,并以此反观自身,尽量减少全球化对主体个性造成的危害。

2.个体的新型“异化”。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新型异化现象:某些人陷入对技术、信息、价值等精神层面的异化。比如网络主体的“空心化”、网络沉溺现象、“数字鸿沟”、“信息霸权”、价值的迷失等。这些现象都不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3.个体自由与公共规范的矛盾和冲突。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由于主体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日渐失效,而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的政治、经济、法律、伦理规范和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个体与他人的冲突、个体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个体与人类整体利益的冲突,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如何兼顾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平衡,如何在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类的整体利益,这是全球化向我们提出的重大挑战。

4.人与技术(科技与人文)的矛盾和冲突。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主导的时代,技术的变革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了技术带来的日益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有陷入技术崇拜和技术统治的危险。不仅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开技术寸步难行,而且,技术发展带来的许多问题(如生态问题)只能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技术与人以及深层次的理性与价值之间的分裂和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展望未来,人是做技术的主人,还是成为技术的奴隶,电脑会不会取代或统治人脑,这些问题恐怕不只是《黑客帝国》等科幻片的主题,而是未来人类必须面临的重大抉择。正如康德为理性和价值、哲学和信仰划界一样,我们也应该为人和技术(人文与科技)划定各自的界限。

要解决这些全球化主体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必须切实树立未来主体发展的价值目标,这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撰文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