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课题研究立足于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学校构建了多元互动、及时反馈的责任感培养实施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单一的由上而下的执行,而是调整互动、不断反馈、逐渐完善的一个整体系统,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把实践的探索及时总结、反馈到管理层面,一方面不断深化对责任教育的认识,强化教育目标,同时经过学校管理层面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具体实施的策略方法,不断完善责任教育体系,增强责任培养的实效性。结构体系的建立,使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学校做了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第一,学校深入地开展了分年级、有序列的责任教育,使得教育更有层次性和渐进性。第二,激发家长积极主动参与责任感培养的积极性,增强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第三,与社区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悟、成长,感受小小志愿者的快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责任感不断提高,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关键词】整合资源 责任感 实践研究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意义
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的内核。从社会发展来看,需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来建设国家;从我国教育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否具有责任感是未来社会成熟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2004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的习惯。”在众多的好习惯中,孩子的责任心最重要。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责任心在人的发展中如此重要,然而小学生群体中的责任心现状却不容乐观。通过小学生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访谈和分析,发现小学生责任教育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批评学生“你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在家庭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的抱怨,“这孩子,写完作业什么也不收拾,自己的房间乱七八糟,对自己不负责任。”面对这些现象,学校进行了“小学生责任感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小学生责任教育的三个“缺乏”:
(1)对自己缺乏责任感,自己的事情不会做。
开学初,学校在低中年级的十个班进行了调查,其中有25%的学生早晨不能独立起床;有22%的学生写作业需要家长陪伴;还有的学生忘带该带的作业、学习用品,还埋怨父母没给他装,没提醒他。这些孩子,缺乏最起码的自我服务能力,认为其他的人都要为他服务,他什么责任也没有。
(2)对家庭和他人缺乏责任感,心中无他人。
经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还有32%的学生对他人缺乏责任心,主要表现在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①缺乏规则意识:比如有很多同学在楼道里行走时不能遵守规则,虽然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但是却不能自觉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而是在楼道里大声喧哗,上下楼梯不按顺序,一到课间,楼道内的噪音非常大,影响了师生的健康。学生的这种现象,并不是在道德认知的环节出现了问题,而是在责任感上缺乏行为跟进。
②缺乏爱心:有的学生就知道接受爱、接受他人的帮助,但是却不知道给予爱,爱自己的亲人、爱身边的小伙伴。有35%的学生不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不知道疼爱自己的父母,经常和小伙伴闹别扭,甚至会出现打架的现象,而且总是把责任归为他人。
③对社会缺乏责任心:通过观察统计,有8%左右的孩子没有遵守公共卫生的好习惯,任意随手乱丢垃圾;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在乘公共汽车时不排队、不让座,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
2.学校教育中责任意识培养缺乏系列化、针对性和实效性
面对学生中出现的现象,很多教师非常着急,但是效果甚微,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责任意识教育随意性较强,缺乏针对性、序列化,实效性不强,尤其是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并且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非常缺失。
3.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和整合不够
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对于孩子的责任教育关注的不够。家长们认为孩子长大后,责任感就渐渐形成了。在家庭中为学生包办代替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在社区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较少,共建和谐社区的意识薄弱。学校责任教育与家庭、社区的教育整合不够,大多数家庭是被动地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很多学校经常会抱怨,学校5天的正面教育,抵不上学生周六、周日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
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序列性和针对性不够,家庭责任感教育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教育的空洞,因此,必须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氛围,分步骤、有序列的实施责任教育,逐渐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二)研究假设
1.制定并实施小学生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段责任感培养的具体内容,搭建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结构体系。
2.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有效整合实践路径的研究。通过有效的路径的研究,力求让学生在参与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中,逐步树立责任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责任品质,从而更好地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履行自身义务,承担应尽的责任。
(1)关于整合机制的研究。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家长学校、家校通、家长会、家长教育委员会和班级同类家庭组合体。
学校与社区教育的整合机制:社区教育委员会、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以及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基地。
(2)以家长学校为主渠道,重点培养小学生家庭责任感的研究。
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校平台、家访的作用,同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主题培训活动,引导家长正视孩子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引导家长转变观念,给孩子负责和尽责的空间,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引导家长将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创设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
(3)在学校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角色”责任感的研究。
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内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使他们都能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责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班级活动的各项工作,使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中去实践,培养负责的好习惯。
(4)在社区活动实践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落实课题目标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和周边的高校资源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社区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养成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
(三)核心概念
责任:“责任”就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和能力。
责任感:是指在明确的责任环境中,提供真实的训练载体,在承担责任中获得认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表现,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形成稳定的积极情感,在这种情感的要求下,能自觉地承担起家庭、社会对他充当的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并努力克服在履职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具体表现在对自己负责,对父母(家庭)、对他人负责,承担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学校责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高层次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更有基础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教育。
整合教育资源:这里的整合是指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责任教育网络,畅通沟通的渠道,建立长效机制。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互动,即学校与家庭、社区在责任教育工作中共同承担责任、渠道畅通、互相推动、双向沟通、功能互补。通过互动,形成“三力合一”的局面。
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学校为主导。在实施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制定一个责任教育的结构体系,明确实施的内容、路径。
以家庭和社区为两翼。
(1)建立家校协作机制。这是学校联系、沟通家长的桥梁。通过家校协作机制,把学校教育信息传达给广大家长,同时又把广大家长的意见迅速反馈给学校,使大家取得共识,形成合力。
(2)社区教育委员会。这是学校与社区联系、沟通的桥梁,由社区领导和热心教育的一批离退休老干部组成。他们把学校的德育活动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支持学校开展责任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一些社区德育活动,使学生能接触社会,增长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鉴别能力。同时,又及时地把社区各方面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3)建立家庭自愿结合联盟。在班级内把家庭分成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家庭可以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和研究。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通过编制小学生责任培养手册,把学校、家庭、社会责任感进行分类,搭建一个清晰的责任感培养的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做事的良好习惯,形成责任文化。
(2)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共同培养有责任感的人。
(3)通过编写责任感教育案例集,为教师、家长提供更多的可操作性的教育方法和实例,以提高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2.研究对象
城北中心六街小学、三街小学、东关小学和西关小学1~6年级的学生。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课题始终都贯穿文献资料法,不断学习相关理论,关注同类课题的研究动态,以不断指导自己的实践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操作中,以校为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在承担责任中体验责任、感悟责任,解决责任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
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的方式来调查学生责任感的现状,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个案分析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有关问题学生(责任感差、品行不良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进行一年以上的追踪研究,总结出这类学生教育的策略。
(二)研究步骤
1.研讨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总目标
此阶段,课题组在专家的引领下,认真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研讨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总目标是什么?也就是通过责任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小公民。经过两次集中学习和研讨,最终制定了培养总目标。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对待学习;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爱护集体,遵守规则;参与社区活动,奉献爱心等。也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对自己、他人、社会都有责任感。
在制定目标阶段,曾先后召开了教师研讨会、学生研讨会、家长研讨会,共同商定责任感培养的具体内容。
2.研讨分年级培养的具体内容: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规定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内容
在此环节,分别召开了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专题会,分别制定责任感培养的具体内容。最后,再把三方面的意见进行整合、提升,最终制定出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并根据此内容系列编制了校本教材。下面是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低年级:体验责任 快乐生活
(1)培养学生对家长的感恩之情,明白自己名字的意思。
(2)从小事做起,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3)培养对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经常提问、观察、思考、动手的习惯与能力
(4)培养时间观念,养成认真做事不拖沓的习惯。
中年级:学会负责 快乐学习
(1)培养小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同伴的情感,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学会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方法。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责任,说话算数,养成自信、自律的习惯,认真做好个人与集体的事情,体验岗位责任。
(3)培育小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养成爱学习,认真完成学业任务的习惯。
(4)培养小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积极参与公益性活动,培养集体责任感。
高年级:承担责任 主动发展
(1)培养小学生道德、意志、心理品质,学会面对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同伴,对待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学会勇敢。
(2)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的小公民。
(3)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品质,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学会排除干扰,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进取。
(4)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研讨如何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
在2010年,学校建立了六街小学、三街小学、东关小学、西关小学四个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机制。在机制建设中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任务地点以及评价形式等等。主要是为孩子们日常活动以及学生的暑假、寒假生活搭建教育和展示的平台。在这种机制的建设下,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活动、社区活动,和孩子们沟通成长,共同进步,加强了理解和沟通,提升了育子水平。
4.研讨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机制,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责任感。
(2)校本教材是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3)岗位实践是责任意识内化、形成的决定因素。
①寓责任教育于学校岗位之中;
②寓责任教育于家庭岗位之中;
③寓责任教育于社区活动之中。
5.研讨实施载体:建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先后开设了五项校本课程,如下表所示。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
责任意识的养成,家庭教育环境至关重要。为此,课题组成员开发了家庭教育的校本教材《学会负责》。这本教材,通过与家长和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进行编写,在一步步深入中引导家长、学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自己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学校还把家长和孩子共同诵读弟子规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使家长和孩子们既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潜移默化地强化了习惯培养。通过《弟子规》的诵读和学习,要求学生养成做人的好习惯:包括感恩习惯、语言文明、诚实守信、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等;做事的好习惯:包括活动有序、爱护公物等。学校每学期举行弟子规诵读比赛,先后开展弟子规讲故事比赛、开展“诵读经典美文,争做文明少年”的经典诵读活动、召开“诵经典、展才艺、文明与我们同行”家长会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6.研讨活动形式,在体验活动中感悟责任,内化责任
责任感是在真实的行动中获得的。为此学校把校本教材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体验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责任意识。在责任教育中,学校开展的主要活动如下表所示。
整合教育资源开展责任教育活动的形式
三、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资源,全方位地创设学生实践和体验的环境和途径,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对他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整体构建责任教育体系,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城北中心小学的责任感教育以整合教育资源为前提,以责任感培养为核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感悟中不断地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见下图。
构建责任感培养结构体系
学校构建了多元互动、及时反馈的责任感培养实施体系。此体系不是单一的由上而下的执行,而是调整互动、不断反馈、逐渐完善的一个整体系统,教师、学生、家长把实践的探索及时总结、反馈到管理层面,一方面不断深化对责任教育的认识,强化教育目标,突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经过学校管理层面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具体实施的策略方法,不断完善责任教育体系,增强养成教育实效。
(二)丰富和完善责任感培养的管理机制,疏通整合的渠道
1.完善德育导师制,强化全体教职员工责任感
学校不仅仅把全员德育放在理念的层面,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明确自己的育人责任,更重要的是探索着去真正落实这一理念,我校实施了德育导师制度,即在每班一名班主任的基础上,再聘任一名科任教师为德育导师。
在德育导师职责中,明确规定四项职责:“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分为对于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全体的指导,重点提出了:①首遇责任制。要求所有教师,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的、磕伤碰伤或学生违纪的情况,都有责任及时处理,并将事情经过及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年级组或德育办公室。②学生成长档案制。每位导师负责辅导3名希望生,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一般状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③谈心辅导与汇报制。每月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等)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④建立家长联络制度。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⑤建立个案分析制。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⑥参与班级活动制。与班主任老师一起策划班队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班队会方案,并每月参加一次班队会。
德育导师制的建立,明确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责任,使得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几年来,学校每年聘任德育导师100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增强了每位教师的责任感。
2.建立家、校、社协作机制,三力合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组建阶段。
倡导班级积极组建家长教师协会,保证学校所有家长参与到协会的工作中来,成为协会的会员,并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常务委员会。能够代表广大家长的意愿,及时反映家长的建议。
(2)培训阶段。
第一阶段:普及性培训。
普及培训是针对于班级所有家长的培训活动而言,主要有全体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专家论坛、专家讲座等等活动。见下表。
①家校协作机制建立以后,学校把家校协作的项目分为必修活动和选修活动。
家长学校课程设置
②编写校本培训教材,加强系统指导。
为了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普遍难题,我校为一年级的家长精心编写了《为了孩子,请做成功父母》、《学会负责》、《和孩子一起上学》三本家长学校教材。在8月底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这套教材以家庭责任培养为重点,以家长身教重于言教为切入点,以提供具体的培养方法为核心。学校明确提出了作为成功父母的10条要求,并且明确提出家长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即文明礼貌的习惯、孝敬长辈的习惯、勤奋好学的习惯、讲究效率的习惯等等。
在发放了学习材料以后,学校组织了统一的学习,并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学一学:和家庭成员一起认真学习手册的内容,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比一比:认真的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比较一下,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谈一谈:手册下发以后,希望全家人坐在一起,能够敞开心扉交流一次,制定出“家庭成长计划”。
练一练:责任感的养成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训练,只有按照家庭计划中的要求坚持训练,才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希望家长、孩子都能够按照制定的计划认真实施。
评一评:作为家长,做得怎么样呢,是否用自己的良好言行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是否是一位成功父母?班级要进行评价,学校定期表彰学习型家长。
经过学校的培训,家长更新了家庭教育的理念,提高了育子水平,促进了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阶段:加强对同一类家庭教育的指导。
学校的普及型培训对于70%左右的家庭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针对性不强,同时家长处于被动的受训地位,所以效果不佳。为了激发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力度,学校加强了对于同一类型家庭的培训。经过研讨,一个班级中,一般把学生的家庭分为:外地务工贫穷家庭、政策性致富家庭、问题学生家庭和学困生家庭四类家庭。每个班级分别对这四类学生的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分别召开这部分学生的家长会,大家共同探讨在这样的家庭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1)外地务工贫穷家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拼搏精神。
“贫穷”是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但很多有成就的人小的时候也都过着清贫的生活,而他们在困境中却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因此学校对这些家庭的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懂得:贫困不是负担而是财富。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对自己负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现在各级政府都为外地务工子女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从心里感谢社会、感谢学校,让他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召开班会,表达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感谢之情。另外教育孩子要对家庭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庭的贫穷状态。贫穷的家庭着重对学生进行“人穷志不穷”的教育,面对贫穷,父母自己先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自暴自弃。
②培养孩子的学习责任感。贫穷的家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尽可能和孩子一起读书,走进孩子的生活。
(2)政策性致富家庭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A.在班级中,有一部分是拆迁户家庭,这部分家庭没有经过奋斗的历程,得到了国家的占地补偿,为此对于这部分家庭的孩子,班主任集中对家长进行责任教育,开展专题的家长交流会,集中培养孩子积极追求上进的品质和奉献爱心的品质。
①做学习的主人。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于这部分家庭的孩子都要严格要求,控制他们日常的零用钱,让他们学会合理使用零用钱,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要靠自己的奋斗来实现幸福的生活。
②关爱他人,奉献爱心。这部分家庭比较富裕,所以学校引导家长们多带领孩子们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等地方,送去温馨的祝福、送去一些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中有许多人需要关心和爱护,养成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③学困生家庭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能力。
B.对于学困生家庭,家长最需要的指导是关于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此,对于这部分家庭,家长们组成一个团队,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在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探讨下,积极开展激发学习兴趣的研究,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
①提高注意力的训练。学困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这部分家长就在一起讨论怎样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的方法。在大家达成一致的意见的时候,在家中坚持训练,一个月后集中反馈意见,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改进的措施。这种方法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提高了学习成绩,激发了学习兴趣。
②发现优势和特长,培养对学习的信心。这个家长团体的组合,学校规定在正视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善于发现学生除学习外的优点,在恰当的场合表扬孩子,增强孩子的信心。
(3)问题学生家庭要培养学生对家庭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感。
无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是其他各种各样问题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把重点放在学生对家庭责任感和对他人责任感方面。
①培养爱的情感。无论是怎样的家庭,家长都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经常和孩子交流感情,了解并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在家庭中,教会学生如何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
②创造交流的机会。问题学生在交往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家长要引导学生交友,帮着孩子学会怎样和他人交往。
通过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家长非常满意。
(三)建立责任教育的课程体系,分年段有序列的开展责任教育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更是成才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些都离不开责任感,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感的基础上,才可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立足于这样的观点,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创新管理为基础,以体验活动为渠道,从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在学校和家庭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责任意识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研制了分年段的《责任感成就好习惯》教材、《和孩子一起上学》、《学会负责》等系列家长教材,紧紧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了目标一致、层次清晰、科学翔实、可操作性强的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如下表)。
城北中心小学责任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都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课程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培育,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一种浓浓的氛围中培育责任感。
(四)丰富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养成责任行为
责任教育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了能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学校尽量少用说教,多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责任,在岗位实践中逐渐养成责任行为。
1.以感恩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家庭责任感
几年来,学校一直倡导家长和孩子共同诵读弟子规,并且开设了专门的诵读课程,建立了小组比赛、个人闯关、学校展示评比多个项目,并开发了弟子规课间操,激发了学生、家长的参与兴趣。西关小学的弟子规先后在北京市德育现场会和区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进行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除此以外,学校、家庭、社区密切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
(1)开展为妈妈过节日的教育活动。
每年三月八日妇女节、母亲节,各个班级都精心策划教育活动。“为妈妈洗脚”“为妈妈捶背”“帮妈妈做家务”等服务性活动拉进了孩子与妈妈心与心的距离。
(2)开展感恩家长会活动。
班主任老师以“做有责任感的小公民”为主题,探索新形势下的家长会新模式,以“了解、理解、沟通”为前提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成长。在家长会上,汇报时老师是主体,发言时学生是主体,座谈中,家长是主体。在家长会上,学生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家长也纷纷夸奖孩子身上的做人、做事、学习的良好习惯。家长会在“夸夸父母、夸夸孩子”的良好氛围中进行着,学生对家长的表扬,使家长更加坚定了“要做孩子的榜样,做成功父母”的决心,家长对孩子的夸奖,让孩子意识到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这样的家长会,在一种沟通、交流、平等、激励的氛围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家长和孩子都觉得收获很大。西关小学把每次家长会后家长的感受写下来,编辑成册,发给每位家长,起到了利用家长资源教育家长群体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开展父母岗位实践活动,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
学校倡导孩子们进行岗位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不同的岗位上去体验父母工作的劳累,从而懂得在家中要多做家务,理解父母,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尽可能为父母分担家庭的困难,为父母带来快乐。
2.在学校岗位中培养集体责任感
(1)在班级中设立岗位,在实践中学会负责。
针对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现状,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责任意识的认识,学校形成一种“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责任培养运行机制,在班级、学校中为学生提供各种责任岗位,积极行使“主人权力”,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责任品质,外显为责任行为。班主任让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起名称,自设岗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特长爱好,自己应聘岗位,之后每月一次考核,定期轮换。由于小岗位都是学生自愿报名的,有的还是通过竞争得到的,学生们格外尽责,所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被评为“优秀岗位员”,在活动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能力。
(2)实施“中队当家日”活动。让学生在集体当家的活动中,体验责任。
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在集体活动中体验责任、感受责任、承担责任。少先队总队在“中队当家日活动”的开展中,十分注重少先队员主体实践。坚持以实践育人,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参与过程,突出情与理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我校中队当家日主要任务有:担任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一周的先锋岗值周和红领巾广播等活动。
(3)手拉手友谊班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几年来,学校一直开展手拉手友谊班的活动。例如:五年级的所有同学要负责照顾和指导一年级小同学,帮助他们学习眼保健操、学习广播体操。在这样的传、帮、带的过程中,五年级同学的责任感不断增强,因为他们都想当一名优秀的小老师。所以在教授小同学之前,他们都力求把动作做得准确、美观。
3.小手拉大手,开展家长志愿活动,培养集体责任感
家校协作机制的建立,让家长的地位从被动地参与学校的活动转变为主动参与,变成了教育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受益者。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绣红旗”、“参观孤儿院”“走进打工子弟学校”和“走进社会大课堂”等一系列的活动。家长和班主任一起设计活动方案,积极策划和组织活动,并且参与班主任组织管理学生。在家长的主动参与下,各项活动得以成功开展,学生、家长的集体责任感不断增强。
4.学校与社区联手,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的活动
(1)设立《志愿服务》课,让孩子们懂得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011年,学校从3~6年级开设了《小小志愿者》课程,通过系列化的课程,让学生知道了怎样成为一名志愿者。
参见下页上表。
小小志愿者课程设置计划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共撰写了260余篇感受,其中有5篇都公开发表在北京市《小小志愿者》一书中。
(2)加强联系,共同制定社区活动的内容。
在每年的寒暑假来临之际,学校都组织家长、学校、社区的协调会,在会上学校整体汇报学生的情况,与家长、社区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出在家庭中的责任岗位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内容。经过协商,在学生放假前,把社区活动和家庭岗位发放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岗位实践。下表是社区实践活动表。
社区实践活动表
每年寒暑假,孩子们都在社区中实践着、体验着、感悟着。孩子们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类。
服务在社区:社区组织了广泛的公益性活动,如“街道美容”假日小队经常活跃在小区内。在小雷锋送“礼”进社区中,孩子们到社区居民家庭中,发放文明社区知识问答、文明社区家庭美德等宣传单,并到老军属家把文明的新风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少年小记者们纷纷走上街头,采访社区居民对于“北京市关于大力倡导市民文明”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小手拉大手”的良好局面。
教育在社区:在送“福”进社区中,社区和学校组织学生给空巢老人贴春联活动。社区组织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春联,把好的挑选出来,组织书法好的学生写春联,带着我们的春联,学校老师、学生和社区的叔叔阿姨把学生写的春联,还有学生自己剪的窗花一起给空巢老人送去,社区还为老人们准备了“福”字,学生们帮助老人把春联、窗花、福字都贴上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中国的过年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关心邻里、关心社区的空巢老人,逐渐养成关爱他人的责任心。
展示在社区:社区是责任感培养的实践基地。在每年的寒暑假,社区都为孩子们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分别组织了“我为绿色奥运做贡献”和“我爱我家”学生书画比赛,“新春唱响新童谣”等活动。社区领导把优秀作品制成展板,展出在社区内,供所有的居民欣赏。
5.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体验责任
从2011年开始,学校开展了社会大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进行拓展训练,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挑战自我极限,挖掘自身潜力,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勇气。在科普活动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激发了学习欲望和兴趣。见下表。
2011—2012年的社会大课堂实践表
(五)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
1.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这是以评价者自身的责任意识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在《责任感成就好习惯》校本教材中,非常重视对于学生行为的评价,每一课都设置了评价的内容,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
2.学生同伴互动,共同发展
这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评价者之间互为评价主体及客体进行的价值判断。互相评价使学生对各自优缺点、各自在群体中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促进伙伴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同时活动中组长的总结,班主任的引导也是班集体正确舆论形成的过程。
3.教师在评价活动中成长成熟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培养策略,提高培养能力,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走向成熟。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面临的道德情境中不再板着面孔说教,而是蹲下身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他们安全地、健康地、快乐地、积极地、有创意地生活,从而在生活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六)丰富了责任教育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责任教育应注重发挥主体——小学生的作用。
道德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是随主体理性的发展而生成的。责任培养的主体就是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长期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
第二,实践性原则:责任感培养应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会责任产生并存在于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个体只有通过各种合作与交往活动,才能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的现实状况。深刻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从而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责任,逐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2008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在奥运会中,志愿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志愿者们并不是在上岗前就有了很强的责任意识,而是在真正的实践中,感受到自己是北京的名片,所以才把满腔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担当起这份神圣的责任。为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必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负责。
第三,一致性原则:责任教育的土壤在学校、家庭、社会,根植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学校要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大门,达成一致的目标,提供多样的责任岗位,在真实的生活中实施责任教育,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责任教育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责任感不断增强
现代德育要求培养学生一种理念,不是无为的被动的参与者,而是能动的主体,是要努力解决现实问题、改变现实情况的人。学生在使用《责任感成就好习惯》的过程中,懂得了思考、检验自己的具体行为,懂得了如何才是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学生在实际的岗位上落实责任,在自主判断、选择、内化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逐步实现个体责任意识的加强,责任能力的提高,在反思自己行为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课题老师们静心设计课题方案、落实课题计划、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写出论文、案例和调查报告,教师的思维变得敏锐起来,思想变得活跃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
在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感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以后,所有教师的责任意识更强了,他们对每个孩子更加关注,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关注更加突出,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课题的研究带动了教师责任意识的增强。
通过实践探索,教师们的育人理念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需求,按照责任教育的实践模式和策略反复实践,调查研究、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典型经验,提高了教师的育人水平和综合素质。几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管理实、队伍强、质量高、有特色的崭新发展格局,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目前已成为昌平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通过责任教育的实践,学校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坚实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促进家长责任感的提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家长的行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倡导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活动。家长之间互为教育资源,共同研讨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家长们感人肺腑地说:“《学会负责》这本书的指导性非常强,我现在知道了在家庭中如何做一名有责任感的好家长!在我的带动下,孩子也越来越有责任感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五、分析与讨论
第一,责任感培养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责任感的培养在指导思想上,是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策略上,强调的是“行动”,以行动来体现,以行动来评判,以行动来深化,在行动中运用、体悟、确证之后,逐步培养起按道德要求行动的能力。
第二,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营造良好的责任氛围。
第三,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校正其不良行为。
第四,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教师行为的示范与感染。
在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关键的,但是家庭教育和教师的责任行为对孩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六、反思与展望
此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逐步养成。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研究得不系统。本课题的研究,在内容、制度、活动、原则等方面研究得比较多,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分层落实责任教育还比较欠缺,在这方面可借鉴的材料和经验也比较少。因此,责任感的研究应该拓展到课堂,每位教师都参与责任意识的研究。
第二,责任感培养的评价方面还需要继续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有个别学生不能自觉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学校的评价引导作用还应体现个性化。怎样丰富学校的评价和管理手段,丰富责任教育活动内容,让个别的学生也能学会负责,这是对责任意识教育的新的挑战。
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共同的培养,需要拥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练习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道德责任心浅论.载山西大学学报,1999(4)
[2]张兴国.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启蒙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见教育探索.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3]枫会发.学生责任心及其培养之管见.载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5)
[4]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吴亚林.德育创新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6]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王莉莉.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载江西教育科研,1999(2)
[8]何雪峰.真实的成长.见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感悟集.广州:琴川书屋,2005
[9]孙云晓.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0]周南照.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11]孙云晓.21世纪教师和父母必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12]陈琦.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