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实践进展
2012年,我国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实践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听障儿童的鉴定与评估;二是相关的干预训练;三是教学试验与改革。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鉴定与评估进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听觉障碍可以分成不同种类,导致听觉障碍的原因也有几百种,但教育上最为关注的是学语前听觉障碍和学语后听觉障碍等。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从耳聋病原学来看,遗传与环境因素致聋各占50%。遗传性耳聋包括综合征性耳聋和非综合征性耳聋,环境性致聋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耳毒感染以及声损伤。听觉障碍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感染以及母亲孕期曾使用耳毒性药物、母亲有风疹病毒感染史等,另外由遗传、胚胎发育不良、围产期疾病也可引起听力障碍等。
听觉障碍儿童的筛查、诊断、听力补偿与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密切相关。早期筛查是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早期听力筛查对听障儿童的早期发现、干预与康复,促进听障儿童听觉及言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早期听力筛查方法有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研究显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对婴幼儿的听觉功能评估更客观、精确和方便,对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进一步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TRS)适用于对3~7岁听障儿童行为的评估,在学前听障儿童中进行心理行为筛查具有可行性。《Meadow-Kendall听障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评估量表》(SEAI)学龄前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适用性,可用于评定听障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完善的综合性听力学评估对听障儿童的检测和康复有重要影响,科学完善的评估有助于做出科学的听力学诊断,从而正确佩戴助听器和进行康复训练。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进展
2012年,听觉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在言语沟通训练、医学干预、辅助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尤其是听障儿童的言语沟通训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干预训练,医学干预及辅助技术的发展也为听障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言语沟通训练进展
有研究发现,同龄聋儿与健听儿童发音清晰度最高的韵母为单韵母,其次为复韵母,最后为鼻韵母,听障儿童的三类韵母平均清晰度均明显小于健听儿童,因此建议在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中,注重对口形和气流的训练,并结合语境进行训练。另有研究建议创设情境、提供良好的课内外口语环境和心理环境,让有残余听力儿童学会说话。因此,在给学龄前聋儿进行声母构音异常的矫治时,应遵循学龄前聋儿发音部位或发音方式的习得顺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促进学龄前聋儿构音矫治的康复效率。
唇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听觉障碍儿童的唇读训练,第一步为口形模仿,对口形模仿行为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确保口形模仿在双语唇读语音训练中的有效性。表音、构词法、句法、语义知识越充实,口形模仿能力越强,唇读能力越强。口语长期训练可以使外部口头语逐步转化为内部语言。
在聋校开设“手语汉语互译”课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颖尝试。即以手语语言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聋校语文教学法,手语和汉语互译训练,帮助中高年级聋生提高汉语书面语水平,已在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聋童的汉语学习实质上是从自然手语到书面汉语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严格区分自然手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研究者指出,听障学生需要在听觉训练、家庭生活、熟读背诵、课外阅读、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医学干预进展
听力补偿方法主要有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使用辅助听觉设备。有研究发现,位点注射将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选用某些药物注射入人体特定部位,有助于患儿听力的恢复,且早期干预效果好。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辅助技术进展
目前临床上已研究、开发、应用了多种技术以提高听力。有研究显示,Baha(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s)是利用直接骨导方式的一种新的人工听觉技术,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之一的Baha将是听觉干预的新选择。研究者设计的听力障碍环境感知眼镜可以帮助听障者感知语音,将声音信号转换成光学信号,利用听力障碍者的视觉来弥补听觉,便于感知环境或躲避危险。该系统可用于康复领域和智能辅助器具等方面。有研究者设计了一款基于STC89C52RC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听障助理系统,该系统具有门铃感应,烟雾、火灾报警等功能,且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教学试验与改革进展
2012年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试验与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很多聋校把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与改进,不断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相接轨。
(一)听障儿童的教学改革进展
1.学科教学
听障儿童的学科教学实践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课程。语文教学方面,主要集中于写作与阅读两大方面,这是聋生语文学习的两大难点。写作方面,有一线教师进行了仿写教学行动研究,通过“强化诵读和默写练习”、“摘录式仿写训练”等教学活动积累词语、培养语感,达到“读中学写”;接着是“仿中求活”,自主作文,注意手语与书面语的转换;并且建议聋生仿写作文要循序渐进、注重时效,鼓励创新。为激发聋生兴趣、提高语言能力,有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合作,补偿听障儿童感知觉缺陷,尝试将视觉教学引入到听障学生的汉语写作教学。也有研究者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促进“知识可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数学教学方面,有一线教师探讨聋生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编辑整理符合聋生认知特点的习题库,汇编数学教学课例,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挖掘与探索听障儿童主题式数学资源。在应用题教学难点上,采用多读题来准确理解数量关系,转换题型,通过文字进行训练,填写问题和填写条件,进行一步应用题训练等方法加以攻克。
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结合行业需求不断挖掘学生不同潜质的差异化培养模式。高职听障生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为以听障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依据进行有偏重的教学,以真实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有研究者建议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引入企业标准,以赛促评,引入听障生的互评和自评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教师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进行正确的调控”。另有研究者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对改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了尝试,寻找适合听障教学的改良教材与教学方法。
2.课程开发与改革
听障儿童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职业课程的衔接与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道德教育课程、社会适应性课程以及职业课程。职业课程关系到听障儿童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及社会适应,对听障儿童、家庭及社会都有重大影响。职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以及与现代社会需求相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从聋生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遵循社会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听障学生职业课程的衔接是终身教育理念和系统论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有研究者建议听障生中高职课程体系建构需坚持校企合作、动态开发中高职课程、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专业三个原则,课程内容与目标要以听障生的需求、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以及相关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为来源。有研究者从计算机网站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介绍了听障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方法。课程设置适合听障学生特点、课程难度递进,保持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的先进性、灵活性,培养听障学生为网站开发综合性人才。
(二)听障儿童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聋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两个方面。另外,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也为听障儿童的教育提供便利。听障儿童教育注重对听障儿童信息技术能力及其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聋校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均有结合,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促进了听障儿童教育与教学的发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示范演示和实况模拟,练习与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互动,注重挖掘聋生的视觉优势,运用多媒体直观具体的教学,补偿聋生感知觉体验。另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如聋生的生理缺陷对多媒体使用的限制,太多图片画面造成视觉疲劳,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水平,适合聋生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匮乏。因此,多媒体的使用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有节度地加以综合运用,发挥其辅助作用,建设适合聋校教学的多媒体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