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交往论》评奖的曲折遭遇
1997年,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开始评选,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可以申报一本著作参评,当时明摆着这本书是最有可能评上的,由于主要领导作梗,这个名额废了。令我感动的是,陈崇山研究员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短短的几天内,成功联络了社科院其他四个所的所长和政治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白钢,联署提名《精神交往论》参评,因为还有另外一条上送参评的途径,即有五位以上的评奖委员联署提名。我对此途径想都没有想过,因为我不熟悉任何一位外所的所长。然而,到了评奖那天,我刚进入会场(我也是评委),白钢把我拉到外面说,你们所长给四位所长打了电话,他们临时又撤了。我没想到事情会做得这样绝,但仍旧照常参会评别人送来的论著,至今那次评奖中一些做学问的典型事例,仍然是我现在讲如何做学术的素材。
1998年,第三届吴玉章奖评奖,我通过正常途径,经由两位教授推荐,将书送到了评审会上。很多年后,一位参会评委告诉我,当时的主持人说,关于这本书有不同意见,于是这本书没有被讨论而搁置了。我推荐的吴廷俊关于《大公报》研究的专著,获得那届吴玉章奖的优秀奖,但新闻学科一等奖空缺。后来仍然有一些评奖的机会,考虑到环境的恶劣,我均放弃申报,不想再为评奖消耗精力。
但是,这本书似乎没有因为没有评上任何奖项而受到影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专著(不是教材)在搜索引擎中得到的通常有几百条,多的几千条,而2012年5月在谷歌上搜索“《精神交往论》”,结果多达6万多条,这是本学科专著搜索中最多的。现在网上可以搜到2008—2011年关于本书的各种读书笔记,最长的1.2万字。本书2002年重印(以第二次印刷的名义,实际上重排,页码变化,封面也换了),2004年第三次印刷。2006年,被列为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生主文献的8本专著之一,其中6本为外国人所著,中国人所著的2本,即这本和我推荐的陈卫星的《传播的观念》。鉴于学科的需求,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我仅改动了其中的一小节,增加了参考书目,其他保持1993年的样子。现在,这个版本又要再次印刷了。这次以2008年版参评第六届吴玉章奖,衷心感谢方汉奇老师和所有评委们,他们给予本书的肯定,是对我当年潜心做学问的一种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