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断增强指导思想的亲和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科学,多么正确,一旦远离人民群众,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无法成为人民群众手中强大的思想武器,就无法说服人民群众,无法亲近群众,从而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变成了纯粹的书斋里的学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本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接受并在行为中践行的过程,因此,渗透、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理论品格和原则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和运用,才能深刻影响实践;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评价和实践结果,又反过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相互加强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有机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同生共长,水乳交融,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思想上脱离群众,是我们党脱离群众最有可能发生的首要危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特别重视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和具体提法,已深深镌刻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知、理解和传播,在认可度、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等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政治思想口号,即便是处于最偏远落后地方的人们,也都明白其内涵,都能够从中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力量。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想意识环境的变化,反映在党内,必然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造成较大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淡薄,淡忘了党的性质、宗旨、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不深,对社会发展现状了解不够,对社会主流和积极因素认可不高,从而对党的事业丧失信心,或耽于享乐、沉迷于权力,或满腹牢骚,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主要就这些薄弱、淡化乃至负面的思想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批驳、教育和强化。
有一种看法认为,理论武装工作是一种“虚”的工作,它既不投入任何实际的物质性的材料,同时也不产出任何实际的物质性的东西,因而对理论武装工作大加抵触、抵制。形成这样一种看法,原因不在理论武装工作自身,而在于做理论武装工作的人,他们没有恰当地把握理论武装工作的定位,认为理论武装工作仅仅是“听报告,念文件,写体会”。实际上,理论武装工作完全可以“虚功实做”,成为一种很“实”的工作。突出的一条,就是“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不搞两张皮”,以活动的开展促进工作的开展,以工作的实绩检验活动的成绩,从而使得理论武装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地生根、实实在在地取得效果。“不搞两张皮”是极其宝贵的理论武装工作经验,今后我们还要牢牢把握这一条。
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的理论说教,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度的理论创造性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一优势,着力解答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成熟做法。《理论热点面对面》等优秀读物接连不断地推出,解答了人民群众的疑问困惑,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逐步形成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强大的思想之力。正是在宣传普及的大众化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亲和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强化和展现,广大干部群众从感情上与之接近,从内心深处愿意对其接纳,党的指导思想也就为他们真学真信、真懂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