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久痛入络”论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于痛证的病机,提出了“久痛入络”理论,此论既是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同时说明病入络脉乃血瘀致痛,奠定了痛证的病机基础。
何谓络?生理之络与“久痛入络”之“络”有着不同的内涵,必须追其源溯其流,才有助于对“久痛入络”病机的认识。生理之络是指广义的络脉,如《灵枢·脉度》篇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难经·二十三难》认为:“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说明络脉分布以经脉为主干,支横别出,呈网状联络全身,包括经脉的别络、络脉、孙络等,即是广义的络脉。喻嘉言在《医门法律·卷一·明络脉之法》将络脉描述为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者,愈多则愈小,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由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说明络脉遍布全身,通彻各处,内外表里无所不至。此外,在《灵枢·百病始生》篇尚有“阳络”“阴络”之说,即“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表明在里在脏者谓之阴络,在表在腑者谓之阳络。《血证论》则以内外分阴络、阳络,即“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络脉”。正是由于络脉网络的沟通作用,才实现了络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气血以“内灌脏腑,外濡腠理”的功能。如果久病,必然会导致络脉的生理功能失常,而成为外邪入侵的通路和传变途径。
“久痛入络”理论,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之医案中,意在昭示其病程较长,病位较深,病情较重,证候以痛为主。“久痛入络”的关键,首先与络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络脉广泛分布于全身内外表里,是联系沟通表里内外,运行气血津液的通道,所以当感受外邪时,极易成为外邪留而不去之所。即《灵枢·百病始生》篇所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成,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络,或着络脉。”同时,由于络脉细小狭窄,气血津液在其中运行缓慢,致使感受外邪后,易致邪留于络而成络病。
其次与致病因素相关,《素问·刺法论》篇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学真传》进一步指出:“脏气不足,病在脏;腑气不足,病在腑;经脉不足,病在经脉……正气内虚,而淫邪猖獗,是病皆从内生,岂由外至?”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感受外邪,则必然耗伤正气,而正气虚衰,则不足以抗邪外出,病邪“留而不去”以致深入络脉。其病机以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为特点,以致“不通则痛”。“久痛入络”有一个由气及血的发展过程,疾病初起,一般以卫分、气分为主,久病则多入血分,伤及络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或气滞则血失其帅而瘀滞。所以《灵枢·终始》篇提出了久病治血络主张,如谓“久病者……去其血脉”,《灵枢·寿夭刚柔》篇亦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这些理论可视为“久痛入络”理论的滥觞。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的“痛为脉络中气血不和,医当分经别络”“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经主气,络主血……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等相关论述,概源于此。至于劳伤跌挫,损伤络脉更是络脉损伤的重要因素。即《素问·缪刺论》所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综上所述,“久痛入络”之“络”当为脏腑深部的络脉,是普通“药所不及”之处。叶天士认为,久痛入络是“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在里;补正驱邪,正邪并树无益”“邪与气血混成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此说进一步表明,久痛入络的络是机体深部隐伏之所,系一般药物难以达之处。由于络脉与所联络的脏腑密不可分,故络病就会表现为所络属脏腑的病变。再者,“久痛入络”证与通常的瘀血证不能等同,瘀血证为有形实邪为患,故以实证为主。而“久痛入络”证为疼痛迁延不愈,正气已虚,血络损伤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多顽固难愈。基于上述病机与临床特点,所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久痛入络”的治疗,提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通补最宜”“柔温辛补”“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之诸灵,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并且强调“络于辛为泄”“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勿投燥热劫液”。其中缓攻、通补、络于辛为泄的治疗原则,与络病的病机特点最为契合,也集中体现了叶天士“久痛入络”的治疗学思想。概而言之,其对“久痛入络”的治疗始终贯穿一个“通”字,用药宜辛散流通,忌呆滞,同时不忘扶正。络痹深重者,多选用虫类通络药,“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来“松透病根”。同时也提示,临床应当重视疼痛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期阻断或延缓疾病向“入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