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中医诊断六十四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讲 中医诊断之病证症结合

林雪娟:中医诊断的第三个基本原则叫做“病证结合”,具体地说是病、证、症结合。“病”和“证”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疾病的本质,两者有各自的意义。病是从“纵”的方面去反映疾病的本质,而证是从“横”的方面反映。因此病和证在诊断的过程中两者要互补。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病性和病势等本质;病反映的是疾病的全过程。对于病和证的辨识都是要通过对症的采集分析来实现的。病、证、症的概念很重要,如何使人们清楚地知道病、证、症之间的关系呢?

李灿东:要认识“病”“证”,我们就要先从“症状”的“症”开始。“症”其实就是一种表象,就是在疾病的过程中外在的表象。现代医学有两个词,一个是症状,一个是体征。以患者自我感觉为主的这些表象叫做症状,如头痛、肚子痛、口渴、眩晕等。还有一类的表征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采集到的,叫做体征,如血压高、发热等,这些不是患者告诉医生的,是医生用血压计、温度计采集到的;或者是患者体检时的压痛、反跳痛;或者是中医的舌象、脉象等。传统中医学是将症状和体征合在一起叫做“症”。所以在中医学中,“症”包括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当然,西医除了症状与体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借助一些仪器设备采集理化指标,如血脂、血糖、影像、病理切片等,这些指标都是西医诊断时很重要的依据。中医除了症状、体征之外,没有办法过多地借助一些仪器设备,但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天人合一,所以在疾病采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地理、气候、季节等;另外饮食习惯、人际关系、精神因素等也可能会对健康状态构成影响,这些都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依据。所以,严格来说,“症”包括三大块的内容,第一是症状,第二是通过望闻问切获取的体征,第三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第一个字叫“症”。

第二说下“证”,证是中医学中特有的名词,是对特定阶段的病理概括和总结。可以说“证”就是病理,我们一般认为正常的是生理,不正常的是病理,是疾病发展变化过程的状态。西医的病理更多的指的是标本切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状态。而我们现在讲的病理是指不正常的状态,证就是对这种不正常状态的概括。前面提到证是“特定阶段的病理状态”,也就是说“证”有非常明显的时间性。同一个患者,他今天是这种病理状态,过了几天后,这个病理状态可能就发生变化了,这个概念和西医是不太一样的,西医的病理基本上是稳定的。例如,西医病理诊断是鳞癌还是腺癌,基本不会变来变去,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都是鳞癌或者是腺癌。然而中医的证是会变化的,如湿热证可能会变成脾虚证;或者感受了寒邪,开始表现出怕冷、喷嚏、头痛、身痛等,或表现出咳嗽、气喘等,这些都是寒邪的表现,即常说的“冷感”。但是经过几天如果没有治疗,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色黄黏稠等,这些都是热的表现。刚开始感受寒邪,然后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就变成了热,这个证就发生了变化,前面的叫做寒证,后面的叫做热证。所以,中医的证是指特定阶段的病理概括。

什么是“病”呢?简单来说,“病”是指疾病。现在我们所说的病通常是指病名,即疾病的名称,如西医所说的糖尿病、高血压都是病名,这些不完全是一个完整的病的定义,只是一个名称。中医也有病名,如感冒、中风。当然,中医学中有很多病名是用症状来作为名称的,如头痛、胃脘痛、咳嗽、喘证等。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样的叫法很粗糙,通过这样的病名不能很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例如,西医能很确定地说这个病是肺炎、肺结核或者肺癌,患者一听就明白,如果是肺炎通过输液、吃药,炎症就会消退,肺炎也就好了;如果是肺结核就需要到肺病医院或者传染病医院去做抗痨治疗;如果是肺癌,患者或家属都知道肺癌比较严重,预后不好,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治疗后会好转,但是身体的总体走向会越来越差,也就是说从病名上就可以知道疾病的本质。我个人理解,中医用很多症状作为病名,虽然看起来好像很粗糙,其实有很多合理性,因为中医的这种命名方式把疾病看成是一个整体。例如,从患者角度出发,我今天咳嗽了,找医生看病,医生看完之后,开出处方,治疗以后咳嗽没了,我就觉得病好了,这是从最简单的角度去理解。但这里存在什么问题呢?咳嗽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中医有一句话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是说咳嗽不仅是肺的问题,咳嗽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例如,有的人咳嗽,可能是一着急就呛咳,甚至咳血,这个实际上是肝火犯肺;有的咳嗽是慢性病拖了很久,一直痰很多,脾胃功能又不好,肚子胀,大便稀,这种就是脾的问题,多因脾虚生痰湿,痰湿蕴肺,这是脾和肺的关系遭到了破坏,所以要通过化湿健脾以理肺气,即用培土生金的方法来治疗。如果按现代的分类法来说,咳嗽是肺的问题,属于呼吸科,呼吸科的医生可能侧重认为这是肺的问题,主要治疗就集中在肺的上面,如肺部有感染就予以抗感染,这样做有西医的合理性,但是实际上它却有可能忽略了人是一个整体。现代医学也逐步往整体方面发展,如有一种病叫做“代谢综合征”,是指患者代谢紊乱,表现为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尿酸,甚至是冠心病等,这些疾病曾经在西医来说是一个个单独的疾病,但是现在发现这些病有很重要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问题解决了,相关的问题可能都解决了,所以这不是具体的某一个疾病,就叫做“代谢综合征”了。有些重大的疾病,我们可能会看到很多科室的主任来一起会诊,这就说明一种疾病往往不是某一个脏器单独的问题。再比如说,女性到一定年龄之后,容易出现一些神经、心理、免疫或者内分泌失调,常表现为容易着急、生气、阵发烘热、汗出等,那这些症状是什么呢?用一个病都很难概括,所以叫做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也很浅显易懂,就是指伴随更年期的一些综合症状。所以这种症状命名方法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很落后、很粗糙,不能了解疾病的本质”。其实这种命名方式是基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它的合理性。中医学理论非常强调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不仅体现的是整体,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朱龙: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辨证论治。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虽然很多人对这些术语耳熟能详,但生病了大多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体现辨证论治呢?

李灿东:中医最有特色的就是辨证论治。如果我感冒了,然后我去买一盒感冒灵,这不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怎么辨呢?中医认为感冒了可以是风热感冒,或者风寒感冒,这个风热是一个证,风寒也是一个证。那中医如何治疗感冒呢?中医针对风热,治疗原则就是疏风散热;针对风寒,就是疏风散寒,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叫做辨证论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的一些中药,有泻火的、补气的、补肾的等等。泻火的针对的是机体的热证;补气的是针对气虚证;补肾的适合肾虚证。中医治病最主要的用药原则是什么呢?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也就是说,有寒证的话,用温热的药物去散寒,虚证就用补的方法,实证用泻的方法。如何用寒,用热,用补,用泻,就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

王淼:目前中医临床或教学存在一种现象,太过强调辨证论治,而忽略了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甚至有些医生自命是“铁杆中医”,误认为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是西医的方法而不屑于此。然而,很多名医大家告诫后学:在掌握辨证论治的同时,我们也要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老师能否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心得呢?

李灿东:确实中医学不仅重视辨证论治,也强调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中医在治疗时也要考虑到患者是什么病,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特异性的。比如我们前面讲的咳嗽,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情况下这种咳嗽经过治疗就很容易好,哪怕是没有治疗,也有很多人可能没过几天自己慢慢就好了。如果是肺癌引起的咳嗽,可能现在看起来暂时不是很严重,症状不是很明显,咳嗽不是很厉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逐步加重。由此可见,同样是咳嗽,除了我们辨证论治之外,还要考虑到是什么病,如果是感冒病,问题就不大;如果是肺癌病,那我们就知道情况不太好。现在老百姓也知道,一听说是肺癌,即使咳嗽不是很厉害,也是很紧张,立刻去医院看病,道理也是一样的。除此之外,有时候我们还要对症处理,比如有的时候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全面的,但这也是很重要的。中医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叫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的时候不仅要治标,还要标本同治,比如大出血的患者,就先不管患者是什么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止血。否则,等你辨证辨清楚了,药煮好了,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首先应该止血。如果遇到一个昏迷的患者,首先想到的是让患者苏醒过来。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掉到水里,首先想到的是赶紧拉他上来,挪到安全的地方,再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治标治本,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简单说中医只治本不治标,否则很多机会就没有了。另外,有的时候是不需要辨证的,就拿我来举例,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耳朵有问题,就是耳朵会响。如果我不详细地描述,就直接说耳朵会响,就是耳鸣,那看病的医生可能就先按耳鸣来辨证治疗。但是我这个耳朵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这种响不是嗡嗡叫,而是“咕喽咕喽”的响声。我一说话,一吃饭,耳朵就会响,如果不动,就不响。我让别人看一下是什么东西在耳朵里面,后来发现有一根头发在里面,所以动一下,耳朵就会有那种响声了。用棉签把头发掏出来,耳朵就不响了。像这样的情况,完全采用对症处理就好了,也不需要辨病或辨证,所以中医的诊疗体系除了包括辨证论治之外,还有辨病治疗和对症处理。

王洋:大家明白“病”“症”“证”的关系之后,就知道辨病论治、辨证施治、对症治疗都很重要,三者肯定不是孤立的,应该怎么结合呢?

李灿东:不管是医生给老百姓看病,还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调理身体,都要注意病证结合。既要知道他的病,也要知道他的证。比如说,现在肿瘤患者很多,肿瘤发展有一个特定的过程,病情在逐步地加重。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用同一个方法治疗这个病。现代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能抗癌,然后就每天煮一大锅让患癌患者喝,认为这可以抗癌,但是很多人发现这样治疗,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有时病情变得更坏,因为药性太凉了,天天喝凉茶,胃都受不了,然后非但癌没有治好,胃也被治坏掉了,身体整个也垮掉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就要根据癌病的每个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症”,通过症状分析,得出当前阶段的“证”,然后再去治疗。比如肺癌一开始的时候,表现出咳嗽痰多、胸闷,这时可能是痰湿阻肺,气机不畅,所以我们要化痰理气。到了后期,可能表现为身体很虚弱,喘的很厉害,或者手脚冷冰冰的,这多被认为是肾阳虚,肾不纳气,所以我们要温阳补肾。也有可能在某一时期,表现出痰很黏稠,面红,发热,这是热的表现,我们就需要用清热的药来治疗。不同的阶段证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肺癌,但是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疗。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既要知道它的病,又要知道它的证,通过对症的分析,把这病和证合起来研究就叫做病证结合,这在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所有的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都是纵向的,是有规律的。证是横向的,那病和证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这样相结合就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讲到这个原则,要提醒大家,中医讲病,西医也讲病,中医讲的肺痨、中风、感冒都是病,西医更注重病,指的是肝炎、肺炎、肝癌、肺癌等诸如此类。但是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是有区别的,有一些东西哪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不能简单地去套,例如“西医说这是什么病,中医讲这个对应中医的什么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比如说,西医有个病叫做糖尿病,中医有个病叫做消渴,现在好多老人家以为消渴就是糖尿病。消渴确实跟糖尿病有一些相似,但不完全等同。那消渴是什么呢?消渴就是“三多一少”,患者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早期有可能以实证为主,后期可出现虚证。消渴有三消:上消是肺火,中消是胃火,下消是肾火。有些很典型的糖尿病也有这些症状,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讲,这两者是一样的。但是现在很多糖尿病,多数是2型糖尿病,没有“三多一少”,还有可能很胖,没有消瘦,也没有多饮,多食和多尿,所以这时这两者就不一样了,不能简单地去对应,否则搞错了就会影响治疗。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简单机械地对等起来。因为中医和西医的原理和方法不同,整个观念也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等而同之。现在有很多人,西医给他做了诊断之后,他就按照西医的诊断去买中成药吃,有的时候是会出问题的。比如感冒,至少可以分成“冷感”“热感”,就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而西医就认为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然后就抗病毒,不管是什么感冒,都去买“板蓝根”“清开灵”或者“三九感冒灵”,这就可能出问题,因为这些药多是清热解毒的。如果像热毒所致的感冒,比如表现为喉咙肿痛这种就对证。但是如果是感受寒邪,表现为怕冷、全身酸痛等,这种情况吃清热药就不适合了,所以不能用西医的诊断来套中医的治疗。

第二个问题,虽然我们强调病证结合,但是证有阶段性、时间性,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证是不一样的,治疗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像西医一样,一种药就一直用下去,如果从头到尾一直用同一方治疗,那是错误的。现在有一些中成药滥用的现象,比如说,有些患者用丹参片,从10年前开始吃,一直吃到现在,这期间他的病证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所以不能一直用同一方法治疗。当然,反过来说,证完全一样,不去考虑病,也会出问题,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刚刚提到的,像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山慈菇都能清热解毒,研究发现都对癌症有效果。因此当碰到一些患者的癌症是由热毒引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既清热解毒又可以治疗癌症的药,就可以把病和证这两者结合起来。讲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我们在日常的养生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因为某一种病持续吃某一样东西。比如绿豆,吃绿豆好不好呢?其实绿豆对很多人来说是挺好的,没有什么不好。比如说,夏天口很渴,到家里喝一碗绿豆汤,这样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连冬天也喝,天气很冷,回家喝一碗绿豆汤,胃就可能很难受。所以不要认为一种通用的方法或一张固定的处方能够治疗某种疾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调整。因为疾病都是在发展和变化当中的,我们都要顺应这个变化,来改变这个病理。何况中医整个诊断阶段还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季节,这都是有区别的,这实际上就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所强调的不仅是一个整体,同时很重要的是体现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叫做“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或“三因制宜”。

img